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江南无为教宝卷的刊刻与地域流布》(上) (二)应继南“无极正派”宝卷的传布 罗梦鸿是否亲历至浙江一带传教,目前尚无史籍明确记载。但江南无为教真正的缔造者是创立了该教“无极正派”,被门徒尊奉为无为教二祖的浙江处州府丽水县人应继南。应继南嘉靖二十三年(1544)皈依无为教,嘉靖二十五年(1546)成为浙江处州府一带江南无为教宗教领袖,三十岁时才得以明心见性,“到如今,年三十,心花发朗。悟出了,五部经,说得分明”[29],创立“无极正派”,并以“五部法论”掌教,亲敕二十八化师,七十二引进,初步建立教阶,门徒四处传播江南应氏无为教,习诵无为经卷。 江南无为教宝卷流传的地域色彩较为浓重,这与诸化师、引进的籍贯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外籍门徒皈依后,再返回原籍传教,使得江南无为教的空间传播范围不断延伸,宝卷也随之向外持续扩展。如福建蔡文举,在浙江皈依应氏无为教后,再度返回福建劝化众生。现将应继南亲封二十八位化师籍贯和名姓列表如下,以便鲜明、准确判定应氏无为教的主要传播方向及传教中心。 应继南“无极正派”二十八位化师列表[30] 温州张阁老府内,升化师、引进交表,讲明《圣论宝卷》《明宗孝义宝卷》《天经》《结经》《五部六册》,一一开明,逐个化,个个授记定名取号。[31]上述列表清楚显示应氏无为教此时教势已传达浙江台州、金华、温州、处州、松阳、缙云、青田、景宁、宣平诸州县,包延了浙江中部及沿海地区。浙江处州府因是祖师应继南的家乡,又化师数量最多,而成为无为教的传教中心。其中也不乏外籍化师,如南直(今南京)普记、普诚,江西九江普本。应继南创教后一直在浙江地域传教,并未有出省传教的史料记录,外籍化师应当是在浙江皈依无为教。江南无为教宝卷也在上述区域流传,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缙云舟转》载: 万历四年(1576)七月十五日,应继南在浙江温州解表讲经七天七夜,宣演《圣论宝卷》《明宗孝义宝卷》《天经》《结经》《五部六册》经卷,解表皈依者达三千七百余人。 应继南故后,弟子普福化师承接教权,依然在浙江处州“整理佛门,开堂示众”[32],宣扬无为教经卷。但应氏无为教已逐渐走向式微,门徒分奔离散,传教各地。例如,应继南首徒青山普记,曾一度皈依姚门教,后脱离姚文宇“灵山正派”,回到南直凤阳至苏南一带继续传播应氏无为教,使其深植于皖南及江苏的土地上。在苏州近县的一支无为教,普记将教权传于普羽,继而其徒无锡新安人普榜接承,说明应氏无为教经卷至少在苏州近县和无锡新安等地得以传承。值得注意的是,普榜之徒普卿、普伸于顺治九年(1652)重新校正由临济兰风和尚评释及其法嗣王源静补注的《五部六册》经卷开心法要版。另,清光绪年间,“无极正派”嗣法苏州吴江县人吴贡(法名普选),重新刊刻《天缘结经注解》。此亦可说明,江南无为教应继南“无极正派”直到清末仍然活跃于江苏各地,持续传教诵经。 除浙江、江苏外,福建地区也有江南无为教传入。早在嘉靖至万历年间,与浙江山区毗邻的闽东、闽北地方已有应氏无为教流布,并逐步蔓延到闽西上杭县一带。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清廷查办浙江处州蔡立贤无为教案,认为此无为教属应祖“无极正派”教系,于明代传入福建,清康熙年间由张玉柱(法名普天)所接传。其徒上杭人郑统,于乾隆年间回传至浙江遂昌、松阳等地。此次清廷起获江南无为教经卷繁多,不仅有民间宗教教派宝卷,如《五部六册》经卷《天缘经》《结经》《应祖行脚宝卷》等,还涉及儒家《彻底穷源大学》《中庸》;佛教《心经》《佛在灵山》;道教《三官经》《四官经》等众多三教经典。 福建北部地区因地缘更接近浙江西北部,应氏无为教传入时间比闽西早。[33]万历三十二年(1604),闽地瓯宁县(今建瓯县)无为教徒吴建暴动,据朱国祯《涌幢小品》载: 建,潘枢党也。其众虽歼,有脱而蔓藏山海间者。今福宁(今福鼎县)之秦屿,兴化(今莆田县)之某所,连江之徐台,长乐之种墩,往往奉温州教主......禁人祀祖先神抵,以预绝其心,惟祀教主,号曰无为。[34] 温州的一支应氏无为教于万历年间已传至福宁之秦屿,兴化之某所,连江之徐台,长乐之种墩,延展至闽中、闽东地区,江南无为教经卷在该区域的流传不可避免。 综上可知,江南无为教应继南“无极正派”的传布中心在浙江处州一带,其传教范围遍及浙东和浙西诸州县,并延展至江苏、江西、福建部分地区,尤其是闽东、闽北区域,无为教传播迅速,江南无为教宝卷也在上述地域宣诵流布。 (三)姚文宇“灵山正派”宝卷的传布 应氏无为教“无极正派”式微后,教系逐步离散瓦解,原系无为教门徒姚文宇最终见性明心,参透悟道,创立该教“灵山正派”,并吸纳原应继南“无极正派”骨干门徒普记、普僧、普慎及掌教普福等入教,接续传灯,宣演无为教宝卷,被门徒尊奉为江南无为教三祖。姚文宇参悟后,“奈因人缘未至,人不知信”[35],故天启元年(1621),云游至浙江武义县逆溪地方,收徒普理、普波兄妹,并在普波家中“开堂接众”,只二年时间,已有三千七百八十四人信受传法,故曰:“天启二,因缘至,渐渐明显。遍金华,各会下,处处传闻”[36],此时,姚文宇无为教教势已遍及金华诸多地方。 天启四年(1624)二月二十八日,姚文宇在金华汤溪胡塘初会龙华,解表讲经。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载: 今岁乃是下元甲子,其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汤溪胡塘初会解表,发九九八十一名,上关引进,付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之数,此乃一合龙华也。[37] 又,天启七年(1627)三月初七日,姚文宇在郭口叶宅解表二会龙华。崇祯二年(1629),姚文宇重整江南无为教,初步建立教阶。《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记载: 今幸人缘已至,正法流通,欲续灵山法派,接续人天,以中左右枝,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和九代排列九九八十一之数。后因王仰所退道,永丰化师在高丽,后以中枝七派,左右五配,准定礼义廉耻孝忠和为定递,代相承枝,枝叶叶连緜不绝,永远留传。[38] 姚文宇妄图将罗祖无为教、应氏无为教及其他外道异端都凝聚在姚门教下,欲以接续灵山法派。并将门徒分为中左右三枝,先以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和九字排列,形成三宗九派之势,后因化师王仰所、普记退道,最终定为三宗七派,以礼、义、廉、耻、孝、忠、和七字传递,中枝七派,左右五配,中枝由姚文宇亲自掌控,左枝为普理化师执掌,右枝为普波化师执掌,永续传承。 崇祯五年(1632),姚文宇在金华汤溪县庭九地方做千佛会。至此,姚文宇龙华三会已全部完成。现将姚文宇“灵山正派”中左右三枝化师籍贯及人数列表如下,以便清楚认知“灵山正派”建立初期,主要化师的地域构成及人数,这对解析姚门教的传播发展方向和江南无为教宝卷的地域流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姚文宇“灵山正派”中左右三枝化师地区、人数列表[39] 姚文宇故后,教权由其次子姚铎继承,后迁居温州,建立祖堂。乾隆十八年(1753),清廷查办宁波龙华教,据教徒普栋供称,“祖师普善的儿子普法,在温州哪里落了业,那里有老祖堂”[40],显然,浙江温州此时已成为姚门教的传教中心。根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记载,姚文宇“灵山正派”中左右三枝化师共计118人,因部分化师籍贯及名姓脱漏阙文,现仅将有明确籍贯者计入表格,总计64人,其中浙江19人、福建5人、安徽23人、江西15人、江苏2人。可见,姚门教建立初期,主要化师地域分布广泛,基本为与浙江接壤、毗邻的省份,这就为姚门教的四处传布打下了良好基础。各化师籍贯的地域性较为明显,明清至民国间,江南无为教在浙、闽、皖、赣、苏等地的传布与此有极大关联。例如崇祯十二年(1639),临川汤公普宵化师曾被派到福建、江西两省传教,至崇祯十四年(1641),已开设四十九堂,并编撰姚门教经卷《龙华科仪》及堂规二十八条。这也使江南无为教宝卷的传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福建地区姚门教传入时间较早,清乾隆十三年(1748),福建建宁、瓯县老官斋教发生暴动,事败后案犯供出: 老官斋教系罗教改名,即大乘教。传自浙江处州府庆元县姚姓远祖普善,遗有《三世因由》一书,……。庆元姚姓后羿姚普益、姚正益每年来闽省一次,各堂入会吃斋之人,欲其命名者,每名给钱三钱三分,以供普善香火。[41] 福建老官斋教传自浙江庆元姚门教,其核心经卷《三世行脚因由宝卷》已在福建建宁、瓯县等地习诵、流传,且姚氏子孙每年来闽一次派送法名,收取香资,足见福建姚门教传播之盛。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清当局在浙江杭州查获包五等人习诵《破邪》《叹世》《太上》《正心》《苦功》及《正宗科仪》等众多无为教经卷。 台湾姚门教的传入时间较早,据台中慎斋堂沿革记载,“清乾隆,蔡普公由福建移台,嘉庆二年,丁巳之秋建神斋堂”。另据,光绪二十六年,台中斋友郑郎松手抄《彩门科仪》所载,“右枝普柏公派下普应公、普聪公、普耀公时,移居台湾者有大墩开山道场普荣公、竹南二堡普赐公”。[42]可见,概在乾隆时期,已有不少姚门教化师移居台湾地区,设立斋堂,传习无为教,宣讲经卷。 总之,姚文宇建立教阶后,常在门徒陪同下游走各处传教,明腊讲经。诸如安徽宁国府旌德县戴宅祠堂,福建三溪道场,浙江湖州、嘉兴、余姚各处,上海县松江各处道场、八团地方等。从姚文宇行脚来看,其早期主要传教活动区域在浙江金华一带,后回到庆元建立祖堂传教。姚门教传教中心在浙江处州、温州一带,其教势不仅覆盖两浙,还波及赣、闽、苏、皖、台诸省,特别是在浙、赣、闽三省交界处的十几个州县,尤为姚门教传教重要区域,也是江南无为教宝卷传布的主要地域范围。 (四)潘三多“觉性正宗派”宝卷的传布 “灵山正派”自姚文宇普善伊始即行“设斋、开经、放光、点蜡”[43]之仪轨,姚门教发展到清末,各种仪式、仪轨纷繁复杂,奢华糜烂。同正统佛、道二教倚靠民间丧葬等礼俗,大做水陆法会、道场和经忏,积敛财富,亟需改革一样,姚门教也面临诸多问题,急需规范。清统治年间,原系江南无为教“灵山正派”门徒的浙江金华人潘三多,昏厥醒悟之后,明心见性,豁然贯通,就“无极正派”弟子对无为教原始经卷《五部六册》,“能读而不能解,能解而不能明。惟知三皈五戒,茹素除荤,烧香礼拜,念佛诵经。甚至点蜡放光,拜星礼斗,设斋供养画像、图形。忘却本来面目,崇假弃真”[44]等诸多弊端,提出大胆改革。主张回归初祖罗梦鸿无为教“不念经,不立佛像,不烧香,不供养,不扬旙,不挂榜,不作佛事,不设经堂”[45]清净无为的原始教义,被门徒尊奉为江南无为教四祖。 咸丰末年,洪杨猖獗,潘三多避乱山中,“抱道自静,以守其心”[46],至同治初年,才得以出山传道,劝化众生。潘三多先于法华庵收徒黄元方,后举家迁居金华太史第,设立祖堂“明镜堂”,并以“觉性正宗”为其传法宗旨和铃记,开始了传教授徒活动。先后接收原系“灵山正派”无为教弟子莲池下山黄氏兄弟黄舜钱、黄舜聚,浦江上徐人石满,义乌川塘方黄启进,楼垫庄文林,处郡宣平人普伸,黄桥头普梯,江西普复,金华城东余宅人余如高(法名普信)十人为“觉性正宗”派最初门徒,称十枝化师。并以“天开黄道定,仁义礼智信”十字,作为“十枝化师”名号,即“天”字普慈、“开”字普上、“黄”字普涵、“道”字普关、“定”字普桐、“仁”字普覆、“义”字普同、“礼”字普信、“智”字普伸、“信”字普梯。其中,普覆即为江西人普复,普慈、普上、普关、普桐、普同当为黄舜钱、黄舜聚、石满、黄启进及文林五人的法名,但具体对应关系尚不明确,有待考证。潘三多身边最为亲近的普兴、普人、普钊、普清四人,被立为左右化师,然并不在十枝化师之列。诸化师籍贯不一,主要来自浙江处州、金华、义乌、浦江、江西等地,加之祖师乃浙江金华南乡湾塘地方人,故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传教中心在金华。除浙江金华外,学者刘正平认为,“觉性正宗派”的另一传教重心为浙江处州府丽水县。原因有三,一是潘三多得意门徒普伸系丽水人氏,二为江南无为教二祖应继南籍贯正是丽水,三则潘氏教门核心经卷《问答宝卷》亦为丽水启明代印本,故言丽水亦为潘氏“觉性正宗派”传教重要地域。[47] “十枝化师”建立后,潘三多九坐莲台,开关讲经,初到法华庵,以普涵为关主,第二关到莲池,以普慈、普上为关主,且各化师亦四处宣演“觉性正宗”法旨,使潘氏教法得以广泛传布。清同治十年(1871),潘三多指定一心坚守护法的女弟子普媳权守祖堂,以接迎四方传教者。次年(1872)九月十五日酉时,潘三多逝世。“十枝化师”悲痛欲绝,十开道场,追述祖师功德伟绩,各自传教。 《四世行脚觉性宝卷》和新近发现的《问答宝卷》是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核心经卷。江南无为教的传播地域,据《四世行脚觉性宝卷》卷末所附《造立法卷(眷)条规》所载,潘氏教派还流布至金华府之东阳、浦江、义乌,严州府之桐庐、分水、遂安,杭州府之新登、临安等地。江南无为教宝卷也在上述区域流布。 三、江南无为教宝卷的流通原因与路径 关于宝卷流通的路径,濮文起先生认为,经卷的流传主要有以下几种通道:一是教主大量刻印后,通过其教派网络传送到教徒手里;二是教主或传教师傅集会宣讲;三是由书商或刻经铺自刻自卖,流传于民间;四是教徒或起意传教师傅的教徒辗转传抄。[48]上述江南无为教宝卷的刊刻亦不外乎此四种流传路径,其中教主或传教师傅集会宣讲属于口头传播形式,其余三种属于文本传播形式。 江南无为教宝卷的流通主要有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两种形式,以文本形式流传的宝卷较之口头传播更准确,更持久、更便捷,使得宝卷的传播以文本形式为主,而宝卷文本又可分为抄本宝卷和刊本宝卷(包括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由于江南无为教长期被当局视为“邪教”,其经卷亦称作“妖书”、“邪经”,遭查禁、焚毁,故江南无为教宝卷的流布极为隐秘,初始皆以手抄本为主,不敢公然刊印传播。抄本宝卷虽种类众多,但在绝对数量上远不及刊本宝卷,江南无为教宝卷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靠刊本宝卷来实现的。 宝卷的流通有其自身的一套内在系统,据民国己未八年(1919),盐城仁济堂校刊的《针心宝卷》卷末所附《宝卷流通八法》记载,宝卷的刊刻流通主要包括乐善流通、祈福流通、忏悔流通、吉庆流通、赞赏流通、劝诵流通、馈送流通、传播流通八种路径,认为刊刻、流通宝卷即能消灾祈福,积累功德。 注释 1《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山东初度》,濮文起主编《民间宝卷》第2册,安徽:黄山出版社,2005年,第174—175页。 2《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山东初度》,《民间宝卷》第2册,第175页。 3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4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5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南京礼部查办案犯安高等人,妄称道人,私骗民财,刊刻《五部六册》等板九百六十块,夤缘混入大藏。 6(清)黄育楩《破邪详辩》卷一,《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17页。 7(清)黄育楩《破邪详辩》卷一,《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124页。 8《破邪显证钥匙卷》,《民间宝卷》第1册,第312页。 9(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卷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10王源静补注《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宝卷》,王见川、林万传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369页。 11(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的研究》,国书刊行会昭和50年版,第70页。 12转引自李际宁《国际图书馆新收<大宝积经>卷五十四版本研究》,《文献》季刊第2期,2002年。 13《破邪显证钥匙经会解》。 14《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经会解》上卷。 15《巍巍不动太山深根结果经会解》下卷。 16《问答宝卷》,该宝卷由学者刘正平先生私人收藏。 17《问答宝卷》,同上。 18浙江巡抚彰宝折,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史料旬刊》第13期,1931年,第26页。 19参见刘子扬、张莉主编《清廷查办秘密社会案》,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第6册,第371页。 20(明)憨山德清《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参见徐自强主编《中国佛学文献丛刊·中国历代禅师传记资料汇编》中册,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印中心,1994年,第20页。 2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一八二,万历十五年正月,1966年,第3392页。 2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三九零,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1966年,第7351—7352页。 23参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库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2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神宗实录》卷一六五,万历十三年九月,1966年,第3004页。 25(明)沈榷《南宫署椟》卷四,转引自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26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27(荷)迪格鲁特《中国的教派宗教与宗教迫害问题》卷一,转引自(美)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28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史料旬刊》第12册,1931年,第9页。 29《三祖行脚因由宝卷·缙云舟转》,《民间宝卷》第2册,第182页。 30此表根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缙云舟转》绘制而成,参见《民间宝卷》第2册,第196—197页。 31《三祖行脚因由宝卷·缙云舟转》,《民间宝卷》第2册,第196页。 32《三祖行脚因由宝卷·缙云舟转》,《民间宝卷》第2册,第199页 33参见谭松林主编,连立昌、秦宝琦《中国秘密社会·.元明教门》第2卷,第297页。 3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吴建》卷三十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明清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777页。 35《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参见《民间宝卷》第2册,第205页。 36《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参见《民间宝卷》第2册,第218页。 37《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参见《民间宝卷》第2册,第207页。 38《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参见《民间宝卷》第2册,第208页。 39此表根据《三祖行脚因由宝卷·庆元三复》绘制而成,参见《民间宝卷》第2册,第208—211页。 40《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三日,浙江提督史弘蕴折。 41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史料旬刊》第27册,第5—6页。 42参见瞿海源编纂,刘宁颜总纂,《重修台湾省通志·住民志·宗教篇》卷三,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第910页。 43《四世行脚觉性宝卷》,王见川、车锡伦等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457页。 44《四世行脚觉性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2册,第453页。 45《四世行脚觉性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2册,第455页。 46《四世行脚觉性宝卷》,《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第2册,第453页。 47参见刘正平《<问答宝卷解析>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传世经卷》,《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2008年。 48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7页。 上传者:郑静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