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提升博物馆的“智慧服务”水平

http://www.newdu.com 2020-08-1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陈长兴 储德平 参加讨论

    智慧博物馆以人为核心,集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思维于一体,全面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智能教育、精准服务、集成管理等实效,向社会公众提供菜单式、定制化、自动化、信息化等高效服务。
    当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云看展”服务。“智慧化”能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在资源优化整合、共享复用、实时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功能。
    票务服务系统智慧化建设
    博物馆要以用户视角为主,设计出集“售、取、检、管”于一体的智慧票务系统。一是改变过去单一售/取票模式,设置上下线特展、讲座论坛、研学活动等票务信息的发布、查询和购买功能,开发门户网站、微信客户端、电子二维码等在线购票的服务系统,延伸支付宝、微信支付接口等多渠道支付方式。同时,积极实施“全网营销”策略,对全国博物馆的门票信息进行统一录入、一站式全网发布与维护管理,积极对接各大旅游网站多元化、多点式的OTA。最后,在博物馆入口处设置涵盖人脸识别、身份证感应、IC卡门票等进入方式的多功能自助检票闸机,有效解决游客进馆“慢”“等”“差”等问题。
    二是完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利用云存储、Hadoop等技术智能储存和安全管理游客入馆档案,并形成相关统计报表以实时把控客流量,对未履行馆定规则的游客纳入黑名单管理。如重庆自然博物馆建成的互联网票务信息管理平台,对游客档案、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等进行多方面管控,实现游客便捷进入和票务高效管理。
    导览服务系统智慧化建设
    坚持以观众观览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数据聚合技术,联合微博、微信等平台对观众发布的地理位置、社交活动、个人偏好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并生成数据报告,为游客的场馆选择、参观路线等设计和推荐个性化、精细化产品。同时,加强导览系统与游客之间的互动,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如游客可通过手持式Rfid Reader读写器自行规划导览路线。除设立自助导览服务驿站外,还应保持工作人员与观众的互动反馈,实现“人—物—数字”的多元信息交互传播。
    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强化3D电子地图应用导览,借助GPS、混合定位技术、360°全景声等科技手段,构建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智能系统,研发多功能自助导览应用程序,为游客提供藏品检索、问题查询、路线导览等优质服务。如“玩转故宫”2.0微信小程序,推出AI趣味导游“福大人”,并借以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为视障、听障、读障等人群提供无障碍导览服务。
    展览服务平台智慧化建设
    在线下展览方面,一是联合文博单位共建藏品信息管理平台,采集、分析、监控、完善各类藏品数据以实现综合性可视化管理,推进博物馆展陈服务现代化、数字化和共通化建设。二是充分融入多媒体技术,优化藏品展出方式和展出过程,合理借助3D立体全息投影沙盘、人工智能触摸屏、VR环幕影院等手段,强化观众体验感和趣味感。
    在线上展览方面,一是政府应发布指向性文件鼓励在线展览服务,落实“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并推广成功案例。二是博物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政策,科学选择和运用Web 3D技术、三维数字展示、5G 360°VR全景直播等先进手段,优化细节观览、故事阅览、语音导览等虚拟参观方式。如苏州博物馆利用VR技术推出“画屏:传统与未来”虚拟特展和“书房摆布”“山水画DIY”等多款小游戏,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实现寓教于乐。三是互联网龙头企业应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为博物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教育服务平台智慧化建设
    博物馆应坚持以彰显文化特色为核心,不断创新科技运用,形成多功能、全方位、开放式的博物馆O2O教育发展模式。一是强调线下教育,积极引进先进成熟的教育系统和复合型人才,并利用虚拟体验、智能导读、数字化文物互动等方式进行知识Live分享。同时,增设机器人进校远程教育项目,让公众获得历史文物认知、科学文化普及、美学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育机会,做到科普性与亲和性的有机结合。
    二是推广线上教育,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应形成合力,开设科学可行的线上体验教程,完善展览讲解、实时论坛、在线慕课(MOOC)等线上教育方式。拓宽博物馆资源直接下载的合法途径,并特别为边远地区学生、贫困学子搭建随时学习、便捷下载的“第二课堂”。同时,收集整理公众反馈数据并及时更新有效资源。如“讲读博物馆App”通过分析公众后台下载量和关注度为平台研究观众学习需求,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志愿服务平台智慧化建设
    研发流动性的志愿平台。运用GPRS等技术直观共享志愿信息,共建本外地、馆际间互通的“志愿圈”,构建现场讲解、馆外录视频、云直播等多种自动组合志愿模式,打破志愿服务时空限制。通过志愿信息筛选,将优质服务内容留档发布,促进志愿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志愿者需求错位、供给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优势专长。按志愿类别、服务时间以二维码专属图案、个人ID、数据编号等形式赋予志愿者不同标识,结合志愿特长和意愿合理推送给高关联度的需求方。同时,在重要展台、特殊节庆、重点活动等方面设置“兼职志愿”“网约志愿”栏目,加强高层次志愿服务的分配和调度,优化“一对一”“一对多”的志愿服务模式。组建相关专家、设计师、社会爱心人士共建专业志愿模块,为博物馆文创设计、展览技术开发、教育项目推广等方面提供方案建议。
     
    (本文系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大学生团队实践扶持培养项目“红色博物馆研学旅游志愿服务”(WLRCD2019-043)、2020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旅融合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S202010394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