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民族团结共进步】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社会化推广要精准化

http://www.newdu.com 2021-03-08 未知 龙从军 王锋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持续提升,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的普及率以及普及水平相对较低。调查发现,国家通用语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推广机制完善、普及率高、推广效果显著;但是面向社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推广机制不健全、推广对象不明确、手段方法欠缺。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向民族地区社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精准推广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工作重心精准化:聚焦社会化推广重点难点
    社会人员国家通用语推广十分困难。客观原因是受时空和人力、物力的限制,地方政府难以组建大规模、持续面向社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学习和推广体系。主观原因则是思想认识不足,一般认为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推广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事,与社会人员的关系不大。如此认识忽略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广大农牧区社会人员国家通用语普及率低、通用语能力不高的实际问题。
    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国家通用语普及率达到80.72%,但 “三区三州”的普及率为61.56%,西藏地区约为45%。如果单独考察农牧地区,普及率要低得多。以西藏自治区为例,2000年,西藏地区小学的入学率为85.8%,初中的入学率为55%,这个数字意味着大约15%的适龄儿童未入小学,大约50%的儿童未入初中。在偏远农牧区,这个数字会更高。在2000年以前,农牧地区小学低年级的国家通用语课程很少设置或者不设置;到初中阶段,虽然增设国家通用语课程,或者一些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讲授,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国家通用语基础薄弱,提升效果不明显;同时,因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水平高低不同,其学习效果也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从2000年的《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小学总人数约31万人,新入学和毕业人数约5.2万人;根据当年的入学率可以推断没有入学的适龄儿童约0.8万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儿童约为3.7万人。在2000年以前这个数字更高。这类人群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一部分人通过自学或者与外部人群频繁交流可能提高国家通用语水平,但大部分人由于失去再教育的机会,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普遍较低。尤其是农牧区的人群因地处偏僻,与其他民族接触少,缺乏语言练习的机会。这类人群现在年龄大约在25岁至50岁之间,年富力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属于中坚力量;但是他们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国家通用语能力不强,外出就业的机会很少,妨碍了他们了解新信息、学习新技术进而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因此,“十四五”期间,提高民族地区社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水平对巩固脱贫成果,实现 “扶贫”到“扶智”的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象人群精准化: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分类指导
    所谓通用语推广对象人群“精准化”是指根据推广人群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层次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
    不同的地理环境指的是不同的民族聚集地区。我国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边疆,不同地区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接触人群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又靠近汉族地区,在频繁接触交流中学会了汉语地方方言,能与当地人正常交流,但方言和国家通用语之间的语音差别也带来学习上的新问题,例如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许多藏族群众都能讲青海地方话,但也存在地方话与外界交流的困难。这类人群在国家通用语的学习中需要克服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带来的学习干扰。类似情况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十分普遍。有些民族地区虽然不存在汉语地方方言,但是地处偏僻,山川阻隔,人群居住分散,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家通用语推广难度极大。即使同一个民族地区内部也存在差异,如新疆的北疆和南疆之间差别较大,南疆地区相对封闭,民族群众所占人口比例较高且与外界接触较少,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推广基础难以与北疆相比。操不同民族语言的人群在学习国家通用语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新疆的南疆社会人员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习通用语的声调,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人员来说这个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不同民族地区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在学习中,掌握不同的概念的难度不同,与北方民族地区相比,南方民族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生活在南方民族地区的群众掌握动植物的名称、概念相对容易。
    文化层次差异是指社会人员中每个人的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时间长短等不同,导致他们接受国家通用语教育的难度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人是文盲,既不会本民族文字,也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些人是半文盲,会一点本民族文字,但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者会一点本民族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些人基本能使用国家通用语,但不能熟练运用,包括只能听说而不会文字的或者听说读写都会一点的。在一些地区,部分社会人员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掌握了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总之,社会人员个体差异大,与学校教育相比,国家通用语推广难度会更大,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推广策略。
    推广方式精准化:强化策略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社会临时培训是对社会人员国家通用语推广的典型手段,主要包括企业招工,农牧民搬迁再就业等临时性短期培训。与学校不同,社会人员有其特殊性,采用固定场地、单一手段、统一教材、临时培训等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国家通用语能力。社会人员国家通用语普及推广要充分考虑时间、地点、人群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手段,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是短期集中培训。这种方式适合有一定国家通用语基础的人群,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快速提升各项能力。二是制作国家通用语学习电视节目,采用国家通用语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方式,长期、反复在黄金时间段播放。这种方式适合有一定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学习国家通用语热情的人群。三是利用村居干部和大学生假期实习开设长期业余培训。村居干部在所驻村子开展国家通用语业余长期培训,鼓励在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辅助村居干部,开展培训活动。这种方式适合文盲和半文盲的人群。四是研制丰富多彩,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国家通用语学习短视频,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方式,让老百姓在休闲娱乐中学习国家通用语。五是采用网络方式引导社会人员参加学习测试,利用学时积分,过关奖励的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内容和效果精准化:建设更加科学有效的教材和评测体系
    民族地区社会人员学习国家通用语平台、教材和测试系统目前还比较缺乏。“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主要用于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等级考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能力测试(简称GYC)是在交际主义等最新语言学习和测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广大群众学习语言的特点研发而成,GYC从低到高划分为1至6级,其中1-2级主要考试对象是农牧民和基层乡村干部,词汇从300到600。考虑到农牧民实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在测验形式上只对听、说、读三方面能力进行考查,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探索,可以在广大民族地区推广,但仍需要结合不同民族地区社会人员的文化层次、掌握国家通用语的水平以及学习接收能力等实际情况,改编新的、符合当地社会人员使用的“精准化”学习、训练教材和“精准化”的评测系统,否则,将会出现“大脚穿小鞋或者小脚穿大鞋”的状况,耗时费力而效果不佳。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迎来了20周年,国家通用语普及率全国平均已超过80%,成效显著,为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民族地区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广大的农牧地区社会人员国家通用语普及和能力提升面临着思想认识不足、推广对象复杂、推广方式单一、教材测试系统缺乏等诸多问题。十四五期间,如何快速补上民族地区农牧民等社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水平的短板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