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 魏传来 唐代铜镜,举世闻名,富丽堂皇。这是因为大唐盛世,国家统一强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内外交往频繁,文化艺术领域更加丰富多彩,欣欣向荣。如此太平时代,自然能创造出斑斓瑰丽、雍容华贵的呈现浓郁“盛唐气象”的精美绝伦的铜镜艺术珍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中国铜镜开拓了一个新的民族文化艺术领域的话,那么,唐代铜镜就是这个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在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唐镜中,以鸾鸟为中心题材作为装饰图案的铜镜是极富代表性的作品。各种形式的鸾鸟镜以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展示着大唐帝国如日中天的强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现介绍两面鸾鸟纹饰铜镜,与爱好者共同欣赏。 双鸾天马千秋镜(图1)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圆钮。镜体外观厚实,表面呈银白色(俗称水银沁)。直径22.5、厚0.6厘米,重1390克。钮左右各立一鸾,曲颈相对,尾羽高翘,振翅欲飞。情态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钮上是一匹“天马”,似腾云驾雾飞奔而来,天马口衔着带有葡萄果实的蔓枝,行空驰骋,雄伟俊美。钮下一株葡萄果实枝蔓,一鹦鹉展翅立于葡萄串上专心觅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边缘区饰有两两相对的四种纹饰:一是如意云头纹;二是二叶一苞的折枝花;三是双叶方胜;四是双叶葵花,花中各有一字,连读为“千”“秋”。故此镜也称为“千秋镜”。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献“千秋镜”及绶带,而玄宗本人也要向四品以上达官贵人赏赐“千秋镜”等礼品。唐玄宗曾作诗《千秋节赐群臣镜》云:“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随后,“千秋节”便演化为互赠铜镜的节日,也被称为“千秋金鉴节”。在这里,铜镜既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成为了君臣交流感情的一种载体。 上行下效,民间也开始流行互赠铜镜,著名诗人白居易《感镜》诗云:“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唐玄宗是富有四海的皇帝,皇宫内珍宝无数,每一件都精美无比,他为什么要在千秋节赐铜镜呢?这除祝寿之外还应有另外一层特殊含义,而赋予铜镜这个特殊含义的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执政时期有一位大臣叫魏征,此人以忠贞和敢于给皇帝提意见而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在悼念他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微死,朕亡一镜矣。”唐太宗把治国之道、用人之道和铜镜的功能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后人用以修身养性的良言偈语,让铜镜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唐代从皇帝到百官都很重视铜镜,把它视作追求为臣之德必不可少的器物。此镜铸有“千秋”二字,似应是朝廷在千秋节唐玄宗李隆基生日这天赐予四品以上达官贵人的御制“千秋镜”。也可能属于千秋节大臣们为唐明皇祝寿奉献的“千秋镜”贡品。 双鸾天马珍珠地纹镜(图2):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圆钮,直径17.5厘米,重860克。钮左右各立一鸾鸟。鸾鸟脖颈弯曲,隔钮相对,羽翅遒劲,高翘华丽细长的尾羽,一脚立地,一脚微曲。钮上一朵双翅云头纹。钮下一奔腾的天马,颈上系一株荷花瓣。边缘区分别配置两两对称的折枝花、流云,蜻蜓与蜂蝶。整个镜背在纹饰的空隙处密集填饰以一个个细密的圆珠形图案,就像一颗颗珍珠撒落满地,所以大家习惯称这种工艺为“珍珠地”。其设计灵感来源应该是唐代盛行的金银器上的装饰手法。 此镜布局完美、构图细腻、层次清晰,图案以珍珠地相衬托,二鸾鸟清新隽雅,活脱灵秀。上有祥云轻飘,下面天马飞驰,花蝶春意盎然,展现着优美轻快、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一派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唐诗:“曾见双鸾舞镜中,联飞接影对春风”的意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