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探秘中华文明】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http://www.newdu.com 2022-05-12 未知 韩鼎 参加讨论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还可以发生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文化互动,“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了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
    探源工程的工作表明“(多元格局的区域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探源工程将二里头文化视为“文明核心”是恰如其分的:
    时间上,二里头文化继承了龙山时代诸多区域文化的优势因素,开启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并形成“广域王权国家”——“最早的中国”(许宏)。
    考古材料上,二里头遗址作为最早有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不仅发现了最早的宫城、王城、城市干道网,出土了近战兵器群、青铜礼器群等,还表现出“海纳百川”(包含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和“强势辐射”(在互动中,作为“核心文化”以输出为主)的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从“多元”到“一体”过程中关键时期的核心地位。
    在精神文化上,相比于各区域差异较大的日用陶器,“一体”更多地表现在礼器及其纹饰上,它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精英阶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体化趋势,他们在某些领域共享着较为一致的观念,体现了跨区域的文化认同,甚至形成了“文化霸权”(艾兰)。
    下面,笔者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为例,以小见大,浅谈其所体现的“多元一体”文明进程。
    
    对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认识,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理解:
    材质:青铜+绿松石片。工艺:铸铜+切片粘嵌。造型:四系微弧状。
    功能:腕饰。伴出:铜铃。纹样:神面纹传统(介字冠+内卷纹)+兽面。
    青铜铸造:目前一般认为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源自西亚,通过“金属之路”(杨建华)传入,并掀起“东亚青铜潮”(许宏)。从根源上来讲,牌饰的青铜底托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互动的结果。
    铜牌饰:西北地区的铜牌饰(未镶嵌绿松石)可能是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的重要来源(刘学堂、陈小三)。
    用切割的绿松石片拼形:直接来源是二里头二期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向前可追溯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M33(王青)。
    绿松石粘嵌:龙山时代西北、晋南、海岱文化区均有出现(陈国梁)。
    铜玉组合: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种“金镶玉”的模式,其实属于铜玉组合,而更早的“铜环璧”+玉璧的多件套臂钏组合在石峁、陶寺均有发现。
    纹样:争论较大,学者曾提出龙、鹿、狗、狐狸、熊、鸱鸮、饕餮等观点,笔者则认为上部分纹饰源自龙山时代以来的神面纹传统(介字冠+内卷纹),下部分则为“剖展”的兽面(另文详论)。
    腕饰:微弧可系的造型证明其功能很可能是腕饰(黄翠梅、徐汝聪),而更早的绿松石腕饰传统则见于宗日遗址、陶寺遗址。
    铜铃:三件绿松石铜牌饰都伴出有铜铃,而更早的铜铃(红铜)则见于陶寺遗址。陶寺铜铃的社会意义和技术传统都在二里头文化得以延续(宫本一夫)。
    上面简述了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多元”来源,当二里头文化将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的造型固定后,天水、三星堆发现的铜牌饰都受到了二里头铜牌饰的影响,另外,内蒙古的大甸子遗址虽然没有发现铜牌饰,但陶器上的神面纹则也能看到二里头铜牌饰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神面纹方面“一体化”的过程。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所见文化互动示意图
    (仅为可能的互动关系,箭头不表示传播路线)韩鼎/供图
    历时性来看,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集中体现了龙山时代以来的文化互动,青铜铸造技术、绿松石片切割粘嵌技术、戴于腕部的功能、金玉共振的审美、龙山神面纹的传承、与祭祀的关系等体现了“多源”的来源,反映了二里头文化“海纳百川”的特征,这是“多元”。
    共时性来看,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与天水、三星堆铜牌饰,以及大甸子神面纹的共通性,反映了二里头文化的“强势辐射”,这是“一体”。同时,这种“一体”性在商代的饕餮纹上得以延续、强化与扩张。
    至此,我们看到宏观的文化互动在具体器物上的表现。器以载道,器物层面“多元一体”的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区域器物使用者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