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新时代纪行】民族团结进步助推乡村振兴——漾濞彝族自治县光明村田野纪实(2)

http://www.newdu.com 2021-08-26 未知 宋婧 张立辉 参加讨论

    (五)“民族团结+组织振兴”相融合的“组织五联”
    光明村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着力弘扬“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文化内涵,共创共建“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家园”。夯实“组织带”和“党员带”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创新宣传教育理念和方式,强化思想阵地建设,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画出最美同心圆。一是强化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以火塘会、庭院会、林中会等形式,丰富“干群素质拓展工程”“万民党员进党校”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党员教育培训形式,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基本方针政策,让每个民族群众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加大思想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提升3个支部活动场所,认真抓好党员服务站、便民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发展服务站、卫生室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党员的作用,力争到2020年光明村每个村民小组应建尽建一个活动场所、一条民族团结示范路、一条民族文化长廊,让各民族群众走出家门、来到相互的身边,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搭建平台,增进团结友谊。三是丰富创建活动载体和方式。把活动和服务“舞台”搭到自然村、搬到农户家中、移到田间地头,每年至少开展2次以上增进民族团结的活动,形成各民族群众“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四是积极提高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党员,着力培养傣族、傈僳族党员,力争到2020年每个民族都有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每位党员都能发挥作用。五是积极推行“党员+农户”工作机制。采取普通党员挂钩联系一般农户、党员致富带头人挂钩联系困难农户,每位党员都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履行先锋模范职责。六是广泛开展党员“顶在前面,干在难处”行动。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带头干,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建立有效的督查考核机制,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手牵手、心连心。
    村党总支把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光明村通过“思想联员、班子联责、发展联户、管理联动、服务联心”的“五联”措施,切实把组织振兴抓实抓牢,以“党建+”推进服务、建设、发展和治理,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群众、群众自觉参与,齐心协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一是思想联员,夯实基层政治基础。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中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带领基层党员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班子联责,提升基层组织能力。深入推进“顶在前面,干在难处”行动,认真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积分评定等组织制度,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发展联户,深化党建促发展。积极促进“党建+产业”“党建+扶贫”,由村党总支牵头,进一步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巩固好脱贫成果,积极探索电商服务,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红色引擎”作用。四是管理联动,做实“党建+治理”。结合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生态委员会、管水委员会,建立了垃圾清运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乡村规划和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加强客事管理,2年来光明村没有出现过1次违规办理客事的情况,近3年来全村无社会治安事件发生,平安光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五是服务联心,认真做好基层服务。认真抓好党员服务站、便民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发展服务站、卫生室建设,继续完善养老、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党员的作用。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乡村振兴的基本经验
    民族团结的出发点是共同团结奋斗、落脚点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因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变得频繁而深入,民族分布变得更加广泛,民族构成变得更加多元,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历史反复证明,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就会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反之,发展就会受阻,失去已经取得的成果,甚至造成国家分裂。能否妥善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已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理论方针和各项工作制度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明村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通过“3333”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五五”模式,牢固树立新时代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途径、生活富裕为根本,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农业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农村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光明村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把“一家人”的理念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流交往交融,构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把“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途径,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等关键词,重点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破题,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推动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坚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方向。正确处理各民族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观,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使之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外在表现,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有力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提供了强大的文化与精神动力。
    坚持“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发展目标。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为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路径,立足惠及“大多数”、保障“大多数”、服务“大多数”,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和各项惠民工程,构建中华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着力补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短板,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毛细血管”公益性项目,提升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制相结合,“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眼长远培养一代人”,坚持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坚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取向。营造了民族团结好氛围,聚集了民族团结正能量,“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信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边疆繁荣促进边疆稳定”的发展思路。始终正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准确把握发展与团结、繁荣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把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本质主要归结为发展问题,把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凝聚在发展上,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各民族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以共同繁荣发展筑牢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坚持”三个特别“干部标准,强化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支撑和依托。一方面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一大批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一大批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况、熟悉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
    围绕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产业五入”,打牢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基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重点。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光明村按照《漾濞县光明村乡村振兴州级试点规划及实施方案》《光明村鸡茨坪村民小组村庄规划》等规划扎实推进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核桃产业,助力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大力推动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把改善基础设施和培育壮大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兴旺的重中之重。
    围绕守望相助生态宜居,抓住“生态五有”,打牢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的基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关键。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光明村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遵循,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美”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围绕和谐共荣乡风文明,打造“文化五牌”,打牢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基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保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光明村坚持不懈地繁荣各民族文化,倡导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往交流交融,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结合起来,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围绕三治结合治理有效,培育“人才五中”,打牢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基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途径。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光明村以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发展进步的制度、体制和机制,7个村民小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积极推进乡村民族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把夯实治理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以“三带”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强化“懂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才是称职”的认识,坚持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围绕共建共享全面小康,固本“组织五联”,打牢乡村振兴中组织振兴的基础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根本。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光明村以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共建共享,让各族人民共同享有融入时代、参与发展、得到进步、实现梦想的机会,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弘扬各民族团结包容和谐的优良传统,让各族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光明村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乡村振兴,应当正视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准确把握发展与团结、振兴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把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凝聚在发展上,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依法按程序开展村庄规划修编工作,提高村庄规划管理工作水平。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凝心聚力,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各民族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以民族团结筑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继续加大核桃特色农产品生产,推进民族地区农牧业绿色发展,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
    同时以“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尊重各民族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深入加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充分发挥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引导各民族村民积极参与生态宜居的民族特色建设,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使得民族乡村既能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有能记得住乡愁的民族文化多元多样性,从而夯实各民族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乡村振兴在民族地区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是同频共振的关系,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稳定,在稳定中促进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助推乡村振兴,将开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重走藏羌彝走廊”学术考察活动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调研组,成员:张立辉、陈永亮、宋婧、郭周卿、赵阳,执笔:宋婧、张立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