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思考(4)

http://www.newdu.com 2020-07-29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范建华 黄小刚 参加讨论

    五、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思考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跨越不同省区、涵盖多个民族的系统工程,需要沿线各省(区)打破地域限制,达成合作意识,建立合作机制,从战略规划、路线设计、政策保障、资金扶持、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着手,共同塑造“藏羌彝”文化旅游品牌。
    (一)建立合作机制,统一发展规划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涉及云南省、四川省等西部7个省(区)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沿线各地区对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不同,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性的带状发展格局。因此,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7省(区)相关领导应加强旅游带共建共赢这一共识,打破行政区域和条块分割的局限,建立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发展联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共同制定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对沿线的景观布局、旅游路线设计、旅游基础服务、旅游对外宣传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以统一的旅游地图和旅游标识进行对外宣传,实现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系统化、规模化、特色化优势。
    (二)科学设计路线,强化联动发展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大多数游客更加青睐大范围、长时间的旅游方式,而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范围是有限的,为此,为增加本地的旅游吸引力,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与旅游路线设计成为必然。
    1.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最早由陆大道提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认为“‘点’是各级中心地,或由地区旅游经济要素内聚而形成的中心节点,主要体现为‘旅游聚集体’,‘轴’是在一定方向联结‘点’的旅游产业带,又称为开发轴线或者发展轴线。”⑧随后周茂权等学者又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强调不同的“点”与“轴”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认为“‘点’是指一定地域的各级中心城镇,即各类‘增长极’……‘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⑨将该理论应用于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中,“点”就是沿线的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轴”则是连接这些景区和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流域或者文化带,通过这些“点”的发展和“轴”的联动,推动沿线相关城市、景区以及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由点及线、以线带面的带状化、整合性发展。
    2.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路线设计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无论是在交通通达性还是道路质量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推动下,沿线范围内业已形成了几条比较有影响力的交通主干线。为此,可以这些主干线为联动基础,将沿线主要景区进行串联,进一步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重点打造G318、G317、G214、G109和G5五条交通干道旅游精品线。
    G318交通干道旅游精品线(川藏南线):以拉萨为起点,途经林芝、邦达、巴塘、新都桥、雅安抵达成都,将沿线的巴松措、南迦巴瓦峰、海螺沟、蒙顶山等主要景区串联起来,以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G317交通干道旅游精品线(川藏北线):以拉萨为起点,途经那曲、德格、甘孜、汶川、都江堰抵达成都,之后沿资阳、泸州到达毕节市,然后经昭通、曲靖、红河抵达西双版纳,将念青唐古拉山、纳木错、德格印金院、喇荣五明佛学院、元阳梯田等主要景区串联起来,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G214交通干道旅游精品线(滇藏线):以拉萨为起点,途经林芝、邦达、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大理、宁洱,最终抵达西双版纳,将然乌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大理古城等主要景区串联起来,以民族文化、历史遗址、生态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G109交通干道旅游精品线(青藏线):以拉萨为起点,途经那曲、湟源、西宁、兰州抵达西安,将纳木错、可可西里、青海湖等主要景区串联起来,以高原湖泊和世界遗产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G5交通干道旅游精品线:以西安为起点,途经汉中、广元、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昆明、普洱抵达西双版纳,将武侯墓、昭化古城、剑门关、峨眉山、滇池等景区串联起来,以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图2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精品路线分布图
    (三)强化核心带动,形成旅游圈层
    Hills和Lundgren⑩、Britton(11)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将旅游空间以圈层的形式分为核心区、边缘区和腹地区,核心区是旅游业具有较好发展优势的区域,边缘区是旅游业发展条件较差的区域。通常而言,对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区,边缘区和腹地区更多是依赖于核心区而发展。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建设应以主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为核心,形成由核心带动和集聚,不断向外扩散和辐射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图3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主要旅游圈分布图
    一是以茂县为核心,向外辐射到松潘、北川、汶川等地区,形成以古羌文化为内核,大禹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为支撑的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圈;二是以同仁为核心,向外辐射到同德、贵德、临夏等地区,形成集唐卡文化研究、创作、展示与交易等为一体的热贡唐卡文化旅游圈;三是以西昌为核心,向外辐射到冕宁、汉源、毕节等地区,形成以彝族文化为内核,生态文化等为支撑的彝族文化旅游圈;四是以拉萨为核心,向外辐射到林芝、那曲、日喀则等地区,形成以藏族文化为内核,高原文化为支撑的藏族文化旅游圈;五是以丽江为中心,辐射到大理、香格里拉等地区,形成以东巴文化为内核,南诏大理文化、古城文化等为支撑的滇西北文化旅游圈;六是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核心,辐射到普洱、红河等地,形成以热带雨林为内核,傣族文化、农耕文化等为支撑的热带雨林绿色文化旅游圈等等。
    同时,通过旅游圈层与旅游精品线的有机结合,形成藏羌彝文化旅游带5线6圈分布格局,以圈带线,由线及面,进一步丰富旅游精品线的内容,拓宽旅游圈层的外延,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建构起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的整体内容。
    (四)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水平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由于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重视程度、行业规范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旅游服务水平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违规带团、强行拉客等问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酒店和旅行社的管理,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温馨的旅游体验等。
    (五)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
    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需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批文化旅游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旅游服务队伍素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健全融资体系,保障资金需求
    设立藏羌彝文化旅游带建设基金,扶持沿线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重组与兼并,组建大型国有文化旅游集团,推动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门票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减轻旅游企业的资金压力,扶持旅游企业的发展。
    
    图4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5线6圈分布图
    (七)注重资源保护,促进和谐共生
    藏羌彝文化旅游带沿线人文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独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兼具,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量,始终贯彻保护优先原则,尤其注重文化生态、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的保护,不能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而破坏原有的资源环境,避免旅游开发中的“建设性破坏”和“开发性破坏”。
    ①希拉里·迪克罗、鲍勃·麦克彻:《文化旅游》,朱路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5-6页。
    ②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78-179页。
    ③1981年12月,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座谈会上,费孝通以《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为题再次强调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并指出其对西南地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82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上,费孝通作了《支持六江流域民族的综合调查》的发言,同时也再次提及“藏彝走廊”。1982年5月,在武汉社会学研究班的座谈会上,费孝通在《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的发言中,又一次提及“藏彝走廊”,并且以珞瑜地区的阿帕达尼人为例,将走廊的地理范围扩大至“甘肃至喜马拉雅山南”,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的那加地区”。
    ④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第1期。
    ⑤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页。
    ⑥周重林、凌文锋、张娟:《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⑦范建华:《穿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中国文化报》2016年9月7日。
    ⑧陆大道:《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年第2期。
    ⑨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经济地理》1992年第3期。
    ⑩Hills,T.L.,and J.Lundgren."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Caribbean,A Method Logical Study." Annals o f Travel Research 4,no.5.
    (11)Britton,S.G."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colonial Economy:A Fiji Case Study." Pacific View Point 21,no.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