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这些地方,留下了复旦的立校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20-11-23 解放日报 张国伟 参加讨论

    关键词:复旦大学
    在上海,有那么几处地标,见证了“复旦”之舟出发前后历尽风浪、几度遇险的艰难航程。
    
    左起:于右任、李登辉、马伯相
    爱文义路:“母校的摇篮”,不能忘记的景莱
    据史料记载,1905年初震旦学生罢课离校后,上海的学生纷纷回家,一群外省学生无家可归,“在十里洋场的爱文义路上找到了一间办公房屋”,作为临时住宿场地。
    爱文义路即今北京西路。据当年学生吴念劬回忆,他们“在派克路仁寿里(或者是寿康里,记不清了),租了一幢三楼三底的房子,所有远省同学都搬进去住,就在这里做了诞生母校的摇篮”。(吴念劬《母校创办时期之回忆与杂谈》)查有关路政史料,当年爱文义路、派克路口唯有一个“仁德里”位于爱文义路北侧(近派克路)。因此,那个临时住地极有可能就在“仁德里”区域。
    迁入爱文义路后,外省学生“自己有床帐,有桌椅,有炊事家具,食与住一切不成问题矣”。这些外省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刘学裕——就是于右任先生在震旦学院入籍读书时的化名。另一位外省学生叫叶仲裕,名景莱,来自浙江。他见多识广,朋友多,为筹办新校到处募捐,颇得马相伯信任。今天复旦300号(今蔡冠深人文馆)的原建筑名为“景莱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22年春,江湾校舍落成典礼。右一为李登辉校长。 图片选自 《百年复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园:复旦公学事务所,于右任第一次见到了李登辉
    震旦师生离校不久,得知法国天主教会将用“震旦”校名登报招生,遂决定启用新校名。于右任提议以“复旦”命名新校,得到一致赞同。6月29日,《时报》刊出一则以“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署名的启事:“震旦旧名,有人袭用,嗣后海内外寄本学函件,请径寄吴淞提辕,或英租界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以免误投……前震旦旧生,无论本埠外埠,请亲来或投函报名,以便位置,定七月初六截止,余额另补新生。”
    张园是晚清上海最早对社会开放的私家花园,占地60余亩,范围约在今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威海路和茂名北路以内,1882年由无锡富商张叔和所建。复旦招生启事中的“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地址。按理说,“二十二号”门牌号码较小,似应在爱文义路东段派克路附近才较为合理,但爱文义路派克路离张园的直线距离足有一二千米,且也并非位于“张园北”,而是张园的东北方。因此,笔者大胆推测,这处“张园北”地址,并不是原来外省学生所租的爱文义路房子,而是新校创办者在张园正北方、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至爱文义路段(约靠近今泰兴路一带)另租了房屋。一位复旦首批应考新生曾回忆:“母校第一次招生地点在静安寺之张园楼上。”(余裴山《求学时代之回忆》)
    在“张园北”的房子里,于右任第一次见到了李登辉先生。据于右任后来回忆:“筹备处在大马路张园附近,借得房屋一所,屋系友人新建者,设备甚好,有浴室……(友人)又介绍一青年学者来住,即李登辉先生也。”李登辉,毕业于耶鲁大学,1904年冬刚从海外归国,时年34岁。复旦公学成立不久,他就被聘为文科英文系主任,后兼教务长,1913年起担任校长。于右任感慨道:“复旦得人,由是成功。”(赵聚钰《于右任谈复旦创办》)
    
    复旦吴淞校舍复原图 喻蘅 作
    吴淞:提督行辕校舍,雨季床底下常爬出蟛蜞
    为了寻觅新校舍,马相伯致电两江总督周馥,周馥将吴淞镇上荒废多年的提督行辕暂借复旦。1905年9月14日,复旦公学在吴淞镇提督行辕正式开学。20世纪80年代,喻蘅先生曾根据有关史料重绘了《复旦公学吴淞时期校舍复原图》,再现了吴淞校舍原貌。但它究竟位于今天吴淞的哪里?似仍难确定。
    根据若干历史回忆,我有这样几条线索:一、吴淞校舍在淞沪铁路北端。一位前来报到的新生回忆:“记得由蕰藻浜下火车,雇了一个挑夫,沿火车轨道旁边步行,约有半里之遥。”“我们的学校课室,就是借用跨在铁路轨道北边提台的行辕……进门以后,排前排后有矮小的房子多间,就是我们的课室。”二、离炮台湾不远。吴淞提督行辕是江苏提督军门设在吴淞要塞的下属衙门,靠近江边。那位新生还记得:“循铁路轨道东行约半里许,即到炮台湾,那就是中国公学的所在地……我们于饭后课余,常常散步至该处江干,时而天朗水清,望望远行的船舶,时而怒涛在吼,浪花四溅,壮壮我们搏斗的精神……”(刘文海《复旦公学生活的回忆》)三、后来一度曾为同济附中校址。1937年4月,复旦教授金通尹等师生曾去同济附中探访母校故址,“吴淞站下车后……越轨而北,入同济附中,该校屋宇,盖就母校吴淞故址改建者……左边旧教室前后两排,为以原校大礼堂(即前清提镇行辕)中加隔断辟成者,后埭平房,现为该校女生宿舍,乃母校创办时之课室也。”(毛经学《赴淞摄取校史纪念片记》)
    吴淞校舍只有几十间破房子,因地势低洼,每到雨季,“床底下常爬出蟛蜞,蚊子极多”。大部分师生租住校外,马相伯校长就住在学校对面民房楼上,还有一些学生则住在吴淞镇。(吴继泽《对于母校前途发展之意见》)
    因为靠近淞沪铁路,吴淞校舍的交通出行还算方便。校门口没有火车站,但学校与铁路局达成默契,火车一到复旦附近,就会减速张望,假如有人招呼,就会停下,让师生上下车。当年很多教师都住在上海市区,常搭乘火车到校——李登辉就是淞沪列车的“常旅客”。有人说,李登辉校长后来选定在江湾购地立校,与他当年天天乘火车路过江湾有关。
    
    复旦李公祠校舍校门
    徐家汇:李公祠校舍,花厅和凉亭被改成了教室
    1911年辛亥风潮,吴淞提督行辕被光复军占领,复旦师生只得迁往无锡上课。1912年初,师生回到上海,已居无定所。马相伯呈文江苏都督庄蕴宽,请求将徐家汇李公祠拨给复旦做校舍,得到允准。
    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位于徐家汇路(后改名为海格路,今华山路),为今天复旦中学原址。复旦入驻后,将供奉李鸿章牌位的正厅改做膳厅和礼堂,将一旁的戏园改为宿舍,戏园前另一幢楼房则改做校长和教职工办公室。李公祠里有一个大花园,里面的花厅和凉亭被改成了教室。据当年学生程天放回忆:“这是全校最好的地点,因为四面都是几十年的老树,夏天非常凉爽,池里面还有荷花,花开时教室中可闻到清香。我到二年级以后,有几门功课就在这个教室上。不上课的时候,我也常常跑到亭子里看书,享受一点清福。”(程天放《李公祠四年》)
    在李公祠读书时,学生素来爱踢足球、打篮球,后来当过著名影星的舒适先生,就是当年学校的篮球健将。因学生常将玻璃窗打碎,校方不得不贴出禁令,不许在校内玩球,学生只好转移到校门口石坪,结果还是屡屡闯祸。有一次,学生正在“王麻子”店门前踢足球,一位学监突然出现,将皮球抱在手中,大家不注意,还大喊:“Hand ball!Hand ball!(手球!手球!)”待看清是学监后,才一哄而散。
    复旦在李公祠办学时,李鸿章后人曾多次抗议,认为破坏了李公祠私产。李登辉任校长后,要求复旦归还李公祠的诉讼不断。后虽经法院判决复旦胜诉,但李登辉还是为多年缠讼头痛不已。他下定决心,欲独立购地建校。1918年1月,李登辉踏上了赴南洋募捐的旅程。半年间,他从南洋华侨处筹集到15万银圆,在江湾购买了70亩土地。
    1920年,复旦江湾校园破土动工。1922年春,复旦校园正式建成,从此,复旦开始了拥有永久独立校基的新阶段。
    (图片选自 《百年复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