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是蒙古族首部书面著作,以编年体如实记述蒙古族发源、发展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强大的蒙古汗国的历史文献。以古代传说中的孛儿帖·赤那、豁埃·马阑勒为蒙古族祖先为始,记录至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继承皇位。据书末所述之年,学界推测该典成书于1228年或1240年。然而,此部以记录蒙古黄金家族历史为主的皇家秘典,有元一代,书藏禁中,秘不示人,以致以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完本未能流传至今。明洪武时期,用汉文音写蒙古语,并用汉文翻译其大意的《元朝秘史》,经后人辗转影抄留存到现在,今人通过此汉文本才得以了解该经典。但是,汉文音写蒙古语的正文,对于非通蒙古语的学者而言,带来阅读和理解的极大困惑,成为学界冷门“绝学”。 明人学习蒙古语的教材 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建国之初,明廷为掌握蒙古及周边少数民族诸方情况,编纂《华夷译语》等以汉文对照多种民族文字的字典类文献的同时,用563个汉字对蒙古文《蒙古秘史》逐字标音,其旁附意译,每段内容,即每“节”后附总译,由282节构成的《元秘史》或《元朝秘史》应运而生。相比典型的汉文典籍,此部特殊文献的外观特征有三。 其一,文字方面。《元朝秘史》看似为汉文典籍,但其语言为蒙古语,全篇以汉字拼写蒙古语,甚至为准确表达蒙古语及其语法,选用了较多怪癖字,很难从中抽取某字用于某韵中。 其二,每行宽度。《元朝秘史》正文与旁译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需在一行中处理,故与汉文古籍相比,《元朝秘史》每行较宽,每个词带其旁译和示音字占据双行或三行,其风格与正常的汉文典籍格格不入。 其三,每行长度。用汉字拼写蒙古语时每个词拼写所用汉字多寡不一,一行中所收字数不等,为保证行末词的完整性,一行或短或长,参差不齐。 明初形成的《元秘史》,洪武年间已有刻本问世,为十二卷,成为文渊阁中之物。此刻本未能完整流传至今,于1933年在故宫内阁大库发现其46叶,为卷三、四、七、八部分内容,斯时藏入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现寄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由此本传抄而成的十二卷本有清顾广圻校本、文廷式抄本、李文田抄本、叶德辉观古堂刻本、《四部丛刊》三编收本。 至清代,以学习蒙古语之目的,用汉文音写蒙古语的《元朝秘史》,又回到其原点——史学著作,深受清朝学者关注,钱大昕、阮元、鲍廷博等为其传播均作出不懈努力,王国维、陈垣等学者致力于元史研究,以《元朝秘史》为切入点,习学蒙古语的场景,成为学林佳话。张元济为得到顾广圻校十二卷本,令傅增湘与商贾周旋谈判之情景,亦成书林典故。 《永乐大典》的宠儿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初年,永乐帝命内阁首辅解缙等人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元年(1403)开始编纂,至次年十一月编成,初名《文献大成》。永乐皇帝朱棣认为该书收集典籍过少,不符合采集“百家之书”要求。故于永乐三年命姚广孝等人重修,参与编纂者达三千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完成。此即收录先秦至明初各种典籍七八千种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 《元朝秘史》尽管“未经词人译润”,“词句俚鄙,未经修饰”,但作为“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传者,转赖其全部、全篇收入”,成为《永乐大典》的宠儿,被全文收入。然而,此部用汉文逐字拼写蒙古语、每词旁注意译及标示舌音等字、每段内容后附总译而成的特殊文献,与汉文典籍格格不入,“永乐大典馆”臣对其分卷分册重新考量,以保证与《永乐大典》其余卷册的一致性。《元朝秘史》约30万字,按《永乐大典》每册字数估算,应占据7册有余。如按原12卷收入,以每册收2卷计算,应为6册,比《永乐大典》常见卷册略厚。故,据《永乐大典》目录,《元朝秘史》收于卷5179至卷5193中,计15卷,收于平声十二“先”字“员”字韵 “元”字下。“永乐大典馆”臣的确对原12卷《元朝秘史》卷次进行了调整,分编为15卷,并且因其特殊性,很难与其他“元”字韵内容成一册,应将其独立成册。 遗憾的是,《永乐大典》卷5179—5193现尚不见,《元朝秘史》在《永乐大典》中具体如何分布不得而知,我们仅结合现存《永乐大典》,根据对《元朝秘史》12卷本和15卷本进行比对,推测其大致分布,恰可吻合张穆《斋诗文集》卷3中《元朝秘史译文钞本题词》载“《永乐大典》十二‘先’‘元’字韵中载《元朝秘史》一部八册十五卷”。《永乐大典》收15卷本《元朝秘史》为该部经典的后期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现行15卷本,均为直接或间接抄自《永乐大典》,故其抄写规制完全一致,成为该经典的一大特征。 《四库全书》的弃儿 《元朝秘史》尽管深受“永乐大典馆”臣的青睐,收入《永乐大典》,但至清乾隆时期编纂中国古代最大丛书《四库全书》时,却将其遗弃。 据《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收入《元朝典故编年考》10卷,提要明示“第九卷为《元朝秘史》”,收入《钦定蒙古源流》8卷,提要述“首尾赅备,颇与《永乐大典》所载《元朝秘史》体例相近”,屡屡提《元朝秘史》,却认为“所记大都琐屑细事,且间涉荒诞。盖亦传闻之辞,辗转失真,未足尽以为据”。终被放弃。为此清著名学者阮元深感可惜,其“在浙时,曾购得四库未收古书进内府,每进一书,必仿四库提要之式奏进提要一篇”。15卷本《元朝秘史》即在其中,阮元为《元朝秘史》所写提要为“记元太祖、太宗两朝事迹最为详备。案:明初宋濂等修撰《元史》,急于藏事,载籍虽存,无暇稽求。如是编所载元初世系孛端叉儿之前尚有一十一世,《太祖本纪》述其先世,仅从孛端叉儿始,诸如此类并足补正史之纰漏。虽词句俚鄙,未经修饰,然有资考证,亦读史者所不废也”。甚赞此书之意义。 国家图书馆:《元朝秘史》藏家之首 流传至今的《元朝秘史》版本众多:有12卷本,也有15卷本;有正文全本,也有仅为总译的节选本;有刻本,也有抄本、稿本、批校本。国家图书馆300万册件古籍特藏中,《元朝秘史》及相关研究著作存数十种,基本涵盖该典籍所有版本,早起明洪武刻本,间有“永乐二年”12卷总译本、清顾广圻校12卷本、李文田注本、孙星衍、铁琴铜剑楼、翁同书旧藏15卷本,晚至民国时期学界大家批注本,依稀可见李文田、王国维、陈垣等名家手校痕迹。一部经典,其大多版本能够集中存藏于一家机构,实属难得,不负国家图书馆为国家总书库之称谓。其中,翁同书旧藏15卷本收入《中华再造善本》、顾广圻校12卷本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贵抄本6种被内蒙古出版机构集中出版。为《元朝秘史》的保存保护、传承利用,国家图书馆不断努力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国家图书馆藏《元朝秘史》整理与研究”(19VJX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