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五則 成湯咸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一 《書·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 竊疑“惟天不畀允罔固亂”當于“允”字下斷。 《清華簡·四告》:“於呼哀哉,不弔昊天,不卒純允,陟茲武王。”“純”、“允”同義連用可知也。 “天不畀允”猶“天不畀純”,《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純,乃惟以爾多方之乂民不克永于多享。” 二 《書·盤庚》:“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 竊疑當于“攸”字下斷,讀為“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 “厥攸”即“厥所”,《清華簡·四告》:“是惟厥攸。今望鴟誕不在厥攸。”此“攸”字用法甚實,傳世文獻所無,今于《清華簡》乃見之。 故皆以“攸”後必接動詞,因以“攸作”為一語,非是。“作視”,“作”之言“始”,置動詞前。 時盤庚勸民以遷,故云“先王不念其所,乃示民遷之利”。猶言“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三 《易》云:“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无悶”,《正义》注:“心無所悶”,非是。 竊以為“无悶”犹言“怳忽”,亦猶“芴漠”、“芒芠”、“漠閔”。《老子》:“道之為物,唯怳唯忽。”,《莊子》:“芴漠無形”,《淮南子》:“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皆狀無形貌。此處“无悶”乃承“遁世”而言,形容“潛龍”之“隱”。 “无悶”、“怳忽”、“芒芠”、“漠閔”、“芴漠”之到言“漠芴”,古音皆近,實一詞之異寫。“怳忽”于《馬王堆》作“望忽”,諸詞上字聲紐皆為m,主元音為a,韻尾-∅、-k、-ŋ對轉;下字聲紐亦為m,主元音為ə,韻尾-n、-t對轉。“貺”金文從“往”得聲,故“兄”聲紐在“云母”,音不得通,是知“怳”乃後世改字。“恍”亦然。 《左傳·襄14年》:“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與將執女。’對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杜注:“瞢,悶也”。 “悶”與“瞢”惟韻尾(-n、-ŋ)不同,“無瞢”亦怳忽不明貌。是戎子辯言不知何罪,故曰“無瞢”,取“不明”义。乃賦“無信讒言”以啟范宣,亦非“心無所悶”。 四 竊以為“從”或用為“苟合”之隱語。 《左傳·莊32年》:“公築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生子般焉。”《清華簡·楚居》:“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爰生盈伯、遠仲。”皆先言“從”然後“生子”,實言“苟合”。《左傳·襄25年》:“崔子稱疾不視事。乙亥,公問崔子,遂從姜氏。”亦同。 《詩》云:“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鄭箋:“從夏氏子南之母為淫泆之行”。又云:“既曰庸止,曷又從止”,鄭箋:“襄公何復送而從之,為淫泆之行”。然則“從”即所謂“淫泆之行”者,其義則是,其增字則非。 五 《詩》云:“乃及王季,維德之行。”鄭箋:“大任配王季而與之共行仁義之德。”則以“行”為動詞。竊以為不然。 《詩》之“維A之B”,皆當釋為“是A的B”。《詩》有“維周之楨”、“維禹之績”、“維德之隅”、“維民之則”、“維厲之階”、“維今之人”、“維天之命”,不煩枚舉。“維德之行”不應獨異。故此句意為:“大任配於王季,乃‘德’之行。” 然則何“德”之有?《晉語》云:“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故此“德”乃指大任、王季二異姓之融合,用“德”之古義[1],非後世所謂“道德”者。《書·尹誥》云:“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 《左傳·襄29年》:“子大叔曰:‘若之何哉?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諸姬是棄,其誰歸之?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晉平遠諸姬而狎杞姒,背同姓而親異姓,故子大叔謂之“離德”。 因思《詩》之“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何以“懷德”?前言“大宗”,後言“宗子”,則此“德”亦非士蒍所謂之“修德”,當指“同姓”。 [1] 鄔可晶《“咸有一德”探微》。 点击下载附件: 2186成湯咸:讀書五則.docx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