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典文学 《负暄闲语》 家训家风 《负暄闲语》是晚清重臣周馥(1837-1921)所作的治家训典,问世后,很受国人推崇。它是作者毕生思想与智慧的结晶,里面集合了诸多名贤家训之精华,它培植出建德周氏家族的淳良家风,这种家风文化使一个家族从山村寒门一跃而成为人才济济、举世瞩目的海内旺族。家训思想渊源清晰,主要有如下几处: 第一,是先秦儒家学说 家训思想的主要源头是先秦儒家学说。书中引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等儒家经典里的句子有百多处。 儒家学说是一种体现人类道德理想的学说,它追求人类和万物和谐有序,重视人伦日用,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主张中庸节制、亲亲、仁民、爱物,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把“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称为“仁” ,他身具“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而让学生敬爱。弟子有若主张“务本”,认为孝悌就是为仁之本。曾参倡导“省身”,这就是每日自我反省的修身方式。亚圣孟子(子思门徒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与内省修行方法,尽心即发掘自己的内心(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知性即发现人性中固有的美德(仁、义、礼、智),知天即知道上天赋予人类的道德使命(天命)。这就是后世性理之学的源头。他还倡导身心交相养的“养气”说,即养浩然正气,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家训里处处可见孔孟思想的痕迹,宣扬的就是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恕”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修身、处世思想。 周馥认为养性非常重要。“性定而理明”,如专讲养生,必定迷入嗜欲一途,反而伤身。君子养生不仅为了却病延年,也是为了养性,人假如不知为人之道,不懂养性,即使活了数百年,也是毫无意义的。养性说呼应了孟子的养气说。 他赞扬了文天祥的为信念而死的举动,呼应了孔、孟“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主张。 家训宣扬的正直立身、谦和忍让、以礼范身的思想,与《论语》“人之生也直”“质直而好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立于礼”的观点完全一致。 第二,宋明理学思想 宋代以周敦颐、二程、张栻、朱熹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学说,在此基础上重建孔孟道统,建构起一个兼容并包的庞杂理学体系,使儒学在宋代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理论形态。理学强调仁、义、礼、智之理为世界的逻辑根据与万物的本性,宣传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政治理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性、操守与气节。 家训《体道》篇,即谈论性理话题。摘引了二程、张载、罗从彦、朱熹、张栻、陆九渊、许谦、王阳明、薛瑄、鹿善继等宋、明理学家的言论,补充了周氏本人研讨理学的心得。理学家要求个人自我约束,自觉践行合乎道德的行为,志希圣贤,研究道理,身体力行,或自诚而明,或自明而诚,发挥人的道德自觉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诚意正心,抑制不当欲望。 周馥有关性理之学的言论,是系统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这些论道话语,启迪后人努力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对孙辈少年大谈深奥的性理话题,就是希望后辈们在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时,能有所择别,成为捍卫中华道统的中流砥柱。他认为:“大凡为儒能力学者,必在心性上作功夫”,但又不能空谈心性,须与经世致用之学联系起来。他说:“凡有益于身心、有补于经世之学,皆宜讨论。……空言‘性’‘道’,非儒之正宗也。” 第三,古代名贤家训 周馥说过:“近人劝善书,如吕新吾《呻吟集》、陈文恭《五种遗规》、张文端《聪训斋语》等书,有益身心,不可不看。”鉴于此,家训摘录了这些书里的不少名言警句。此外,还摘录了柳玭《戒子弟书》、家颐《子家子》、朱熹《小学》、吕本中《童蒙训》、高攀龙《高子遗书》、朱用纯《治家格言》、张廷玉《澄怀园语》、汪辉祖《双节堂庸训》等数十种家训里的名句,这些前贤家训名言都是围绕涵养心性、经世济民、宽容大度、勇于担当等话题而展开的。 择录古贤家训标准很明晰,即不违圣道,思想精纯,便于取法,文字雅洁。 第四,古代先贤的言行事迹 家训摘引了不少正史、别史、箴言集里所载的先贤立身行己、待人、处事、养生的事迹与言论,先贤中有从祀文庙的大儒如孟子、荀子、扬雄、董仲舒、周敦颐、邵雍、二程、朱熹、张载、张栻、罗从彦、薛瑄、罗钦顺、胡安国、许谦、王守仁、吕坤等人,有从祀文庙的历代名臣,如诸葛亮、韩琦、文天祥、张廷玉等人,有未从祀文庙,但名声很响的清流人物,如夏侯胜、孙思邈、李燔、王应麟、家颐、高攀龙、鹿善继、黄渊耀、熊勉庵、张英等历代政界、医界和学界名流。 摘引名贤的言论与事迹,使家训思想更有深度。如摘录的《宋史·罗点传》中罗氏的两句话,是告诉人们:德比才更重要;君子谋天下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私利,他说正直的话,走正直的路,这种人多被人主、贵近、掌权者和时俗排斥,结果是不得志,小人只为身谋,会迎合权势者与时俗,结果就是得志。摘录这段文字,意在提醒后裔,在义利关口,要有定力,宁可不得志,也要循直道而行。宋代贤相韩琦的言论事迹,展现了令人神往的纯儒风范,即内刚外和,严于律己,待人宽诚,行事谨慎,心气和平,吃亏忍让。 第五,传统的佛道思想与风水文化 传统的儒学信仰与入世精神,救亡保种的社会思潮,使周馥对佛道二教持消极看法。但他并不粗暴地排斥佛道,为让后裔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家训特摘录佛教经典《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的经文,还引佛经来论述道理。此外,他把佛道文化习俗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一部分,予以包容。 家训里多处引用了《老子》《庄子》的话来阐明事理,对道教的养生之术的功用也不抹杀。作者一方面推崇智慧,但又反对聪明外露,反对与人争竞,而要求与自己争胜,深得老子的“知雄守雌”“自胜者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与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修身之学的精髓。 从《卜葬》篇看来,作者对传统的风水学,态度很科学。只希望墓地能避免虫蚁与水患,地方安宁,格局平正,至于这块地能否给自己带来富贵,他是毫不考虑的。 第六,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 家训里含有不少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比如提到地球与太阳、与月亮距离的数据,谈到空气里含有氢气、氧气、炭气等,谈到无线电、赛萌土(水泥),言及地球是一颗星球,它的周围有无数的星球。提到“西人测草木叶上皆有小孔以吞吐空气,人身毛孔亦然”,作者还从西方人那里知道,船舱高宽各八尺才能容一个人呼吸,他进而推测,住在低洼空气不畅的地方,一个人的起居需要更大空间,才有足够的清气(即氧气)供一个人呼吸。有了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作基础,作者对中国传统学说——谶纬之学持否定态度,不信天象与人事的呼应关系。在与西方人交流时,他还推测别的星球可能会有类似于人类的生物,认为那里的规则、性情会与地球上的一样。他甚至推测宇宙也有灭亡的时候。 谈论科学、西学与西方风俗,超出传统家训的话题范畴,这方面文字虽不多,但极为珍贵。 第七,长辈言传身教与本人在求学、实践中的领悟 东至周氏家族,百多年来,英才辈出,诗礼不坠,忠厚传家。从《祖训》篇可知,周馥祖父周乐鸣,一辈子无疾言厉色,内介外和,恭谨小心,宁受人欺而不欺人,看到路上有石块,就捡起放在路外,怕别人踏上去伤了足。见到虫蚁,都避让不践踏。孙子与邻儿吵架,对方无礼,他安抚邻儿而责罚孙子。祖母教导说:光阴易过,不要辜负,父母不要娇惯孩子,而要让他自立。父亲周光德一辈子慷慨好义,他告诫儿子说:“所谓吃苦者,粗衣淡饭,发愤读书,一日不可空过,一语不可妄发,宁人欺我,我不欺人。”“世人所以多争者,为责人而不责己也。今若有人待我不仁,我不可以不仁报。久之,彼自心服。”他希望儿子“知贫而且耐贫”,不以粗衣蔬食为苦。母亲讲种菜经,富有哲理,让周馥悟出养生法与育儿法。 长辈言传身教,后天的实践与研学,使周馥养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他的一些家训思想,就是这种人生观的体现。如: 格物致知,明理有见。“必从事格物致知,才智自出其中。……几及自明而诚,功夫原可渐进。”“力学之年,先求明理,明理则居家处约、处乐,为官处常、处变,自有见解。” 不违道理,持之以恒。“大凡今世聪明人,遇事亦见得几分理路,总是立志不坚,……无恒心故也。” 真诚无欺,据理而行。“夫诚即无妄之谓也。此乃天之性,即人之性,万事万物之理,皆从此出。”“诚者,行其理之所当然耳。” 识量高远,不忘道义。“处事识量要远”“正谊明道之人,谋功利更远。……去道谊而求功利,终必丧其功利而后已。” 处事有方,中庸周详。“处事之方,随地随时而变”“处事贵得中”“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 君子可以自信。“正人是天地正气,即是国家元气”。 君子不难拥有勋绩与智慧。其人“中和位育”(性情中正平和,能使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至诚之道,尚可前知。事物之来,自可泛应曲当。”“君子体道,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学问到此,自然不愠,所以为成德君子。” 家族盛衰有周期率,但这周期率也可超越。“富贵之家,苟能世守敦厚,不忘贫贱素风,则后世虽微,尚不遽至大败。” 结语 这本家训思想渊源清晰,言论平和,带有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内敛自省特色,含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康熙帝的《庭训格言》与《圣谕广训》中的一些主张,如立品、读书、节俭、主敬、行善、养正以蒙、惜福守分、明礼谦让、笃厚宗族、和睦乡里、致力本业等,在《负暄闲语》里可以找到相呼应的说法。书中诸多见解与主张,如严律己,养正气,贵学道,先格物,至诚无妄,清廉持正,谦和守礼,宽厚待人,惩忿窒欲,反身而诚,修己以敬,中庸适度,以德服人,忠孝不亏,仁民爱物,有补于世,知止知足,素位而行,虑事精详,能知机变,分清缓急,观人于微,凡事要有益于国于民,实心实力去做,不计个人毁誉得失,宁吃人亏而不骗人,读书要研究道理,融会贯通,身体力行等等,对今天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理政、为人处事、对外交往、培育英才、建设文明和谐清廉社会,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