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舒乙 老舍 像他的父亲那样,舒乙先生深深地爱着北京城。舒乙先生曾用八年时间,寻访、考证了北京城内刻有藏字的石碑和藏式建筑,写下文化散文《见证亲密——寻访北京刻有藏字的石碑和藏式建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到雍和宫反复研究《喇嘛说》碑,著有《泄露天机的雍和宫》一文,广为刊载。 舒乙先生写的不是论文,而是文化散文,他认为文化散文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发现。北京城很大、很老、很深,既是六朝古都,又是多民族聚居之都,内涵丰富,有着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性格,处处有历史、有传统、有说辞、有故事。仅看表面不行,还得钻进去细细探究,犄角旮旯里全有东西,都是宝,马虎不得,若稍不留神,就停在了表面。 舒乙先生在讲雍和宫的历史时,如数家珍,正如《泄露天机的雍和宫》所说:“雍和宫的特殊之处和它的历史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它的前身是王府,是雍正当皇子时的府邸,一开始叫贝勒府,后来升为王府,雍正继位当了皇帝后,是皇帝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正驾崩后曾在此安放其梓棺,以后十年供奉过雍正的影像,在乾隆九年时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院。这个改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雍和宫从此成为乾隆皇帝坐镇北京管理蒙古、西藏广大地区政务的总指挥部。” 在舒乙先生眼中,雍和宫的匾额、佛像、唐卡、经卷等都很珍贵,但真正引起他探究兴趣的还是《喇嘛说》碑:“一块石头,很美,很大,很沉,它是智慧的化身,是凝聚力的象征,是魅力的体现,是团结的旗帜,光芒四射,永垂青史。”他认为此碑内容是乾隆帝晚年对自己安邦治国的心得总结。 为此,舒乙先生经常来雍和宫,在雍和宫大殿后的《喇嘛说》碑前驻足观瞻,感受其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喇嘛说》碑文系乾隆帝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撰写,并刻于雍和宫八角碑亭的石碑上,此碑为方柱形,碑周刻有云水与蟠龙、狮兽图案,碑身以满、汉、藏、蒙古四种文字镌刻,其中南面为满文、北面为汉文、西面为藏文、东面为蒙古文,此碑文专门论述了藏传佛教的来源、作用、教制教规和清廷对藏传佛教的政策。 舒乙先生指出,乾隆帝在《喇嘛说》中明确通过金瓶掣签制度,把决定藏传佛教和西藏政治最高领袖的任免大权,集中到了中央。 继在雍和宫探究《喇嘛说》后,舒乙先生又将视角移至西黄寺、北海、香山等地。历经一个半月的探访,舒乙在北京城找到了十五块刻有藏字的石碑。在寻访完这些刻有藏字的石碑后,舒乙认为“藏文、藏字在北京原来是那么常见,而且地位显赫,数量又那么多。这充分说明藏族人民早就和祖国各族人民是一个大家庭、是一家人,西藏地区早就是祖国的一块重要版图,要不然,中国皇帝的每一篇重要文章或者题词,怎么都会有藏文的译文,怎么都会堂而皇之地频频刻凿在北京最重要的石碑上”。 舒乙先生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一块块石碑中探究历史,继而得出一个个结论。其实他探究历史的目的是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北京城的传统文化——当你仔细观察北京时,会深深感受到这座古城多民族文化的意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