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减贫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20-08-12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贵 左停 李卓 赵梦媛 参加讨论

    (二)重塑发展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的质量
    由于中国发展的起点较低,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持续通过经济增长减贫的过程,这种广泛的和宽基础的经济增长,为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中国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产品销售机会,使得8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但近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表明,这种通过经济增长减贫的“涓滴效应”越来越有限,广泛的经济增长对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带动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有发展无减贫”和“发展型贫困”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提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呈现出经济建设“一手硬”,文化建设“一手软”的不良发展态势,在发展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食品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社会发展的质量较低。这种忽略发展的多维性,只重视“经济”的单维性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类全面发展的愿景,所以有必要重塑发展文化,将包容、共享、减贫置于发展文化的核心位置。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纳入文化视角,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与减贫的关系,强调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主体性[3],这将有助于在发展实践中重新找回“文化”,尤其是在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少数民族区域内,传承和培育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其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才能逐渐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自信,逐渐提升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的质量。
    (三)创新发展文化,可以为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依托民族文化为民族发展服务,要在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探索本民族发展的新路径。从目前贫困地区的发展实践来看,贫困文化的大肆蔓延使贫困人口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失去了较大的热情与信心。所谓贫困文化是指贫困地区的民众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固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自卑、无助、缺乏安全、不求上进、固守旧有的生活方式和视野狭窄等。[11]在贫困地区,这种贫困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的繁荣与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本对减贫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从文化的视角入手,可以更好地反思当前减贫与发展的实践,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必须做到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物质供给,这不是持久有效的减贫方式,必须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增收和自我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文化扶贫”才是精准扶贫的“助力器”。[12]所以,在反贫困实践中需要纳入文化视角,因为文化视角不仅可以帮助干预者准确理解被帮扶对象的发展需求,还能为发展提供另一种可替代的,或者说补充的发展路径。因此,为了激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需要采取文化基础上的减贫与发展路径。
    以上从三个维度讨论了引入文化视角对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减贫与发展何以可能的问题,但需要说明的是农耕文明形塑下的民族文化并不等同于贫困,而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所表现出来的生计文化、行为方式和消费文化等难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相契合,从而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传统的文化惯习才是一种贫困。[13]那么,从文化视角入手,如何打破“贫困文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发展的限制,重新寻找和发现文化对贫困人口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激发贫困人口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都是需要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思考的关键问题,这些将在下文重点讨论。
    四、文化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的路径
    优秀的民族文化中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些都会成为激发贫困人口艰苦奋斗的力量之源,在少数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的实践中,要学会“扬”与“弃”,善于挖掘和培育优秀的和健康的民族文化,以及有助于激发少数民族人口内生动力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并为贫困人口的发展搭建平台与空间,才能找到促进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有鉴于此,应该在实践中纳入文化视角,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减贫的文化建设,树立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文化自信,才能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人口“真脱贫”和“稳定脱贫”。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需要做到“扬”与“弃”,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为发展所用
    文化有其复杂性的一面,“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但未必都有其发展的合理性,有些文化对促进发展有益,而有些文化则会阻碍发展。因此,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弘扬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因为只有建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为贫困人口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脱贫攻坚阶段,贫困治理已经由单纯的收入提高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综合能力提升过渡。贫困人口发展自信的建立和贫困村发展步伐的加快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基础,即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实现发展依赖于文化和文化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文化作为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文化形态保留比较完整的一些地区实现脱贫的有力资源。目前中国14个集中连片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文化形态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同样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矛盾,即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发展。这也成为困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贫困人口发展自信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的繁荣、继承和发展是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自信的有力保障。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市场和社会都应该建立起促进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将民族文化的发展贯穿到整个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去,使贫困人口对于文化的发展有更为直观和清醒的认识,在文化的发展中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对于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拥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只有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对于文化的感知力,才能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发展自信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供“催化剂”
    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而贫困人口能力的提升除了外界力量的干预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依赖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最为重要的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文化元素和知识体系。这种文化元素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提高贫困人口自信心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之间是不断转化和联系的,需要催化剂来“激发”,以发挥优秀文化对减贫的促进作用。同时,减贫实践也可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播与交流、发展和扬弃,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发展型的动态呈现,而绝非单纯的复古。因此,开发和利用文化来减贫,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抛弃文化中的劣根性与保守性,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提供精神支撑。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扶贫对象内生动力的培植与激发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挖掘文化中积极奋斗、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通过教育、科普和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途径,促使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和思想观念转变,进发自主脱贫的精神力量;二是在减贫与发展的实践中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收入,而且在完成脱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之后,还要逐渐转向以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专业技能,通过学校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要在减贫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民族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为其创造参与发展的空间,让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获得发展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激发贫困人口主动改变生存状态的内生力量。
    (三)搭建发展平台与空间,创造条件激发贫困人口的发展自信
    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传统文化可依凭教育、科普、乡土资源利用和社区治理等途径显示其功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发展信心。同时,尊重他们的发展意愿,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可以使发展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而通过赋权则可以激发贫困人口在乡土资源利用和社区治理方面的自主意识,但要激发这种意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应该具有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减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要实现可持续减贫,就需要在政策和机制等方面来探索,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主体人人有责,发展内容全面协调,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包容和可持续的减贫道路主要强调在减贫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穷人的能动性,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赋予穷人更多的权利,使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其次是要做到信息联通和公开透明。乡村发展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获取充分的信息,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和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不通畅,使它们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所以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共享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迅速缩短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如电商就在偏远地区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打开了农村各类产品的销路,激活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供了一条实现自主脱贫的路径。最后政府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创造条件和空间。对于个体贫困而言,目前所采取的帮扶举措可以直接改变其贫困状态,但这种改变更多强调的是收入维度,而非个人能力的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整体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需要不断提升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教育、医疗和交通水平,改变造成这些地区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实现贫困人口与外界的互联互通,激发贫困人口发展的自信和能力。
    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主要是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外界帮扶和内在自主脱贫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从文化视角切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这种文化元素和知识体系的建立是提高贫困人口自信心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艰苦奋斗、健康向上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贫困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促进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减贫目标,就需要在长期减贫与发展实践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持续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挖掘贫困人口已经掌握的技能和拥有的资源禀赋,特别是隐性的资源禀赋,如地方性知识、优秀民族文化等软实力,通过有效的挖掘、启发和培育,从而使其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和能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将极大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知识体系和发展自信的建立,二者是一脉相承同时又相互促进的。因此,要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更需要对贫困人口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进行发掘和弘扬,只有在尊重民族文化和尊重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套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文化体系。
    文化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几千万贫困人口发展的一项宏伟蓝图,不断激发和释放文化正能量是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减贫道路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往往具有某种中间媒介的作用。文化对于减贫的贡献和功能虽然不能通过一定的显作用来呈现,但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也将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减贫的可持续性。无论从文化的发展,还是减贫的实践来看,激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是决定其脱贫攻坚成败的关键。所以,要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寻求减贫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在减贫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只有在发展中理清二者的关系,将二者的发展统一到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激发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顺利实现2020年的减贫目标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①民族地区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民族八省区,即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和***。
    ②数据来源:国家民委发布的《2017年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把深度性贫困的治理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J].老区建设,2017(7):10—13.
    [2]徐志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与扶贫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342个贫困农户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3(1):63—65.
    [3]王建民.扶贫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以少数民族主体性讨论为核心[J].民族研究,2012(3):46—54,108.
    [4]王延中,宁亚芳.新时代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基于2013-2016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卷调查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8(1):39—52.
    [5]刘可,庞敏.我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解[J].经济体制改革,2018(4):196—200.
    [6]张蓓.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J].改革,2017(12):41—44.
    [7]王春光,单丽卿.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小农境地”与国家困局——基于西部某贫困村产业扶贫实践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8—47.
    [8]李小云,高明.现代性与亚文化:深度性贫困少数民族群体消费与贫困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7—46.
    [9]李俊杰,耿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以“三区三州”为例[J].民族研究,2018(1):47—57,124.
    [10]左停,金菁,于乐荣.内生动力、益贫市场与政策保障: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真脱贫”的路径框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7—54,191.
    [11]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6(1):31—36.
    [12]李楠,闫韶华.文化扶贫及其实践路径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8(3):105—1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