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秋水集》 吴虞 寒斋藏有一册民国初年木刻版诗集《秋水集》,乃是作者吴虞签送老友胡安澜的。 吴虞(1872—1949),字又陵,号黎明老人,四川新繁(今四川成都新都区)人,曾任教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反孔非儒的文化斗士。因其思想激进,被胡适誉为“四川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秋水集》是吴虞的诗词作品集,因其名声大噪,一时也洛阳纸贵。 《秋水集》于民国2年(1913)开始刻印,到民国7年(1918)已印五次,每次印一百来部。第五版不仅有《秋水集》,还附有《悼亡诗》《朝华词》二部分,版式与《秋水集》完全一致,浑然一体。据《吴虞日记》记载,此版于1918年3月25日由成都古岳斋书坊印成。 《秋水集》版式宽阔,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最末页刻有“爱智庐丙辰补录本”及“岳池杨泽写刻”字样。《朝华词》印成于1917年6月,是吴虞等人捧伶人陈朝华的词作,除吴虞词作外,尚有胡玉津、江子愚、李思纯、方旭等人的作品。《悼亡诗》作为《秋水附》刊刻于1918年初,是吴虞悼念妻子曾兰的诗词,末页有“女 楷 桓 棱 校字”及“丁巳嘉平月爱智庐刊”字样。 此版《秋水集》共印一百五十部,除委托成都昌福公司销售六十册外,其余或赠或售与蜀中或京沪文化名流。在成都,赠与的友人有赵尧生、方旭、林山腴、胡玉津、李思纯、胡安澜等;在北京,主要委托其堂弟吴君毅代为赠送蔡元培、胡适、沈尹默等北大同仁;赠书与南社诗友,是委托柳亚子负责。吴虞在1918年2月9日的日记中记载,“发柳亚子信,言《秋水集》出书当暂寄三十册,以十册赠亚子,分赠社友中为亚子所称许者;以二十册出售,价须增为每本三角五仙。”通过柳亚子相赠的诗友有马君武、黄晦闻、易白沙、成舍我、叶楚伧、苏曼殊等人。 对《秋水集》,老友柳亚子亦特喜爱,并视吴虞为“旷世之才”。1918年4月26日,在至吴虞的信函中言:“《秋水集》前日又读两过,爱其风华典丽,真匪时流所能望项背也。”后在《磨剑室拉杂话》中又言:“诗人之诗,温柔敦厚,丽而有则,华而不缛,我终以吴又陵为屈指一数。” “屈指一数”的不仅是诗词内容,版式刻印在当时也颇受好评。好友林山腴评《秋水集》“诗既矜慎,刻尤精雅。成都数百多年来所未有也。”谈及版式纸墨,一位书友极称“印装精雅,由此可见成都人士的风韵”。不仅朋友圈好评如潮,就连吴虞本人也对《秋水集》甚为惜爱,他在日记里说,《秋水集》印成后,“当命人去点收之后雇一轿将书及板子一并用轿抬回。……此书印刷既难,成本尤贵,不能轻送一人也。” 受赠者胡安澜(1856—1929)乃吴虞老友,他是四川新津县人,曾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中年外出为幕,自1909 年起,寓居成都,继续研究经史、词章与各朝艺术,个人藏书五千余卷,皆一一精读。 1917 年,胡安澜被聘为四川文献征存处处长、《四川丛书》编辑处处长。此外, 他还主编《蜀伶杂志》,为推进川剧的改良做出很大贡献。胡安澜著述甚多,合集为《壁经堂丛书》。 签名中称安澜为“先生老友”颇耐人寻味,“先生”是尊称,因安澜较吴虞年长15岁之故,而“老友”则关系更进一层了。在地域上,新繁与新津一个在北,一个在南,都紧靠成都,双方心理距离更近,且都从事文教工作,故交情更深,交往愈多。在《吴虞日记》中多有二人一同“观书”“听戏”“品茗闲谈”的记载,其关系就可见一斑。 书中钤有二枚精巧的印章,一枚“吴虞”,朱文,圆形,颇为精雅,钤在吴虞签名之下。另一枚“吴虞图书”,钤在卷首的“自序”页右下角,方形,白文。 《秋水集》签名本是我多年前,与书友交换所得。历史上,重庆与成都虽均为蜀中名邑,但在文化特质上却有着极大差异。巴人勇武,蜀人擅文,自古有“巴出将,蜀出相”的说法。成都作为西部文化重镇,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极强的吸附力,将四周的文化精品都吸引了过去。我不知吴虞的签名本何时挣脱出这个磁场,又经怎样流传递藏,流落到了重庆。总之,这册吴虞签名相赠的“成都数百多年来未有”佳本,在一百年后,终浮出潜流,藏于渝州稻竹斋了,是为幸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