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的主要城市和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程度、对外交通条件、政策保障机制、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层次不均、差异较大。 (一)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旅游人次逐年增长 旅游人次是在一个统计期内,某一地区旅游人数或人次的反映,体现了一定时期内该地区对游客的吸引程度。通过对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2015-2017年的旅游人次统计发现,沿线主要地区的旅游人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受地震影响,导致2017年旅游人次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 另外,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七个枢纽城市旅游人次同样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2)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长 旅游综合收入反映的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消费情况,是一定时期内旅游目的地销售旅游产品或者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包括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门票、旅游商品销售等费用。 价格水平的高低、旅游时间的长短等因素都会对旅游消费及旅游综合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2015-2017年旅游综合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沿线主要地区旅游综合收入总体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受地震影响,导致2017年旅游综合收入呈现出大幅下跌的情况。 从表8可知,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枢纽城市旅游综合收入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贵阳市旅游综合收入在2016年和2017年实现了较快增长,并超越西安市跃居第二,仅次于成都市。 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善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充分体现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性,包括从外部通往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设施、旅游目的地内部的基础设施、住宿、通信、餐饮、服务等内容。 在交通条件方面,G5、G318、S8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路网,将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串联起来,实现了这些地区之间的互通互动,为沿线旅游产业的联动带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条件。 随着沪昆高铁、兰渝高铁、西成高铁等高速铁路的逐步开通与运行,推动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逐步融入全国“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进一步促进了沿线主要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外的联系。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都建有机场,实现了空中的可达性。另外,在各主要地区的内部景区通达性方面,基本实现了旅游景区交通全覆盖。 在酒店住宿方面,沿线主要区域和城市酒店住宿资源丰富,形成了涵盖星级酒店、普通宾馆、民宿、客栈等类型多样、层次齐全的住宿网络。国际高端酒店群中的绝大多数在旅游带沿线广泛分布,如洲际酒店、希尔顿酒店等,并在数量上呈现出上升布局的趋势。 3.沿线不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在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两个方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老牌旅游目的地发展势头较好且较为平稳,毕节市近年来在贵州省“大旅游”产业发展背景、旅游产业政策优惠和“县县通高速”交通优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综合收入方面,都位居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前列。大理白族自治州也在2016年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相比之下,昌都市、林芝市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则显得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沿线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 4.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 文化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既包括某一个景区整体,也包括不同景区之间以及景区内部各景点之间的路线设计与安排,还包括景区内部及周边所提供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内容。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由于文化的相似性,也带来了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产品的同质性。 5.文化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出行旅游已逐步由观光旅游转为体验旅游,而体验旅游的核心在于能否为消费者提供终生难忘的体验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是一条民族文化走廊与自然生态廊道,同时也是一片经济欠发达区域,受教育水平、语言差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机构在旅游服务中也体现出不同的态度与能力,如有的导游尽心尽责,有的却违规带团,强买强卖等。 (二)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发展困境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涉及7个省(区),沿线区域民族较多,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资源开发程度不同,旅游发展定位各异,旅游带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重重困境。 1.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主要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是低层次的重复开发,缺乏多样化的创意内容和产品,文化旅游精品较少。沿线很多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旅游产品,供游客去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但是围绕这一核心资源的创意开发与设计却比较少。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长期居住着藏、羌、彝、纳西、白、哈尼、回等多个民族,在这些民族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为沿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产品创意来源。但是就目前来看,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不足。 2.沿线区域各自为政,联动发展合力不足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区域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视程度、发展定位各不相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和政绩诉求,划地为界,各自为政,对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没有形成联合营销、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3.沿线区域地震频发,文化旅游发展受限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处于青藏高原地震区和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是一个地震频发区域,如1996年云南省丽江市发生7.0级地震,200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地震,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地震,2017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等。相对频繁的地震爆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2017年九寨沟地震对九寨沟乃至整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旅游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地震破坏了景区原有的景观和风貌,让整个景区在旅游高峰期陷入停业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亏损。地震还影响着游客对景区的向往和旅游意愿,具体表现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7年旅游人次与旅游综合收入双双下降。 4.沿线自然环境多变,季节性影响明显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跨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沿线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多变,气候条件多种多样,既有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又有干燥少雨的高原气候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强的季节性影响,旅游淡旺季明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