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海昏竹書《保傅》“知知非色”餘論

http://www.newdu.com 2021-04-01 武汉大学简帛网 顏世鉉 参加讨论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幾天前撰寫了〈海昏竹書〈保傅〉「知知非色」補說〉一文(以下簡稱〈補說〉),據蔡偉所持「知知非色」與《論語‧學而》「賢賢易色」可以聯繫的說法,進而認為「非色」是「遠離美色」之意,而與《論語》「易色」讀為「逷色」的意思相同。但是〈補說〉對「知知」的意義並未說解,而對於「賢賢易色」的論述也著墨較少,所以擬藉本文在這兩方面略述前文未盡之意。
    海昏竹書「知知」,蔡偉說是「以智為智」,上一字為動詞,第二個字為名詞,是「智慧」的意思,「知知」就是崇尚智慧。[1]把「知知」視為述賓結構,這是對的。這裏對「知知」的詞義提出一點看法,即上一「知」字表示「交接」之意,後一字指「智者」。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物至知知」條曰:
    下「知」字當訓為接,言物至而知與之接也。《墨子‧經篇》曰:「知,接也。」……古者謂相交接曰「知」。昭二十八年《左傳》「叔向一見鬷蔑,遂如故知」,言如故交也。《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言新相交也。《後漢書‧宋弘傳》「貧賤之交不可忘」,《羣書治要》「交」作「知」。「知」與「交」同義,故又有「知交」之語,《呂氏春秋‧明理篇》「弟兄相誣,知交相倒」是也。因而相匹偶亦謂之知。《檜風‧隰有萇楚篇》「樂子之無知」,鄭箋曰:「知,匹也。」
    可見「知」有「交接」、「匹偶」之義。[2]因此,海昏竹書〈保傅〉「知知非色」的「知知」,應當指和有智慧的人交往之意。
    〈補說〉對「知知非色」與《論語》「賢賢易色」的闗係已經略有論及,這裏再舉一則出土文獻的用例來說明。東魏〈元顯墓誌銘〉:「博施濟眾,易色親賢,知善必揚,聞惡斯遏。」[3]如果把「易色親賢」讀為「逷色親賢」,則「易(逷、逖)」與「親」相反為義,這種相反為義的用例,如《荀子‧賦篇》「脩潔之為親而雜污之為狄(逖)」。[4]「親賢」,指親近賢人,此猶《論語》「賢賢」之意;[5]「易(逷)色」,指遠離美色,與《論語》相同。「易色親賢」和「賢賢易色」二者都是由兩個述賓結構所構成的聯合句式,二者的「易色」在其句中所處的位置前後互易;因為是並列結構,所以並不影響文意。因此,〈元顯墓誌銘〉「易(逷)色親賢」和《論語》「賢賢易(逷)色」都是相同的意思,賈誼《新語‧本行》「近德而遠色」,在意涵上也與它們一致;而《素書》「近色遠賢」[6]的說法,則與上述表述的意涵相反。
    〈補說〉已對「知知非色」的「非」的意義有所說明,指出它表示「違離」、「遠離」義,和「違」、「逷」、「遠」有意義相通的關係。以下再舉一組異文來看這種關係。郭店〈老子甲〉簡10-11:「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遠,郭店〈老子丙〉簡11作「」,今本作「失」。此「失」和「」都應讀為「迭(逸)」,指逃逸的意思,「執」指抓住,「失(迭)」指逃走了,兩者相反為義;[7]而〈老子甲〉作「遠」者,表示「違離」義,即指「逃離」的意思,此與「」(逸)應該是同義關係的異文。[8]
    海昏竹書〈保傅〉「知知非色」,指親近智者、遠離美色之意。《大戴禮記‧保傅》曰:「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9]此「知妃色」句當參引韓巍、蔡偉的校讀意見,作「知知妃(非)色」。由此可見,要入學求知,必先要能「知知非色」。宋儒詮釋《論語》「賢賢易(逷)色」的內涵,即指出為學、求知當要親賢,上文注中已有引述,如張栻《南軒論語解》曰:「夫能親賢,則固學之先務也。」朱熹《論語精義》引楊時曰:「學本於致知,親賢所以致知也。」由此也可見〈保傅〉「知知」,和《論語》「賢賢」、〈元顯墓誌銘〉「親賢」,在思想內涵上的關係密切。
    
[1] 蔡偉,〈海昏竹書〈保傅〉「知=非色」臆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754),2021.1.21。
    [2] 俞樾《諸子平議》卷十二討論《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難狎」,亦指出「知」有「交接」義。
    [3]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359-360。此則對〈元顯墓誌銘〉「易色親賢」訓解的觀點,主要已見於顏世鉉,〈《論語‧學而》「賢賢易色」新解〉(稿本),這裏再補充《素書》「遵義」章的「近色遠讒」的說法。
    [4] 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八》云:「親,近也。狄,讀為逖。逖,遠也。……是狄與逖同。此言智之為德,近於脩潔而遠於雜汙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專要親近修飾整潔者(指明理之知)而疏遠雜亂穢污者(指巧詐之知)吧?」此段文意的說明,參見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357。
    [5] 宋代張栻《南軒論語解》卷一曰:「此章首言『賢賢易色』,夫能親賢,則固學之先務也。」這是把「賢賢」理解為「親賢」。朱熹《論語精義》卷二引楊時曰:「事君親,交朋友,人倫之大者。學者,明此而已。苟能是,雖曰未學,斯謂之學可也。然先之以『賢賢易色』者,蓋學本於致知,親賢所以致知也。故為天下有九經,而尊賢在親親之先,亦此意也。」此以「親賢」、「尊賢」來理解「賢賢」之意。
    [6] 傳說漢代黃石公所著《素書》「遵義」章中說:「近色遠賢者惽。」
    [7] 「執」和「逸」相反為義的現象,如包山楚簡80有「執勿(逸)」,指抓住別讓跑了;而142有「(逸)趣至州巷」,指逃跑到州巷。參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為一字說〉,《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42-46。又如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102:「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之不?不當環,亟執勿失。」此「失」,原整理者釋作「逃走」義,據此理解則應讀為「迭(逸)」。參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頁117。參顏世鉉,〈以出土文獻的用字方法校讀傳世古書〉,《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255-262。
    [8] 彭浩、廖名春都認為「」當讀為「失」,「遠」和「失」意義相通。參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22-23、118。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13、116-118。所謂「『遠』和『失』意義相通」,應該說「『遠』和『(迭、逸)』意義相通」,更為確切。
    [9] 可參《經義述聞‧大戴禮記上》「則入于小學小者所學之宫也」一則之校讀。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月28日01:5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