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战国四大名将中有两员大将都在赵国 赵国最后为何还是灭亡了

http://www.newdu.com 2020-07-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战国四大名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赵国走上了强兵之路,可以说在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骑兵水平是数一数二的,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四人,其中的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名将,并且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在军事上水平也不弱,但是最终的赵国依然灭国了。
    

    首先要说的是赵国灭亡的内因,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性格,赵国的性格和秦国类似,两国都处在边陲地区,秦国在西边,西边有游牧民族西戎,为了对抗少数民族的骑兵,秦国牺牲了很多。赵国处在北边,北边有少数民族北狄,为了对抗少数民族的骑兵,赵国大力发展胡服骑射。
    虽说外部环境类似,但是内部环境却千差万别,秦国在整个战国时期都非常的团结,再加上制度的发展,秦人都十分的好战。而赵国就不同了,赵国追溯到赵盾时期,从赵盾到赵襄子期间,赵氏族内部的争斗十分的严重,有过大起大落。到了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的儿子为了上位,发动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最终被活活地饿死在了沙丘。
    

    赵武灵王的朝令夕改最终葬送了自己,但是也把赵国内部的矛盾暴露无遗。据统计,在赵国的十二代国君之中,有过十一次兵变政变或内乱,这个频率在整个战国时期都是少有的。
    经常性的临阵换将也是赵国经常犯的毛病之一,可以说,这个原因就是赵王对自己手下的不信任,耳根子太软,经常听风就是雨。最著名的两次,一次“造就”了长平之战,这一战中,赵国四十五万士卒被坑杀,就因为赵王听信谗言,中了反间计,最终把廉颇换了下来,让当时非常年轻,经验不足的赵括统领大军。第二次,又因为赵王听信谗言,把驻守边关的李牧换了下来,结果面对多次失败和重大损失之后,不得不重新让李牧回到边关。
    

    说完内因之后就是赵国灭亡的外因,赵国所在的地区多数都是山和平原相互交错,不适合种田,而赵国人口又多,总是要生存的,于是赵国就特别的注重以智谋生,这就导致了头脑聪明的,能活得下去,但是头脑不够用的,活不下去的就去抢。
    因为外部地理环境的缘故,造成了赵国的贫富两极分化,从赵国的思想家荀况的思想就可以看出赵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荀况看来,人性本恶,人天生就是坏人,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法律条文的约束,因此就引出了第三个赵国灭亡的因素。
    赵国灭亡的第三个因素就是缺少变法家,赵武灵王只是在军事上进行了改革,但是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变得强大,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军事,在政治,法律等方面都需要改。所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由内到外的逐渐变强了,而赵国只是对军事进行了改革,然后,赵国的强大只是表现在了军事上。
    

    赵国灭亡的第四个因素源自另外的一个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者名叫慎到,慎到的思想在封建皇权主义者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因为他所提倡的是反对忠臣,而这也就造成了赵国经常性的会发生政变兵变。
    公元前245年,因为廉颇是前一任赵王任命的伐燕元帅,到了现任赵王上任的时候,想要拜廉颇换掉,于是就把乐乘派了出去,廉颇因为不服,最终下令把乐乘给杀了,自己则逃往魏国,而赵国的朝野对这类事司空见惯,对赵王的忠心可就可想而知了。
    内部不团结,前一任老臣对后一任君王的不满,国内经常性的会发生各类政变,可以说,就算没有秦国,就这样的赵国也撑不了太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