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則:孛,讀為「昧」。 1.嘒彼小星。(毛詩〈召南‧小星〉) 2.李<孛>彼小星。(安大簡本) 嘒,毛傳:「嘒,微貌。」《韓詩》作「暳」。安大簡的異文出現兩次,分別作「李」和「季」,其字形為 ![]() ![]()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指出,從「彗」聲之字,其意義往往與「細小」有關,而「小星貌謂之嘒」。[1]裘錫圭(2013:172-173)認為王念孫所說這組從「彗」聲之字的同源詞相當可信。高亨(2009:29)訓「嘒」為「微小貌」。聞一多(1994:43)說:「暳之義,當為小光矣。《傳》訓『微』者,亦謂光之微。」陳子展(1991:57)說:「微光閃閃的那小星。」褚斌傑(2007:21)說「嘒」指「亮光微弱的樣子」。所謂「小星貌」和星星亮光微弱的情形很近似,因為星光看起來微弱,往往就會覺得它微小。李家浩把「孛」讀為「㫲」,而「㫲」表「昏暗」之義,這應該是以星光微弱的意義作為通讀的基礎,如此則簡本「孛(㫲)」和今本「嘒(暳)」就可以在意義上的有所聯繫。 原整理者和李家浩認為「李」、「季」並為「孛」字訛誤,並據此來訓解。此種說法還有可討論之處,所以,有學者就認為當釋作「季」,讀為「嘒」。[2]有關「李」、「季」為「孛」訛誤的現象,這裏舉出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楚帛書有云「是胃 ![]() ![]() 如果安大簡「李」、「季」為「孛」字訛誤的說法可以成立,那麼就可以據「孛」字來訓解。這裏提出一個新的讀法,即把「孛」字讀作「昧」。[7]《易‧豐卦‧九三》「日中見沬」,沬,《經典釋文》引《子夏傳》、馬融、鄭玄、《字林》皆「昧」,《子夏傳》云:「昧,星之小者。」馬融同此說。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沬,小星也。」朱熹《本義》曰:「沬、昧同。……沬,小星也。」王弼注:「沬,微昧之明也。」焦循《周易補疏》云:「以『微昧之明』解之,蓋用『小星』之義耳。」所以,安大簡「孛」讀為「昧」,指「小星」,而「微昧之明」正是小星之光所呈現的情況。 今本「嘒」,毛傳訓為「微貌」,王念孫說即是「小星貌」;安大簡「孛」,讀為「昧」,指「小星」義,而小星乃「微昧之明」。所以,把安大簡「孛」字讀為「昧」,要比讀為「㫲」更能在意義與今本「嘒(暳)」相聯繫。 第二則:夃,讀為「黼」。 1.素衣朱繡。(毛詩〈唐風‧揚之水〉) 2.素衣朱夃。(安大簡本) 黃德寬、徐在國(2019:141)說: 「繡」,《禮記‧郊特牲》注引《詩》作「綃」。《說文‧夂部》:「夃,秦以市買多得為夃。从 ![]() 原整理者根據「夃」與從「古」聲之字有音近相通的用例,把「夃」讀為「裾」。此蓋以「裾」和「繡」、「綃」都指衣服或織品方面的意義,所以能在意義上有所聯繫。 再談「夃」與從「古」聲之字的音近關係。這裏從兩方面來觀察。第一,《毛詩》「我姑酌彼金罍」的「姑」字,《經典釋文》:「如字,姑且也。《說文》作『夃』,音同。」《說文》「夃」字段注:「夃者,姑之假借字。……《玉篇》曰:夃,今作『沽』,引《論語》『求善價而夃諸』。」依段注則「夃」和「沽」為音近相通。二徐本《說文》「夃」字的注音為「古乎切」或「古乎反」,此字聲母為見母。第二,天星卜筮禱祀簡文有「舉禱宫地宔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