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茅盾 钟桂松 孔德沚
茅盾和孔德沚摄于上世纪四十年代 孔德沚(1897-1970)和茅盾(沈雁冰)都是浙江桐乡人,从小由长辈做主定下了娃娃亲。1918年春他们在老家乌镇结婚时,茅盾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了,而孔德沚一个大字不识,不知道上海离乌镇远还是北京离乌镇远。那时茅盾一心关注自己的事业,觉得妻子识不识字无所谓,但孔德沚十分在意,嫁到沈家后,她从零开始,努力读书认字。 1921年,孔德沚到上海和茅盾团聚,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女工工作,在向警予、张琴秋、杨之华等人的影响下,她的进步很快,没过几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白色恐怖时期,孔德沚坚持为党工作,后来还与瞿秋白夫妇、鲁迅夫妇以及左翼文化人士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全面抗战开始后,孔德沚陪伴茅盾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历尽苦难。抗战刚刚胜利,女儿沈霞突然在延安逝世,年仅二十四岁,这使孔德沚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失去爱女的痛苦一直萦绕在她的脑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德沚向周恩来总理请求工作,周总理让孔德沚“照顾好茅盾同志”——这就是周总理交给孔德沚的“工作”。从那时起,孔德沚一直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全心全意照顾好茅盾的生活。1970年孔德沚因病逝世后,茅盾时常想起相伴半个多世纪的夫人,多次和晚辈说起她的好,还在日记和回忆录里写下他们相濡以沫的点点滴滴,一代文学巨匠和夫人白头偕老的往事,让人感动不已。 偶然定下的娃娃亲 茅盾和孔德沚两家人都住在乌镇的一条街上,沈家在市中心,孔家在东栅,从祖父那辈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天,茅盾的祖父沈砚耕和孔德沚的祖父孔繁林各自带着孙辈到东栅的钱隆盛南货店聊天,店主钱春江看着两个孩子,笑着说:“你们两家定了亲吧,本是世交,门当户对。”沈砚耕和孔繁林都表示认可。 茅盾的父母很开明,请钱春江给孔家捎信,要孔家父母送女儿去读书,不必缠脚,但是孔家父母并不理会沈家的要求。孔德沚的母亲沈宝生虽然读过书,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肯让女儿读书。在当时的乌镇,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 1918年春,茅盾和孔德沚在乌镇完婚,直到此时,茅盾和他的母亲陈爱珠才知道新娘子一个大字不识,这令他们惊诧不已。婚后,茅盾根据母亲的意见,给新娘取名孔德沚,并在新婚期间教孔德沚读书认字。茅盾回到上海后,由陈爱珠继续教孔德沚。所幸孔德沚既聪明又有毅力,没过多久,就可以看报读信了。 投身革命 勤奋能干 茅盾在1920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后,忙于共产党的建设,白天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晚上参加共产党的秘密活动。1921年,孔德沚到上海和茅盾团聚,她白天在爱国女校读书,只有晚上在家,但茅盾连晚上都要去参加相关会议和学习。茅盾告诉夫人和母亲,说自己已经加入共产党组织,一些活动是必须要参加的,夫人和母亲对茅盾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所以当时一些党的秘密会议,都在茅盾家中举行。后来,党中央决定将上海地方委员会改为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兼管浙江、江苏两省的党的工作,据时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第一届书记徐梅坤同志回忆,当时区委租了一个小亭子间办公,由于经费非常紧张,茅盾个人每月拿出五元,帮助党组织租了一个办公室。徐梅坤说茅盾是“用自己的薪金来资助党的活动”。 由于茅盾一家对党的工作十分支持,徐梅坤在组织了特工组之后,就把武器藏在茅盾家中。后来,孔德沚的同学张琴秋来到上海,在茅盾和他的胞弟沈泽民的影响下,张琴秋走上了革命道路,孔德沚便和她一起从事妇女运动。1924年11月张琴秋和沈泽民结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孔德沚和张琴秋又成为妯娌关系。1925年,孔德沚由杨之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据说在孔德沚入党的支部会议上,杨之华还和茅盾开玩笑,说他对夫人不够关心,其实孔德沚早就可以入党了。 孔德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一个中学做管理工作。借此机会,她接触到了不少太太小姐以及底层女工,特别是那些知识分子妇女的喜怒哀乐,给孔德沚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孔德沚回到家后,一有时间就向茅盾绘声绘色地讲起那些妇女的生活和思想,而孔德沚熟识的太太小姐,也总到她家来聊天,这为茅盾了解时代女性提供了不少生动的素材。他曾回忆,“她(孔德沚)那时社会活动很多,在社会活动中,她结交了不少女朋友。这些女朋友有我本就认识的,也有由德沚介绍而认识的,她们常来我家中玩。由于这些‘新女性’的思想意识,声音笑貌,各有特点,也可以说她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我和她们相处久了,就发生了描写她们的意思”。 “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创作了《蚀》三部曲,随后去往日本,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而孔德沚依旧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据夏衍回忆,当时他和孔德沚在同一个党小组,一天他们接到任务,要在夜里去上海三角地的小菜场写“武装保卫苏联”“打倒国民党”等标语,因为晚上下雨路滑,孔德沚在路上不慎滑倒,弄得满身泥水。夏衍和其他几位同志送孔德沚回家时,心直口快的孔德沚发了一通牢骚,后来在党小组会议上,夏衍和其他同志批评了孔德沚的灰色情绪,这成为夏衍记忆里一桩幽默的往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孔德沚和党组织因故失去了联系,但她坚定地站在左翼文化人士一边,支持茅盾的革命进步文艺创作。当时,茅盾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子夜》,应郑振铎之请,本来准备在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连载,不料1932年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轰炸,部分《子夜》的稿件被毁。所幸茅盾交给商务印书馆的稿件是孔德沚抄的副本,《子夜》的原始手稿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时,茅盾正在乌镇养病,无法前往上海送别大先生,身处上海的孔德沚便全身心地帮助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女士料理丧事。由于孔德沚很能干,治丧委员会便让她去陪伴宋庆龄女士,宋庆龄看到孔德沚跑前跑后,有条不紊,对她十分欣赏。 颠沛流离 相濡以沫 “七七事变”后,茅盾夫妇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抗战、为了茅盾,孔德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从上海到长沙、从长沙到香港,茅盾和孔德沚拖儿带女一路奔波,后来他们到达新疆,在盛世才的统治下过着度日如年的日子。1940年5月,茅盾一家借回乌镇为母亲操办丧事为由终于离开了新疆,他们并没有回乌镇,而是直接去往延安。在延安的日子里,茅盾夫妇心情舒畅,离开延安时,他们将一双儿女留下,女儿在中国女子大学读书,儿子在陕北公学读书。 离开延安后,孔德沚随茅盾去往重庆,不久又秘密赴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孔德沚陪伴茅盾,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护送下,步行数月到达桂林。这一路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小康之家出身的孔德沚第一次品尝到长途跋涉的艰辛;茅盾更是几天几夜无法排便,十分难受。他在回忆录中说:“行军伊始,我的食量骤增,每顿不用小菜能吞下两大碗米饭,然而只进不出,下坠之感日益紧迫,却始终解不出恭。到了白石龙,德沚弄来泻药,无效,喝了菜油,也无效,挨到第七天,肚子已胀得像个鼓,不思饮食,十分痛苦了。游击队的卫生员说,干结的粪便太大太硬,只有先把其捣碎,才能排出。于是德沚担当起了做这不卫生的手术,她硬是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坚似石子的粪便抠了出来。”就这样,孔德沚与茅盾携手走在风雨如磐的抗战路上。 1945年6月抗战胜利前夕,由周恩来亲自策划,郭沫若、叶圣陶、老舍等人领衔发起了纪念茅盾五十诞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活动。在祝寿会当天,《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路程》,认为“中国新文艺运动中有茅盾先生这样一位弥久弥坚,永远年轻,永远前进的主将”是“值得骄傲的”。王若飞发表《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祝茅盾先生五十寿日》一文,认为茅盾先生“所走的方向,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与中国人民大众解放服务的方向,是一切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应走的方向”。在有几百人参与的祝寿会现场,大家要孔德沚坐在中间,以接受大家的致敬,孔德沚说什么也不肯;推让间,邵力子先生来了,孔德沚连忙将座位让给邵先生。作家白薇作为妇女代表在祝寿会上讲话时,向孔德沚鞠躬致意,称赞她是茅盾先生得力的“内务部长”。 痛失爱女 一生难释怀 茅盾和孔德沚夫妇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沈霞生于1921年,儿子沈霜生于1923年。茅盾夫妇离开延安时,把一双儿女留在延安读书,自此天各一方,通过书信联络。读女儿沈霞的来信,成为茅盾夫妇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沈霞从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孩子,她中学时代的作文就曾得到老师“锦心绣口,咳吐成珠”的赞扬;从女儿的作文中,茅盾夫妇看到了茅盾小时候的影子。沈霞在延安读大学时和同学萧逸恋爱,1944年10月他们俩在延安结婚,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沈霞怀孕了,为了自己的革命前途,她坚决要求去做人流手术,岂料因细菌感染,于8月20日在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逝世,年仅二十四岁!一个多月后,在重庆的茅盾首先得到噩耗,他怕孔德沚接受不了,并没有告诉她,独自承受这份悲痛。后来,在周恩来的协调下,沈霜回家将噩耗告诉母亲,孔德沚自然无法接受失去爱女的现实,好在儿子在身边,多少还有些慰藉。但沈霞的意外逝世,给孔德沚精神上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她一生都难以释怀!直到晚年,孔德沚仍恍恍惚惚,仿佛女儿还在这世界上。1946年,即沈霞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她怀着悲痛的心情,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开头这样写道: 亚,你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吧?可是你妈日夜在等着你有一日再回来呢!也许你妈在做梦,听许多朋友们告诉我你的确是死了,但是我没有看见,你是那样死的,因为你是活泼健康的,青年怎么会死?不是死得太冤枉了么? 亚!你在死的前几天写了一封信,信内这样说:“妈,我很高兴敌人投降了,我们胜利了,等得十分心焦见面的日子等到了,我们一定不久就可以见面了。”有这样一封信,但你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只过了二天,你会死的。又是这样的死。你妈常想到你死的时候的痛苦。因为你正富于生命力,你觉得胜利后要好好儿为社会努力工作,因此去请教医生…… 虽然这封信的文句不大通顺,但是倾注了孔德沚这位共产党人真挚的感情!是啊,茅盾全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茅盾的胞弟沈泽民牺牲在鄂豫皖苏区,牺牲时年仅三十四岁;女儿沈霞意外逝世后,女婿萧逸作为新华社的随军记者,1949年解放太原时又倒在了阵地上。 孔德沚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了,谨以这篇文章纪念这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为中国革命、中国新文学建设默默奉献的老共产党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