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辨识的“三性”原则 大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形式丰富、品种繁多,如何确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品性、功能是一个难题。由于在以上概念下集合在一起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面临着两种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由于专题性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调查几乎阙如,狭义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不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来多次做过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普查,但是一直没有对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普查。现在确认的所有被冠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项目,都是从过去遴选产生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抽取出来的。这导致狭义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大运河流域各大中小城市和村镇认定和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研究的不足,导致选择困难或者无从选择,常常是简单地将流域内一般的或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上“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这使标识有“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活动与其他非遗活动高度近似乃至雷同,缺乏辨识度。这种圈定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如同从我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版图中简单地沿大运河线路切下一块命名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显然是欠周全细密,也不够科学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进一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厘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和特质,对现有的大运河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其运河性的研究,有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性普查或调查。还需要大力加强对影响或流布全流域的非遗的研究,充分挖掘此类非遗,研究其与运河的内在的、区域的或全线的关系,并做出科学的诠释。 基于此,辨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设定一个“三性”原则加以把握,即“标志性”“代表性”和“区域性”。 (一)大运河流域标志性非遗 大运河流域标志性非遗即与大运河遗产有直接关联,属于其重要的组成、事实或后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世界遗产点、段为核心,与其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对象包括: 一是运河工程技术、船闸建造技艺、枢纽工程设计技术、水利智慧、桥梁技术等。如江苏兴化市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绍兴“石桥营造技艺”等。目前此种“技术”类非遗研究、调查、确认的极少,有很大的学术拓展空间。 二是民间文学类非遗。包括大运河传说,如已出版的《济宁大运河的传说》《通州大运河传说》。纤夫、船工的劳动歌谣、号子,如“天津漕丁谣”;运河地名传说,如已出版的《运河古镇望亭历史地名传说》;大运河人物传说,如“白英老人传说”“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故事”“乾隆下江南传说”;还有运河水神传说、龙王与镇水兽传说、铁牛的传说等。 三是与运河相关的特有的民俗和俗信。如浙江嘉兴的“网船会”“踏白船”、浙江桐乡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高杆船技”(蚕神祭祀仪式中的水上民间杂技)、北京通州的“开漕节”、浙江绍兴的“水乡社戏”和“大禹祭典”,贯穿运河全线的龙王庙信仰和“舞龙”习俗,以及关帝庙、大王庙、妈祖庙、泰山娘娘庙、水神庙、土地祠、金龙四大王庙、泰伯庙等俗信。 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与大运河有深刻关联(如运河漕运物流的粮食、盐、丝绸、陶瓷、茶、木材、石材、建材,以及经过运河交通促使一些文化形式南北贯通和全线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除沿海流布外,大运河沿岸也普遍崇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医针炙、京剧、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 五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大运河有深刻关联的项目(部分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重叠)。如,北京:京剧、评剧、皮影戏、相声、京韵大鼓、数来宝、天桥中幡、天桥摔跤、景泰蓝、烤鸭技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天津:津门法鼓、妈祖祭典等;河北:河北梆子、乱弹、沧州武术、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磁州窑烧制技艺等;山东:梁祝传说、龙舞、葫芦雕刻、东昌府木版年画、晒盐技艺、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丝绸染织技艺等;河南:梁祝传说、龙舞、豫剧、朱仙镇木版年画、汝瓷烧制技艺等;江苏:白蛇传说、昆曲、柳琴戏、木偶戏、扬州评话、苏州评弹、扬州弹词、桃花坞木版年画、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传统造园技艺、秦淮灯会等;浙江:西湖传说、观音传说、高杆船技、金石篆刻、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蚕丝织造技艺、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石桥营造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大禹祭典、水乡社戏等;安徽:徽剧、徽州三雕、宣笔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纸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 以上项目大多都是大运河催生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者与大运河有或深或浅、或近或远、或长或短的历史渊源,只是其中原由我们所做知识解读和知识普及很不够而已。此处不一一展开,但这种工作无疑需要尽快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 (二)大运河流域代表性非遗 大运河流域代表性非遗,即与大运河遗产有间接关联,具有一定影响性、关联性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各文物点、线、面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代表性非遗主要有三方面的特性:一是沿运河线性传播的非遗,具有跨区域性,如舞龙习俗、梁祝传说,木版年画中的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东昌府年画、杨柳青年画,江南园林及造园技术的北上路线及园林分布、陶瓷、茶叶等。除了国家级代表作外,还有众多省、市、县级此类非遗有待纳入。二是从运河一端(起点)至另一端(终点)通过运河输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班进京产生的京剧、江苏苏州相城区烧制金砖运达紫禁城专用、运河运送的丝绸等。三是经大运河北上通向陆路丝绸之路,南下通向海上丝绸之路所运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留在日本的唐代琵琶,也有盛唐的胡人识宝传说,以及景泰蓝与鼻烟壶的由西而东传播等。大运河与中外交流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有关键性节点的关联,大运河遗产中有普哈丁、苏禄士踪影,有遣唐使轨迹,也有郑和下西洋史迹,有利玛窦沿河而上进晋北京和马可·波罗从元大都顺河而下的一路见闻,有马戛尔尼使团载着乾隆所赠非遗礼品南下沿途对众多运河闸、坝、桥景观的记录,等等。 (三)大运河流域区域性非遗 大运河流域区域性非遗即是与大运河流域相关所有城市、乡村中分布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部分辐射、延伸、扩散到大运河流域以外区域有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类非遗含广义和狭义:广义是超范围的区域,狭义是含部分标志性、代表性项目。如扬州非遗,是三者合于一身的,而北京的非遗,则可因与运河关联度不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再如四川的神木山传说与北京神木厂、台基厂和《神木山神祠碑文》以及乾隆作《神木谣》、立神木碑,明式家具从扬州北上到遍及全国,徽州三雕(木、石、砖)与聊城山陕会馆和宁波三江口会馆及其三雕、天津和北京的砖雕,南浔的西式建筑和圆明园的大水法,德州苏禄王后代所居北营村及其伊斯兰教信仰、清真小吃(烙锅饼和烙麻酱)等习俗孤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