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丰富内涵

http://www.newdu.com 2020-11-16 未知 史金波 参加讨论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考古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中国考古学乃至整个历史学,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书写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广阔疆域,书写文明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无论是全国处于单一王朝统治时期,还是多王朝并立时期,各王朝都自认为是中国或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以10—13世纪宋、辽、夏、金时期为例,当时从隋唐的大一统时期,经过五代,进入了多王朝并立时期。考古资料和传统历史文献证实,四个王朝都争用“中国”名义,自称“中国”,均以中国传统的“德运”之说维护自己的正统体制。宋、辽、金三朝都有关于本朝继承德运的记载,但传世文献长期缺乏西夏有关德运的资料。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圣立义海》记载西夏“国属金”,对传世文献作出了重要补充,证实西夏同样遵循中国王朝“德运”的传统。这反映出中国在这一特殊时期,虽然各王朝的主体民族不同,但都认同中国的王朝体系,视本朝为其支脉,各民族都表现出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深层次认同、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
    在宋、辽、夏、金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大,共同的历史基因逐步增强。各王朝出于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多方面学习、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献和出土文物表明,各王朝都承袭中国传统,设置年号、尊号;尊崇儒学,实行科举;继承中华法系,仿效中原官制;分别借鉴汉字创制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翻译中原典籍;承袭修史传统,编撰实录;发展文学艺术,因袭中原风俗习惯;学习中原科学技术,繁荣手工业技艺。当时,各王朝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都对中华文明有新的发展和弘扬,加强了民族间的大交流、大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
    反映各民族密切关系
    考古发现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例如,近代在新疆发现了一种特殊钱币。公元2世纪,由于民族之间商贸交换的需要,当地铸造了一种钱币,一面用汉文篆字标明币值,另一面的周围一圈是佉卢字母、正中为一匹马或一头骆驼的图案,后被称为和田马钱。其中的佉卢文字母为当地国王的名字,因铸造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这种双语钱币反映出中国中原王朝在这一带影响深广,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具有密切联系。
    在新疆还发现了很多于阗语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阗历史、语言文化以及于阗与敦煌交往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汉语—于阗语词汇》《突厥语—于阗语词汇》,表明了当时中原王朝对当地的重要影响,也反映出各民族使用双语、文化密切交流的实际情况。
    矗立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面的唐蕃会盟碑,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刻汉、藏两体对照文字,盟辞反映了汉藏两族“欢好之念永未断绝”“立碑以更续新好”的誓愿。会盟以后,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为13世纪西藏正式划入祖国版图打下了基础。此碑体现了汉藏两个民族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反映出中国各民族之间友好密切的往来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西夏故地还出土了一部西夏文与汉文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它是当时党项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辞书,为两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互通的桥梁。此书是中国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反映出古代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文字、加强密切联系的热忱和有效举措。
    河西走廊有三通与西夏有关的碑刻,一是西夏崇宗时期甘肃武威的凉州感通塔碑,一面为汉文,另一面为西夏文,内容记佛塔感应故事;二是西夏仁宗时期张掖的黑水建桥碑,一面为汉文,另一面为藏文,内容记黑水河患祭祀诸神之事;三是元朝末期酒泉的肃州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一面为汉文,另一面为回鹘文,内容记西夏后裔自西夏灭亡至元末一直担任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事。这三通记载历史事件的碑文,都是一面使用汉文、另一面使用一种少数民族文字,突出地反映出各民族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更体现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地位。
    揭示中华民族重要贡献
    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借鉴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实行科举,效法中华法系制定法典,接受中国的传统礼仪等。至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仍保存着中国对有关国家良好影响的文物遗存,证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和相关制度。
    历史文献明确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然而遗憾的是,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但是,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大量印刷实物成为中国发明活字印刷的有力证据,展示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活字印刷领域衣钵相传、争奇斗艳,共同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夏和回鹘相继使用活字印刷,从使用时间上填充了印刷术西传过程中两个世纪的过渡时期,从地域上由中原地区向西推进了2000多公里。这为此后中国活字印刷术向西方传播打下了基础。此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向东西方传播开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文物承载文明和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共同发展力量。
    过去因有关西夏的文献稀少,人们对其认识模糊朦胧,西夏往往被称为“神秘的西夏”。20世纪初,中国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量考古资料,但不幸被国外探险队席卷而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搜集、整理流失海外文物的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同俄罗斯有关部门合作,全面整理、出版了保存于圣彼得堡的黑水城出土文献,陆续出版了大型文献丛书《俄藏黑水城文献》,使流失文物实现再生性回归,为西夏学提供了大量新的重要资料。近些年西夏研究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突破点,多以这批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为基础资料,融通相关学科,逐步揭开了西夏神秘的面纱。这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典型成功例证。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甘肃省古籍编译中心联合宁夏、甘肃、内蒙古文博部门和敦煌研究院等30多家单位,在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下设置重大课题,全面普查、认真整理研究藏于国内的西夏考古资料,集中力量攻关。现已编辑《西夏文物》5编34册(已出版3编22册),将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刊布出来,其中包括很多新的文物资料。这些成果填补了不少历史认识空白,为丰富西夏历史内涵、完善中国历史链条、活化中国多民族历史场景作出了新的贡献。
    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分布着9座帝陵、270余座陪葬墓,规模宏伟。过去这里一片荒凉,人们不明其就里。自20世纪70年代起,宁夏考古部门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指导下,加强了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西夏陵吸收唐宋陵之长,并具有自身的建筑特点,形成了中国陵园建筑中既有传承又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陆续出土了很多重要文物,文物工作者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西夏陵》《西夏三号陵》《西夏六号陵》《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填补了西夏历史的不少空白。1988年,西夏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启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夏陵的考古工作,使过去鲜为人知的西夏王朝逐渐受到国内外的青睐。
    中国丰富多彩的文物、越来越多的考古成就,不仅增加了很多历史知识,而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我在出国访问时以“中国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事业的新成就”为题,向国外介绍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成就,主要包括: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新进展、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成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收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强支撑。
    总之,考古学有利于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