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Dzungar)是卫拉特蒙古(the Oirat Mongol)一部。卫拉特蒙古主要分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号称“四卫拉特”;另有辉特部依附于杜尔伯特部。16世纪末至17世纪后期,准噶尔部经哈喇忽剌、巴图尔珲台吉(1634—1653年在位)、僧格(1653—1670年在位)祖孙三代首领苦心经营,崛起于亚洲内陆,日渐强盛。17世纪70年代,僧格被杀,其弟噶尔丹(1670—1697年在位)夺取准噶尔统治权,吞并天山北路卫拉特蒙古其他各部,灭亡叶尔羌汗国、占领天山南路,建立强大的准噶尔汗国。17世纪80—90年代,噶尔丹率军东侵喀尔喀蒙古(the Khalkha Mongol),陷入与清康熙帝的战争,最终惨败,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去世。噶尔丹之侄、僧格之子策妄阿喇布坦(1697—1727年在位)趁噶尔丹东侵之际,逐渐控制了准噶尔汗国,并继承汗位。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喇布坦误被其土尔扈特妻子色特尔扎布及所生子罗布藏舒努毒杀,罗布藏舒努异母兄噶尔丹策零继位。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策妄阿喇布坦、噶尔丹策零(1727—1745年在位)统治时期,持续强盛,对内加强集权,对外四处侵掠扩张,拓展版图,称雄亚洲内陆,与清朝和俄国对峙和角逐。 准噶尔汗国是糅合众多部族组合而成,民族构成十分复杂,被策妄阿喇布坦喻为“花马之毛”。其部众以卫拉特蒙古人(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的大部分,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的一部分)和天山南路回部的维吾尔人为主;阿尔泰山以北的乌梁海人和叶尼塞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人也附属于准噶尔汗国;此外,准噶尔还通过战争掳掠了大批其他部族之人编入汗国之内。准噶尔汗国掌权的家族是准噶尔部绰罗斯氏,最高统治者称为“珲台吉”,相当于“汗王”。珲台吉之外的各部贵族统称“台吉”,各部大小台吉也属于准噶尔汗国统治阶层。准噶尔汗国的社会政治组织分为三个类型,即珲台吉直属部众、大小台吉所属部众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僧众。珲台吉直属部众称为“鄂托克”,每个鄂托克分别由一到数名宰桑掌管,各宰桑都由珲台吉直接任命;各大台吉所属部众称为“昂吉”,服从于珲台吉;喇嘛僧众称为“集赛”,每个集赛也分别由一到数名宰桑掌管,集赛的宰桑也由珲台吉直接任命。准噶尔汗国鼎盛时期,由二十四鄂托克、二十一昂吉和九集赛组成。《清高宗实录》载有《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一文,详尽叙述了准噶尔汗国后期鄂托克、昂吉、集赛的情况,反映出准噶尔汗国社会政治组织的完整面貌。现将其中有关部分摘录如下: 至准噶尔鄂拓克、昂吉之名各异者,鄂拓克为其汗之部属,昂吉为各台吉之户下。旧鄂拓克凡十有二,乌噜特有四宰桑,人五千户,为一鄂拓克。喀喇沁有一宰桑,人五千户,为一鄂拓克。额尔克腾有一宰桑,人五千户,为一鄂拓克。克里野特,有二宰桑,人六千户,为一鄂拓克。卓托噜克有一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布库斯有一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阿巴噶斯、哈丹各有一宰桑,共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鄂毕特有一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鄂罗岱有二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多果鲁特有一宰桑,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霍勒博斯有一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绰和尔有一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其后复立鄂拓克十有二,巴尔达穆特有三宰桑,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库图齐讷尔有五宰桑,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噶勒杂特有三宰桑,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沙喇斯有二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玛呼斯有一宰桑,人五千户,为一鄂拓克。布库努特有一宰桑,人二千户;图古特有一宰桑,人五百户,为一鄂拓克。乌喇特有一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阿勒闼沁有一宰桑,人五百户,为一鄂拓克。扎哈沁有三宰桑,人二千户,包沁有三宰桑,人一千户,为一鄂拓克。奇尔吉斯有四宰桑,人四千户,为一鄂拓克。特楞古特有四宰桑,人四千户;鄂尔楚克有一宰桑,人五百户;乌尔罕济兰有一宰桑,人八百户,为一鄂拓克。明噶特有二宰桑,人三千户,为一鄂拓克。 鄂拓克之外,复有五集赛,阿克巴集赛有二宰桑,人四千户。赉玛里木集赛、杜勒巴集赛、推素隆集赛、伊克胡拉尔集赛各有一宰桑,人各一千户。其后复立集赛四,温都逊集赛、善披领集赛各有一宰桑,人各一千户。桑堆集赛、品陈集赛各有一宰桑,人各三百户。此九集赛,办理喇嘛一切事务,喇嘛有六千余。 准噶尔共六十二宰桑。二十四鄂拓克,一切供赋,俱其汗公物。其外复取乌梁海及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阗四城回人租。 其二十一昂吉,为各台吉所有,而统属于准噶尔之汗。昂吉者,准语“分支”之谓也。绰啰斯部之达瓦齐一昂吉、达什达瓦一昂吉、多尔济丹巴一昂吉、噶勒藏多尔济一昂吉、讷默库济尔噶勒一昂吉、鄂齐尔乌巴什一昂吉。杜尔伯特之车凌一昂吉、达什一昂吉、伯什阿噶什一昂吉。和硕特之沙克都尔曼济一昂吉。辉特之塔尔巴哈沁萨音伯勒克一昂吉、和通额默根一昂吉、多罗特舍楞一昂吉、敦多克一昂吉、业克明安巴雅尔一昂吉、车凌班珠尔一昂吉、巴图尔额默根一昂吉、察罕图克阿睦尔撒纳一昂吉。博洛果特台吉诺海奇齐克一昂吉。土尔扈特台吉巴图尔乌巴什一昂吉、吞图布一昂吉。共二十一。向于西师诗称二十一昂吉,为其汗公属者,盖考之而未详。兹始详询,缕细如右。然各台吉虽分领其昂吉,凡出师执役,无不听其汗之令。则初所译者,亦未为大差也。 统计其汗之二十四鄂拓克、九集赛,及各台吉之二十一昂吉,得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口,成一部落者,百十余年。 这份文献为人们详细了解准噶尔汗国的政权结构、社会政治组织、部族构成和人口提供了非常珍贵、明晰和便利的史料。 准噶尔汗国向西侵掠扩张,哈萨克、布鲁特、河中地区诸城邦和外帕米尔诸国均被征服。对于这些被征服地区,准噶尔除占领其中一小部分、进行直接统治外,对大部分地区只要求其保持臣服和按时交纳贡赋。另外,准噶尔还将被征服地区的一部分人口迁徙和编入汗国之内。这在准噶尔对布鲁特的征服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布鲁特是卫拉特蒙古人对生活于西天山地区的吉尔吉斯人的称呼。这一称呼为清朝所沿用,满文转写为burut,汉文文献中又写为“布噜特”。准噶尔征服布鲁特之后,迫使布鲁特各部称臣纳贡,不时出兵镇压布鲁特反叛活动;并占领布鲁特游牧的特穆尔图淖尔(伊塞克湖)、塔拉斯河、吹河(楚河)、纳林河等地作为准噶尔的游牧地,驱逐当地布鲁特部众。为了防守布鲁特和哈萨克,准噶尔常年派遣重兵驻扎于西部边防重镇沙喇伯勒(sara bel)地方。准噶尔通过对布鲁特的频繁征战和抢劫,掳掠和招降大批布鲁特人,纳入汗国之内。从清代档案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些纳入准噶尔汗国之内的布鲁特人可分为五种类型:一为迁徙安置于天山南路乌什和喀什噶尔两地的布鲁特人;一为迁徙安置于珠勒都斯(jultus,即裕勒都斯)和喀喇沙尔(harašar)的布鲁特人;一为迁徙安置于额林哈毕尔噶(eriyen habirga)的布鲁特人;一为准噶尔汗国珲台吉直属的包沁鄂托克(boocin otok);一为分给准噶尔汗国部众为奴的零散布鲁特人。 关于准噶尔汗国对布鲁特的征战、防守以及纳入准噶尔汗国内部的布鲁特人,鲜有学者关注和研究。拙文《清朝权力在西天山地区的推进——以清朝与布鲁特宗藩关系的建立为中心》根据清代满汉文档案和文献,对前三种类型的布鲁特人进行了考察。本文即以此为基础,修改、补充、完善而成。关于迁徙安置于额林哈毕尔噶路的布鲁特人和准噶尔汗国珲台吉直属的包沁鄂托克的情况,拟另文予以探讨。 一、准噶尔对布鲁特的征战与防守 (一)准噶尔对布鲁特的征战 早在巴图尔珲台吉时代,卫拉特蒙古已来到吹河、特穆尔图淖尔地区游牧。当时,卫拉特蒙古贵族和寺院属下已有部分布鲁特人。据成书于17世纪末的《咱雅班第达传》记载,1652年冬,四卫拉特联盟盟主之一——和硕特部鄂齐尔图车臣汗曾出兵攻打布鲁特,俘虏了一批布鲁特人。咱雅班第达来鄂齐尔图车臣汗营地,因鄂齐尔图车臣汗母亲衮楚哈敦去世,咱雅班第达为衮楚哈敦超度亡灵,诵经作法。鄂齐尔图车臣汗为其母做功德,从俘获的布鲁特人中挑选一百名男子,连同从各鄂托克挑选的一百名男子,编成两百名班第,献给咱雅班第达。 噶尔丹继位后,先后于1682、1684 和1685 年多次征讨布鲁特和费尔干纳地区,使其称臣纳贡。《平定朔漠方略》载:“噶尔丹曾破回子中之萨马拉罕、布哈尔、哈萨克、布鲁特、牙尔勤、哈思哈尔、赛尔门、土鲁番、哈密诸国,其所攻取降服者千二百余城,乃习于战斗之国也。” 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征战布鲁特的活动更加频繁。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准噶尔军袭击清朝所辖哈密时,清军俘获数名准噶尔兵,其中有一名叫做满济的土尔扈特人。满济被解送京城后,康熙帝亲自向其详细讯问策妄阿喇布坦袭击哈密的缘由、经过以及准噶尔的内部情况。满济供称: 去岁,策妄喇布坦之子率兵一万往征安集延地方之布鲁特,我亦曾随军前往,因地方恶劣,马匹羸瘦,五百兵虽被杀投降,但收获并不多。兵既返还,已染彼地瘟疫。因出痘、瘟疾,我托布齐部落人死亡百余男丁,据言,于策妄喇布坦所居伊犁地方亦死亡多人……又准噶尔属下厄鲁特骄矜,扬言其人有七万八万之众,出兵哈萨克、布鲁特地方,派兵一千则声言派兵一万。我土尔扈特合计为一万人,又佯称为五万人。策妄喇布坦之兵,略计有二万,加之其喇嘛及好坏人等,有三万人。如今,于哈萨克、布鲁特、阿尔泰等诸地,均驻军设防,每年用兵,人心恐慌。 策妄阿喇布坦调拨如此庞大的军队出征安集延地方的布鲁特,必系当地布鲁特发生大规模反叛活动。尽管此次出征的准噶尔兵数量众多,却遭遇败仗。可见,准噶尔对布鲁特的控制极不稳固,反叛时有发生,策妄阿喇布坦不得不常年驻兵防守布鲁特,不时派兵镇压反叛。 策妄阿喇布坦曾从布鲁特地方将诺依古特部(noigūt,Нойгут)两百人迁徙安置于乌什城。雍正元年(1723)底,策妄阿喇布坦派人到天山南路各城清查户口、牲畜、财物、地亩数目,引起各城回众不满。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回众纷纷反叛,杀策妄阿喇布坦所派清查人员和驻守卡伦人员,向清朝遣使投诚。例如,策妄阿喇布坦所派衮楚克、桃赖、门都、朋楚克四人来到库车城时,乌什城这两百名布鲁特诺依古特部人发动叛乱,抓捕策妄阿喇布坦任命的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鄂泽尔。策妄阿喇布坦命库车城巴图尔伯克率兵前去救援。巴图尔伯克率领三百兵,与衮楚克四人一同会合阿克苏兵,来到乌什城,与诺依古特部对阵,劝说其投降。起初,双方达成和解。后乌什城阿力尼咱尔伯克与布鲁特希布察克部(kibcak,Кыпчак)首领阿布都里木伯克劝说诺依古特部首领阿尔苏伯克、呼鲁木什伯克不要投降,号召一同作战。巴图尔伯克闻讯,随即率兵逃往阿克苏。阿力尼咱尔伯克遂率领诺依古特、希布察克两部布鲁特兵追杀,衮楚克四人逃回库车。随后,库车城又反,杀准噶尔人,抓获衮楚克,解送于清朝驻扎吐鲁番的军营投诚。 策妄阿喇布坦得知后,派遣六千兵于雍正二年(1724)三月间前往镇压。阿克苏城、库车城首领见事不妙,当即投降。乌什城回人联合该二百名布鲁特诺依古特部人修筑城垛,坚守城池,与准噶尔兵死战近二十日。因势力单薄,乌什城未能守住而失陷。准噶尔兵将乌什城之人尽皆屠杀,将城墙、房屋全部拆毁。此次战争,准噶尔兵也阵亡一千余名,于六月撤退。与此同时,策妄阿喇布坦还派遣一支人马进击布鲁特边界,掳获一批布鲁特俘虏返回。 布鲁特胡什齐部(hošici,Кушчу)原本游牧于玛尔噶朗(margalang)附近的玉赤霍尔罕(yu cyi horgan)、胡巴(hūba)地方。策妄阿喇布坦派兵攻打胡什齐部,胡什齐部躲避,迁往布哈拉汗国附近的伊萨尔科罗布(isar kolob)地方居住。准噶尔兵撤走后,胡什齐部又返回玉赤霍尔罕、胡巴地方。噶尔丹策零继位后,亲自率军进攻胡什齐部,将其收服并迁徙安置于伊犁。后来,噶尔丹策零又将其从伊犁迁徙安置于喀什噶尔附近之托庸(toyung)、卫噜克(ūruk)等地。 据雍正八年(1730)六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称,雍正七年(1729)十二月间,噶尔丹策零曾派大军进攻布鲁特地方。噶尔丹策零先是派遣八十余人的先遣部队前去探路。这支部队与一百名布鲁特兵遭遇,相互打仗,准噶尔兵二十人被杀,布鲁特兵则损失一名头人。随后,准噶尔大队兵马到来,杀败布鲁特人,抢掳了七百户布鲁特人回到伊犁。岳钟琪的奏折没有交代噶尔丹策零这次攻打的是布鲁特哪一部落以及将掳来的七百户布鲁特人如何安置。 (二)准噶尔占领布鲁特游牧地 准噶尔征服布鲁特之后,占领一部分布鲁特游牧地,驱逐当地布鲁特部众,将其作为准噶尔部众的游牧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称,东布鲁特“旧游牧地在格根噶尔奇拉、特木尔图,为准噶尔所侵,西迁寓居安集延。及准噶尔平,乃得复其故地。”《清朝文献通考》和《清朝通典》称,东布鲁特“旧㳺牧处在特穆尔图淖尔左右,后为凖噶尔所侵,始西迁寓居安集延。”嘉庆朝《大清一统志》则称,东布鲁特“旧游牧地在格根喀尔奇拉、特穆尔图。为准噶尔所侵,西迁以避之,寓居安集延境。”东布鲁特是清朝对分布于伊犁西南、乌什和阿克苏西北的布鲁特部落的称呼。“格根噶尔奇拉”又作“格根喀尔奇拉”“格根哈尔齐喇”,满文gegen harkira或gegen karkira,是格根河和哈尔齐喇河流域的合称。格根河是伊犁河中游南岸支流察林河上游河段的名称。徐松《西域水道记》载:盐池口水发源于格登山以北达布逊淖尔东北之珠尔根察奇尔,西流数十里,与发源于沙喇雅斯岭的沙喇雅斯水汇合;再西流四五十里,经格根卡伦之北,即为格根河。格根河西流四十余里,哈尔齐喇水来汇。哈尔齐喇水发源于鄂尔郭珠勒山南,向西北流经哈尔齐喇卡伦之北再西北流,尼楚衮哈尔齐喇水自南来汇,折而北流,经齐齐罕图小卡伦之东,汇入格根河。 “格根及哈尔奇喇水侧向为东布鲁特牧地,准噶尔侵轶,故西迁矣。”“特木尔图”即“特穆尔图”, 是“特穆尔图淖尔”的省称,即今伊塞克湖。“特穆尔图”“淖尔”均为蒙古语,分别为 “有铁的”“湖泊”之意。因当地产铁,故名。 关于准噶尔占领布鲁特游牧地之事,清代满文档案亦有记载。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奏称: (满文转写)damu burut sa… esei ne nukteme tembi sere narin/ temurtu noor serengge. daci jun gar i ba/ bihe…te musei/ ++ amba gurun jun gar be mukiyebufi. ba na be/ ejelehe. ili. kara šar. eren habirga de/ isibume. horon weilefi usin tarime. amba/ cooha tebumbime. te hasak gubci dahafi./ geli ajige hojom i weilei jalin amba cooha/ genembi. suwe ere turgun be sarkū de balai/ gelere. geli kemuni meni bade uttu nuktere/ oci ojorakū… (汉译)唯布鲁特等……伊等所称现正驻牧之纳林、特穆尔图淖尔者,原为准噶尔之地……现我大国已消灭准噶尔,占领地方,于伊犁、喀喇沙尔直至额林哈毕尔噶修治城池,耕种地亩,驻扎大军;今哈萨克全部归顺,又为小和卓之罪,大军正前往。尔等(布鲁特)未知此情由,妄生畏惧;又仍在我等地方如此游牧,不可。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定边将军兆惠、参赞大臣富德招服东布鲁特萨雅克(sayak, Саяк)、萨尔巴噶什(sarbagaši, Сарбагыш)两部,两部首领车哩克齐比(cerikci bii)、图鲁起比(tuluki bii)等人乘机向兆惠、富德恳求赏还为准噶尔所占布鲁特游牧地。兆惠、富德告诫两部首领: (满文转写)neneme suweni burut se. jun gar i/ ūlet sede bašabufi nuktere ba baharakū./ anjiyan i jergi bade niyalmai ba be/ baifi nuktembihe. te jun gar i gubci ba be/ meni amba cooha toktobuha. gegen [karkira.]/ temurtu noor i jergi bade kemuni [karun]/ cooha tebumbi. ili i jergi bade amba/ cooha tebumbi. suweni fe nukte hafirahūn/ seme cisui ibebume jifi usin tarire./ nuktera oci ojorakū. suweni ne usin/ tariha narit. jumgan. talas i jergi ba/ serengge. onggolo suweni nuktei ba bicibe./ amala ūlet sede ejelebuhe. te meni cooha/ emgeri ūlet sebe gisabufi. gubci ba na be/ toktobuha. gemu meni ba na oho. suwe/++ amba ejen de baime wesimburakū./++ amba ejen i hese akū de suwe ibedeme/ dosi nukteci ojorakū. (汉译)从前尔等布鲁特等,为准噶尔之厄鲁特等驱逐,不得游牧之地,寻安集延等处他人之地游牧。今我等大军平定准噶尔全部地方,格根哈尔齐喇、特穆尔图淖尔等地仍驻扎卡伦兵丁,伊犁等地正驻扎大军。若谓尔等旧游牧地狭窄,私自前来种地游牧,不可。即尔等现在耕种之纳哩特、珠木罕、塔拉斯等地者,虽从前系尔等游牧之地,但后来为厄鲁特等占据。现我军已将厄鲁特等剿灭,将全部地方平定,均已为我等之地。若尔等不奏请大皇帝,无大皇帝谕旨,尔等逐渐进入游牧,不可。 “纳哩特”当即“纳林”,指纳林河流域。“珠木罕”又作“珠穆翰”,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新疆》图中,纳林河中游北岸支流喀喇河东部标有该地。据《吉尔吉斯斯坦自然地理》一书叙述,纳林河右侧(即北岸)支流乔苗列恩河(Кёкёмёрён)是纳林河最大支流,主要由苏萨梅尔河、西卡拉科尔河和朱姆加尔河组成,水流从苏萨梅尔和朱姆加尔盆地周围的山坡汇聚于此。 “朱姆加尔”,吉尔吉斯文写为Жумгал;“珠木罕”,满文写为jumgan,两者显系同名异写。两词尾音之所以存在差异,当系因满文n和l发音和书写相近、容易混淆造成的。jumgan即jumgal,也即Жумгал。因此,“珠木罕”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纳林河中游北岸支流朱姆加尔河流域的朱姆加尔盆地一带。 参赞大臣富德招服东布鲁特启台部(kitai,Кытай)后,该部首领喀喇博托(karaboto)又向富德请求赏还被准噶尔所占旧游牧地,告称: (满文转写)ne meni burut/ se gūnin hungkereme/++ amba ejen de dahafi albatu oho. jalan halame/ gemu/++ amba ejen i kesi de jirgame banjimbi. damu/ onggolo aniya. cui talas gegen karkira/ jergi ba. gemu meni burut se nukteme tehe ba/ bihe. ūlet sede hafirabuhai. te nuktere ba/ umesi hafirahūn oho. (汉译)现我等布鲁特等已倾心归附大皇帝为阿勒巴图,俱将世代享受大皇帝恩典安逸生活。唯先年吹、塔拉斯、格根哈尔奇喇等地,均系我等布鲁特等游牧居住之地。持续为厄鲁特等逼迫,现游牧之地已甚为狭窄。 从上述满汉文文献记载来看,格根哈尔齐喇、特穆尔图淖尔、纳林河、珠木罕河、塔拉斯河、吹河等地原本都是布鲁特游牧地,后来不断为准噶尔侵占,当地布鲁特部众被驱逐,被迫迁往安集延等地居住。清朝出兵平定准噶尔,游牧于这些地方的准噶尔部众离散,布鲁特部众得以返回,从事游牧和耕种。定边将军兆惠、参赞大臣富德招服东布鲁特各部时,这些部落首领乘机向兆惠和富德请求将被准噶尔所占游牧地赏还给布鲁特。但是,清朝旷日经年,以武力平定准噶尔,将其疆土纳入版图,视准噶尔所有疆域均为清朝所有。清朝认为,这些布鲁特游牧地既然久已为准噶尔所占,即为准噶尔所有,也相应应纳入清朝版图,成为清朝之地,不许布鲁特迁回。 (三)准噶尔对布鲁特的防守 1、沙喇伯勒地望 准噶尔征服布鲁特地区,迫使布鲁特臣服和纳贡,并占领布鲁特一部分游牧地,作为准噶尔游牧地。但准噶尔对布鲁特的控制并不稳固,反叛时有发生。为了制服布鲁特,除了直接派兵征讨和镇压布鲁特的叛乱之外,准噶尔还常年在与布鲁特、哈萨克交界的沙喇伯勒地方驻扎重兵防守。沙喇伯勒地理位置显要,是准噶尔汗国西部战略要地和边防重镇,并且与后来准噶尔汗国奔溃过程中亚洲内陆局势的演变关系重大。学界对于沙喇伯勒的具体方位尚无定论,有必要予以考证清楚。《新疆历史词典》称: (沙喇伯勒)在车里克河注入伊犁河河口以西处。原为厄鲁特杜尔伯特部游牧地,南通特穆尔图淖尔(今伊塞克湖),越巴尔珲岭,渡纳林河可至喀什噶尔(今喀什)。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后,为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牧地。属伊犁西路,受伊犁参赞大臣管辖。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起,每年由领队大臣率兵500定期巡查,收取租税。同治三年(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后,割让给俄国。 《中国历史大辞典》称: (沙喇伯勒位于)伊犁河支流车里克河以西、吹河以东。原为厄鲁特杜尔伯特部牧地,后为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牧地,岁纳马租。属伊犁西路,归伊犁参赞大臣管辖。清同治三年(1864),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为沙俄割占。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以西。 据张建考证: 沙喇伯勒应在阿里木图河东,车里克河或察林河西,西接吹、塔拉斯河流域,南通特穆尔图淖尔,可同时警备哈萨克、布鲁特,是伊犁的西南门户。 综合上述文献来看,三家意见对于沙喇伯勒四至虽有共同之处,但并不完全一致。关于沙喇伯勒东至,《中国历史大辞典》认为在伊犁河支流车里克河以西,却又补充说“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以西”;《新疆历史词典》将其确定于车里克河注入伊犁河河口以西处;张建对此尚不确定,持“车里克河或察林河西”两说。关于南至,《新疆历史词典》和张建俱认为“南通特穆尔图淖尔”,《中国历史大辞典》未提及。关于西至,《新疆历史词典》未提及,《中国历史大辞典》认为在吹河以东,张建认为在阿里木图河以东,又称“西接吹、塔拉斯河流域”。关于北至,三家虽未明言,实际已显示在伊犁河以南。而关于沙喇伯勒归属,《新疆历史词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都认为原系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游牧地。显而易见,三家考述沙喇伯勒方位,都参考了徐松的《西域水道记》。 徐松《西域水道记》关于沙喇伯勒有四处记载,其一曰: 又西,过烘郭尔鄂博山南。准语谓黄曰烘郭尔,言垒石处黄色也。山东与阿里玛图山接,西至惠远城北十五里而止。乾隆二十三年,定边将军兆公惠奏,捉生询问,言特古斯孟克与昂吉岱属人齐默特等同行,至烘郭尔鄂博,遇哈萨克哨探兵五十余人,擒特古斯孟克去。盖昂吉岱先由阿圭雅斯遁于沙喇伯勒,又由沙喇伯勒渡伊犁河至济尔噶朗,故经烘郭尔鄂博矣。 烘郭尔(又作洪郭尔)鄂博在伊犁惠远城东北,阿圭雅斯即伊犁河河源之一特克斯河支流阿圭雅斯河流域。济尔噶朗当即伊犁宁远城东北的济尔噶朗,《乾隆十三排图》八排西三宁远城东北有“集尔噶朗”,当即此地。据此可知,从特克斯河南岸阿圭雅斯可达沙喇伯勒,从沙喇伯勒渡伊犁河经烘郭尔鄂博可到伊犁东北的济尔噶朗。 其二曰: 又西北,古尔班奇布达尔水注之。车里克河西三十余里,有塔拉图布拉克水,又西四十余里,有古尔班沙扎海水,皆北流数十里而止。又西十余里为古尔班奇布达尔水,源当阿苏岭之北,凡北流百七十余里,入伊犁河。伊犁河自车里克河口,径沙喇伯勒境北,凡西流百一十里,与古尔班奇布达尔水会。沙喇伯勒者,旧杜尔伯特地。《杜尔伯特部传》云:“有伯什阿噶什者,伊斯扎布之曾孙也。祖扎勒,父车凌多尔济。伯什阿噶什兄曰布达扎卜,曰达瓦克什克,弟曰达瓦济特,曰格咱巴克,聚牧伊犁河西沙喇伯勒境,邻哈萨克牧。达瓦齐虐其众,伯什阿噶什将弃之,惧袭而寝。大军征达瓦齐,抵伊犁,班第遣使招,因献籍三千余户降。”是其事也。《额敏和卓传》云:“先是,议以额敏和卓从定边将军兆惠赴沙喇伯勒剿厄鲁特逸贼,次及回逆。寻议分道进兵,额敏和卓奏:‘自沙喇伯勒取道巴达勒至喀什噶尔,取道木素尔岭至阿克苏,径皆险。别有间道,臣遣使赴兆惠军为导。’”盖沙喇伯勒之南通特穆尔图淖尔,傍淖尔南行,越巴尔珲岭,渡纳林河可至喀什噶尔。 “巴达勒”又作“毕底尔”“必达尔”“别迭里”,乌什以西天山南脉的一处山口,是从特穆尔图淖尔、纳林河上游进入天山南路乌什、喀什噶尔的通道。“木素尔”又作“穆苏尔”“穆素尔”,是阿克苏以北天山山脉的一段山岭,位于伊犁与阿克苏之间,中有山口相通,被称为“冰岭道”。上引文称“伊犁河自车里克河口,径沙喇伯勒境北,凡西流百一十里,与古尔班奇布达尔水会”,可见伊犁河过车里克河河口后,即到沙喇伯勒境之北,再流经沙喇伯勒之北与古尔班奇布达尔河相汇。车里克河和古尔班奇布达尔河都是伊犁河中游南岸支流,发源于特穆尔图淖尔北部的山地,自南向北注入伊犁河。由此可知,伊犁河以南、车里克河与古尔班奇布达尔河之间的地区属于沙喇伯勒。 据上引文,沙喇伯勒本是杜尔伯特部游牧地,准噶尔汗国二十一昂吉之杜尔伯特部台吉伯什阿噶什昂吉曾驻牧于此,有三千余户,与哈萨克相邻。又据上引文,额敏和卓指出,由沙喇伯勒取道别迭里山口到喀什噶尔,或者取道穆苏尔岭到阿克苏,道路都险恶;另有间道可通天山南路,即由沙喇伯勒到特穆尔图淖尔,沿特穆尔图淖尔湖畔南行,翻越巴尔珲岭,渡过纳林河,到达喀什噶尔。特穆尔图淖尔和纳林河地区本是布鲁特游牧地,为准噶尔夺占,纳林河以南仍为布鲁特游牧地。可见,沙喇伯勒南通特穆尔图淖尔,邻近布鲁特游牧地,有快捷方式经由特穆尔图淖尔和纳林河通往喀什噶尔。 其三曰: 又西北,古尔班阿里玛图水注之。阿里玛图三源并发,流五十里而汇。又东北流八十里,又北流百四十余里,入伊犁河。入河处东距塔尔噶尔水二十余里……乾隆二十八年,伊犁办事伊公勒图奏查哈萨克,两路分巡,南路自特穆尔图淖尔之南,由巴尔珲岭至塔拉斯、吹地方,北路沿伊犁河,由古尔班阿里玛图至沙喇伯勒地方,方能周遍。是其地矣。 阿里玛图又作阿里木图、阿拉木图,即古尔班阿里玛图,位于古尔班阿里玛图河上游。“古尔班”,蒙古语“三”之意。古尔班阿里玛图河与塔尔噶尔河都是伊犁河中游南岸支流,位于古尔班奇布达尔河以西。清朝统一新疆后,伊犁办事大臣伊勒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派兵分两路巡查边界,北路路线沿伊犁河经古尔班阿里玛图到沙喇伯勒。可见沙喇伯勒、阿里玛图两地相隔不远,有路相通。 其四曰: 《西域闻见录》纪土尔扈特归顺事略曰:乾隆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土尔扈特汗渥巴锡自俄罗斯之额济勒河起程,既入中国,乃由巴勒喀什淖尔进。其间经过之戈壁五日,虽有水泉,寸草不生。行至庆吉斯察罕,哈萨克汗阿布赉及阿布勒必斯、阿布勒班毕特与之战。又有台吉额勒里纳拉里要劫之。相持二十余日,向沙喇伯勒而进。至沙喇伯勒南界,布鲁特聚集十余万,星飞云涌。渥巴锡避入沙喇伯勒北界,而千余里戈壁无滴水寸草,时际三月,天气温暖,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死者三十万人,牲畜十存三四。经十余日狼狈逃岀。足明淖尔岸大碛矣。 “俄罗斯之额济勒河”即今伏尔加河,“巴勒喀什淖尔”即巴尔喀什湖。“庆吉斯察罕”位于巴尔喀什湖附近,具体所在,学界尚无定论。“淖尔岸大碛”中的“淖尔”指“巴勒喀什淖尔”。乾隆三十五年(1770)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率部东归,到达巴尔喀什湖后,最初意图经由庆吉斯察罕进入天山北路,受阻于哈萨克;转而意图经由沙喇伯勒进入天山北路,又在沙喇伯勒南界受阻于布鲁特;最终避入沙喇伯勒北界沙碛,无滴水寸草,损失惨重,狼狈进入天山北路。据该引文可知,乾隆三十五年时沙喇伯勒以南、特穆尔图淖尔以北地区复为布鲁特占据;沙喇伯勒南界为布鲁特游牧地,北界为沙碛。沙喇伯勒曾为杜尔伯特部游牧地,可见当地水草良好,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时所入沙碛当在沙喇伯勒境外。 《乾隆十三排图》八排西四伊犁河南岸(图中绘为西岸)支流自东向西分别标有撤勒克必拉、古尔班察布达尔必拉、图尔根必拉、塔尔噶尔必拉和古尔班阿里玛图等名。“必拉”,满文bira音译,河流之意。撤勒克必拉即车里克河,古尔班察布达尔必拉即古尔班奇布达尔河,图尔根必拉即图尔根河,塔尔噶尔必拉即塔尔噶尔河。《西域水道记》依次对这些河流作了详细介绍。《乾隆十三排图》八排西四于“古尔班察布达尔必拉”下游两侧分别标有“沙尔”“博尔”。“沙尔”“博尔”显即“沙尔博尔”,也即“沙喇伯勒”。可见,不但古尔班奇布达尔河以东、车里克河以西之间的地区属于沙喇伯勒,古尔班奇布达尔河以西、图尔根河以东之间的地区也属于沙喇伯勒。钟兴麒编着《西域地名考录》正确地指出沙喇伯勒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卡普恰盖水库以南,但又范围过大。实际上,沙喇伯勒只是卡普恰盖水库以南的中间一部分地区,而非全部地区。《西域水道记》又载: (古尔班阿里玛图水)又西北,哈什柯楞水注之……又西北,库鲁图水注之……又西北,哈什塔克水注之……伊犁河自车里克河至哈什塔克水,凡三百里,河之北岸皆沙碛也。 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时所入“沙喇伯勒北界”沙碛,当即沙喇伯勒以北、伊犁河北岸这一片大沙漠,《西域水道记》所谓“(巴勒喀什)淖尔岸大碛”也当指这一片沙漠。 综上所述,沙喇伯勒本为杜尔伯特部游牧地,准噶尔汗国杜尔伯特部台吉伯什阿噶什昂吉驻牧于此。其地在今哈萨克卡普恰盖水库以南,是伊犁河以南、特穆尔图淖尔北岸山岭以北、车里克河以西、图尔根河以东之间的地区,西南邻近阿里玛图,西通哈萨克游牧地,南通布鲁特游牧地。沙喇伯勒地位显要,乃四通八达之地,向东沿伊犁河东行或向北渡伊犁河后东行可达伊犁;向东又可至特克斯河流域,由此翻越穆苏尔岭可到阿克苏;向南沿特穆尔图淖尔湖畔、翻越巴尔珲岭,取道别迭里山口可到乌什、喀什噶尔,或者渡过纳林河,也可达喀什噶尔;向西可至吹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无怪乎其成为伊犁西南门户、准噶尔汗国西部战略要地和边防重地。认为沙喇伯勒在吹河以东或阿里玛图河以东、车里克河以东的察林河以西,范围过宽;认为其在车里克河注入伊犁河河口以西处,范围过窄;认为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以西,有误。 2、准噶尔驻兵沙喇伯勒防守布鲁特 根据目前所见史料记载,准噶尔汗国至晚自策妄阿喇布坦时代始,即在沙喇伯勒地方驻扎重兵防守布鲁特和哈萨克。前述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准噶尔俘虏满济向康熙帝供称: 如今,(策妄阿喇布坦)于哈萨克、布鲁特、阿尔泰等诸地,均驻军设防,每年用兵,人心恐慌。 策妄阿喇布坦曾长期派遣其子罗布藏舒努率领一万余兵驻扎边界,防守布鲁特、哈萨克。雍正八年二月,准噶尔人讷默库夫妇、布尔固特、席喇四人向清朝投诚,据布尔固特向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供称: 策妄阿喇布坦在世时……给罗布藏舒努万余兵力,以抵挡哈萨克、布鲁特,派驻边界。自派遣以来,因罗布藏舒努人才,有二、三次战胜哈萨克、布鲁特。 此两处记载虽未指明策妄阿喇布坦具体在何处驻军防守布鲁特、哈萨克,可以断定沙喇伯勒必属驻防之地。 噶尔丹策零继位后,领兵防守布鲁特、哈萨克的重任改由准噶尔汗国大贵族、准噶尔绰罗斯部大台吉小策凌敦多布家族负责。小策凌敦多布又号墨尔根岱青(mergen daicing),系巴图尔珲台吉弟墨尔根岱青曾孙,与噶尔丹策零系同宗兄弟。小策凌敦多布是准噶尔汗国极有权势和才干的人物,与大策凌敦多布一同深受策妄阿喇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父子倚任。雍正九年(1731)六月,大小策凌敦多布率军三万在阿尔泰山的和通淖尔大败清军。次年,小策凌敦多布又率兵三万扫荡喀尔喀,在额尔德尼召为清军所败。此后小策凌敦多布力主与清朝停战议和,划定准噶尔与喀尔喀游牧界。小策凌敦多布有五子:满济(或写作曼济)、策凌那木扎勒(或写作策凌纳木扎尔)、达什达瓦、德勒格尔、伯格里。德勒格尔、伯格里二人名声不着,前三人在准噶尔汗国历史上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准噶尔汗国后期二十一昂吉内的绰罗斯部六昂吉之中,达什达瓦一昂吉和满济长子讷默库济尔噶勒一昂吉占据两席,可见小策凌敦多布家族地位之显著。 上述准噶尔降人布尔固特供称: 未年策旺布坦亡故后,噶尔丹策零将三千兵交付小车凌敦多布,驻守哈萨克边界,夏季住沙尔巴勒,冬季住伊犁上游。噶尔丹策零住伊犁,冬季住特克斯。 “未年”指1727年丁未年,当年策妄阿喇布坦误为其土尔扈特妻子色特尔扎布及所生子罗布藏舒努毒杀。“策旺布坦”即策妄阿喇布坦,“小车凌敦多布”即小策凌敦多布,“沙尔巴勒”即沙喇伯勒。可见,噶尔丹策零命小策凌敦多布率三千兵驻守哈萨克边界,夏季驻于沙喇伯勒,冬季驻于伊犁河上游。雍正十年(1732)雍正帝一份上谕也称: 即以上年之事论之,小策零敦多卜系伊防守沙喇擘勒要地之首领,乃于冬间倾其人众犯我卡伦。 “小策零敦多卜”即小策凌敦多布,“沙喇擘勒”即沙喇伯勒。由此也可见沙喇伯勒地位之显要及小策凌敦多布是噶尔丹策零倚任的驻防此地的重要人物。一些辞书称,乾隆初年,小策凌敦多布因与其子达什达瓦不和,徙牧于沙喇伯勒地方,不知何据。小策凌敦多布驻牧于沙喇伯勒,实受命于噶尔丹策零,防守布鲁特和哈萨克。 小策凌敦多布之后,准噶尔汗国还曾先后委任小策凌敦多布长子满济、三子达什达瓦率兵驻扎沙喇伯勒,防守布鲁特、哈萨克。乾隆初年,满济率兵离开游牧地喀喇沙尔,迁往沙喇伯勒。据乾隆四年(1739)降清的布鲁特人托克托供称: (满文转写)mini donjiha bade. g‘aldan cering ili bade/ tehebi. duleke aniya tariha usin bargiyahangge/ juken. ere aniya inu asuru sain akū./ jai ajige ceringdondob i jui manji. emu/ mingga cooha gaifi hasak be dailame genembi/ sembi. genehe. akū babe sarkū. (汉译)我听闻,噶尔丹策零在伊犁居住。去年所种地亩收成寻常,今年亦不甚好。再,小策凌敦多布之子满济,带兵一千,正前往征讨哈萨克。等语。前往与否之处,不知。 另一份满文档案记载,噶尔丹策零曾派满济整顿塔什干城和哈萨克游牧地。可见,满济曾被噶尔丹策零派遣到沙喇伯勒驻守,负责弹压哈萨克之事。防守布鲁特也当在其职责之内。 又据乾隆十五年(1750)降清的小策凌敦多布之子达什达瓦属民、准噶尔宰桑萨喇尔供词: (满文转写)… meni/ dasi dakba cooha gaifi amargi ujan i/ hasak. burut be seremšeme. sara bel i/ bade tehe bihe. da nukte kemuni harašar./ jultus i jergi bade tehebi. (汉译)我等达什达瓦曾带兵防守后方边境之哈萨克、布鲁特,驻于沙喇伯勒地方。原游牧地仍驻于喀喇沙尔、珠勒都斯等地。 综上所述,自噶尔丹策零继位以来,小策凌敦多布家族一直受命率兵驻扎沙喇伯勒,防守和弹压布鲁特、哈萨克。 此外,噶尔丹策零还曾先后派遣其妹夫罗卜藏策凌、诺颜和硕齐驻防沙喇伯勒和阿里玛图。驻守巴里坤的宁远大将军岳钟琪雍正九年六月的一份奏折称: 现今噶尔旦策凌的妹夫罗卜藏策凌、宰桑卓特巴带领二万户人家,在哈萨克、布鲁特的边界上防守驻扎。 该奏折虽未说明二人具体驻扎之地,笔者推测沙喇伯勒当在其驻地之内。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载: 据乌苏图舒鲁克卡伦驻防侍卫巴尔善等擒准噶尔一人,曰塔苏尔海丹巴。询之,云:噶尔丹策零发兵三万,令大策零敦多卜、小策零敦多卜及大策零敦多卜之子多尔济丹巴率之,先后至阿尔台山奇兰所在,犯我北路。今小策零敦多卜已至策罕哈达,而大策零敦多卜及其子多尔济丹巴未到,现兵仅二万余。噶尔丹策零恐哈萨克部乘虚见袭,预发兵万人令大策零敦多卜之子纳木扎尔达什、卫征和硕齐驻守阿尔辉,复令诺颜和硕齐率兵一万驻守阿里玛图、沙喇擘勒,其噶尔丹策零游牧处自守之兵不过二万而已。噶尔丹策零向令妺夫罗卜藏策凌率兵一万驻扎阿里玛图、沙喇擘勒,以防哈萨克。而罗卜藏策凌向与噶尔丹策零有隙,率其属三千余户来至大国噶斯地界。 “沙喇擘勒”即沙喇伯勒。据此可知,噶尔丹策零曾命妹夫罗卜藏策凌率一万兵驻扎沙喇伯勒和阿里玛图,防守哈萨克。据称,罗卜藏策凌与噶尔丹策零不和,雍正九年清准战争爆发前,不再听命噶尔丹策零率兵驻守沙喇伯勒和阿里玛图,而率领属众来到新疆与青海交界的噶斯口,意图降清。当时噶尔丹策零正发兵三万,派遣大小策凌敦多布率领,前往阿尔泰对付清军,为防止哈萨克从后方偷袭,改派诺颜和硕齐率兵一万驻守沙喇伯勒和阿里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