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论著短评 | 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

http://www.newdu.com 2021-11-10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作者简介
    
    贺喜,1978年生,祖籍江西吉安,中山大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兴趣是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史及明清史。对自宋以来北部湾沿海地区以地方信仰及家族礼仪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文化演变的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新史学》、《清史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
    二、本书目录
    
    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绪论:南中国的宗族、礼仪与传统
    一、地方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二、亦神亦祖的话语:广东西南地区的地理、社会形态及史料
    第一章 传说的历史
    一、土酋归附
    二、传说的历史
    三、结语
    第二章 “边”区的贸易、教化与行政
    一、侬智高之乱
    二、香与牛
    三、南宋海南的文教与风俗
    四、酋与官
    五、结语
    第三章 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
    一、从抚黎知府到知府抚黎
    二、丘溶《世引堂记》与儋州土舍
    三、黎峒变乱
    四、编户齐民与开路通道
    五、结语
    第四章 雷祖与雷首:祖先还是神明?
    一、猪熊与雷种——唐人笔下的雷州雷神
    二、水利开发与行政、信仰中心的空间布局
    三、明清时期的珠池与洋田
    四、神庙祭祀与宗族礼仪
    五、谁为雷裔?
    六、从雷种到乡贤
    七、结语
    第五章 冯氏家族与冼夫人信仰
    一、明中叶高州地方社会之转变
    二、冯氏家族的谱系建构
    三、高州冼夫人庙:身份、控产与拜祭
    四、结语
    第六章 建筑、仪式与历史记忆
    一、历史建筑物与石雕
    二、仪式表演
    三、从梁沙婆到冼夫人
    四、结语
    第七章 从家屋到宗族?
    一、水上人的祭祖:朝会
    二、神明祭祀与社区结构:以硇洲岛天后诞为例
    三、水上人祭祖的普遍性与差异
    四、结语
    总论:大一统的殊途同归
    三、内容概括
    本书所讨论的是广东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高州、雷州和海南岛,在不同时期如何运用国家的礼仪来塑造“国家”与“地方”的形象与认同。全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七章,基本按时间序列展开。
    作者在绪论中梳理了弗里德曼、华德英、科大卫、刘志伟、萧凤霞、郑振满、丁荷生等学者对地方社会和宗族研究。对珠江三角洲和莆田的研究反映出神明和祖先是被人们清晰区分的两套体系。而在粤西南,呈现出祖先和神明叠加在一起的亦神亦祖祭祀现象,作者认为要理解这一社会形态的形成,需要将目光投向长时段的区域社会开发过程。
    本书第一章以《隋书·谯国夫人传》为切入点,作者认为正史中为冼夫人立专传,其背后反映的是以冼夫人和冯氏家庭为代表的豪酋家族与唐王朝的关系。这一时期,粤西南尚未建立和推行王朝制度,王朝只能靠牵制和笼络冯冼家族以控御诸蛮。宋代,侬智高之乱改变了朝廷对岭南的认识,不宿重兵的两广地区,变成了抵御安南的“边地”,宋王朝开始有意在此建立和推广社会整合的机制、普及正统的礼仪与教化。作者在第二章还提及海南的物产及其在贸易中的地理位置,也是朝廷对之予以关注的原因。宋元时代,虽然豪酋和峒受仍是地方社会的实际控制者,但是海南科考人数增加,乡落大姓主动充吏,皆说明表达身份的语言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三、四、五章分别关注明清琼、雷和高三地的演变过程。作者在第三章呈现明代海南是流官、土官和卫所三套行政体系并存。虽正统五年有革除土官的政令,但是土官之后是土舍的兴起。成化年间,里甲制度的推行触动了豪酋社会的根基。官府势力深入和黎峒内部的分化使得豪酋之间的地位升降发生变化,弘治十四年发生了儋州黎人大动乱。动乱之后,土舍仍然存在。第四章是对雷州雷祖信仰的分析。唐代的记录里,雷神形象相似兽类,宋代雷神故事开始人格化,明清实现士大夫化。作者将这一形象的转变与当地不同时期的开发相结合,比如水利设施的兴修、珠池开采、洋田稻米外运等。另外,这也与家族礼仪的庶民化相关,宗族、祠堂等制度逐渐为当地人所熟悉,并用于占领社会资源。第五章则是聚焦于高州冯氏家族和冼夫人信仰。成化年间,行政中心从旧电白迁至茂名,冼夫人的信仰格局发生改变,新的冼夫人庙在高州府城建起,原本的旧电白冯姓村落仍以冯宝的后裔自居,根据伦理和规范建立宗族,修建了冯宝公祠。可见,在高州地方社会士大夫化的过程中,冼夫人故事被不同人群重视、叙述并改写。
    第六、七章主要立足于充实的田野材料,展示文字之外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建筑、雕塑、仪式等,远不止是文字的补充,而是呈现更久远的、被遗忘于历史之外的社会图像。比如,第六章提及,从旧城、高州、雷州的冼夫人庙建筑形制变化,可以看出宗族与神明的关系;着重表现土著归附的石雕形象与唐宋对土著的描述不符;雷州广大乡村的雷傩仪式中,主神不是雷祖陈文玉而是雷首;海南北部的冼夫人庙还拜祭梁沙婆,体现信仰的重叠。第七章则是探讨上岸水上人的仪式,作者访问了高州鉴江沿岸平江街的水上人社区、湛江市所辖的硵洲岛、遂溪县界炮镇的文体村,发现这些水上人的祭祖仪式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祭祀痕迹,比如以轮流祭祀神明来组织社会,另一方面,也开始吸收岸上人的祭祀仪式。
    作者在总论部分指出,理解广东西南一带独特的宗族社会形态,必须结合两个传统:一是理学规范下宗族伦理的发展与变化;一是土著社会的传统。后一传统由于缺乏文字材料,往往是容易被忽视。也就是说,要解释高、雷、琼亦神亦祖的现象,需把握一个事实,即在很长时间之内,当地大部分人生活在家屋社会而非宗族社会之内,当地有根深蒂固的土俗传统和强大的神明信仰。
    四、简 评
    在探讨地方社会的形成、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课题上,已有不少学者做出卓越的贡献,作者于本书绪论部分已进行详细梳理,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推翻前人,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到广东的西南部,在那里勾勒和建立一个展示中国社会不同地点的社会结构以及当地人的意识形态模型演变的年表,用以探讨国家扩张所影响的社会形态。按笔者的理解,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粤西南地方社会形成模式”,即琼、高、雷从“化外”走向“化内”的独特历史过程。儒家的宗族礼仪在当地以“亦神亦祖”的形式呈现出来,雷州的雷祖、高州及海南的冼夫人都是集神明与祖先于一身。
    书写这一连贯的过程并非易事。首先,可以看出作者在材料方面下了大量功夫。除了对文献材料的仔细揣摩和整合外,田野材料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第六、七章中,作者通过对仪式、建筑形制等田野所得的分析,大胆又谨慎地还原了文字之外可能存在的社会实态。所谓历史过程中的叠合,在田野中所见的仪式和信仰更能清晰地反映。其次,作者在书写地方社会形成过程时,既看到王朝国家进入的一面,也时刻留意地方土著和乡族的反应,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族谱等材料作为补充。比如明中叶,高州经历长期动荡后,官员参与地方秩序重建,留下了官方记录,至于乡民如何应对,作者则是结合了几部冯氏族谱、“神明谱”小册子等,梳理出明中期的高州乡民如何利用冼夫人和冯宝的故事来建立谱系、表达身份认同。
    总之,本书研究的是认同的历史。笔者认为这不仅要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和核心,还要尽量摆脱我们已有的对王朝国家的认识。因为,历史上粤西南的土著们所理解的、想象的王朝,和实际的王朝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可能融入了一些当地的经验,所以他们最终表达出来对“正统”的认同,也将具有当地独特的社会形态。如果笼统地以“王朝的制度如何在地方社会推行与落实”的角度去看地方,或将错失传统中国多元化的一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