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二十大·二十题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为出发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22-06-14 未知 纳日碧力戈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事务、民族研究的主旋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并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以下简称“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四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共同”的历史根基;“四个与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与共”的情感脉络。“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全面、完整地表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基本理据,“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互构互联,互为条件:没有“四个共同”的具身经历就没有“四个与共”的情感凝聚;没有“四个与共”的情感凝聚,“四个共同”就缺少了百川归海的定势。“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表述程式,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权威解读。
    家园共有千灯照。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之上,共同拥有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他们共同开拓疆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文明。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摧枯拉朽,形塑了由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有容乃大的共同体,是一个兼和相济的共同体,是一个向往美好的共同体。民心凝聚百脉通。高质量做好民族工作,既需要“志在富民”、让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也需要让人民强起来、以“文艺兴国”、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层面追求、发展、巩固、完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四个共同”的历史根基之上,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相濡以沫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种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共同合成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强大凝聚力。“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属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带有特殊的中国情感,是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新时代表述,有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地位。“四个与共”是“四个共同”的情感表达和运势总结,“四个共同”是“四个与共”的实践依据和历史根基。“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述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掷地有声,让中华民族更加自觉、更加自强、更加自信。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的共有实体和精神家园,其共同性和共有性统领着丰富性和特殊性,任何民族不能自外于中华民族,任何民族也不能独自代表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实体,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互惠互利、互相守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由自在到自觉的实体性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中华民族实体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是命运的安排、历史的归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之上,建立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创造性实践之上,建立在守望相助、交往交融的情感归依之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着我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里守正创新,为建设美好生活,为实现美好梦想,继续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四个共同”的历史传统和思维定式为中华民族实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四个与共”在国家层面上是共同体记忆和日常生活中的具身性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稳定的心理保障,为高质量推动民族大团结提供了无穷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把“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作为树立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历史依据和情感来源,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实施改革发展举措,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四个自信”,坚定“五个认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从本质上与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划清界限,领导各族人民建设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共有经济基础,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向往共有大同愿景。各族人民要牢固树立“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观念,认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老家底和真感情,坚定“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庭的共同利益靠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大家庭的美好梦想靠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大家庭的安全稳定靠各族人民共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实现和拥有美好的前景和无限的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的动荡年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依止和依托,无论走到哪里,祖国在你身后。
    要全面、准确、完整理解“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就要辩证地把握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学习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智慧,由一可以生二、生三,二三可以归一。张岱年先生提出“大化三极”说,指出“物莫不两,两莫不一”“阴阳对立而统一”“惟日新而后能经常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创造性发展带来“日新”,带来活力;但创造性发展不是无序的标新立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要“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把握好“兼和相济”的庖丁之韵。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安全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作为平衡点,本民族意识和本民族文化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平衡点,在把握好这个平衡点的基础之上,实现和保障各民族的具体利益。
    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其实力不分强弱,都对中华民族的疆土开拓、历史书写、文化创造、文明培育作出贡献,这样的表述突出了中国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念。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贡献,要为此倍感自豪、充满自信,要以主人翁的姿态“骄傲地、有尊严地生活着”,要更加珍惜与呵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保障安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共同文化的活水源头,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华共同文化提供了日日新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是江河与大海的关系,干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百川奔流终入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创性论断,这一论断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表述,创新提升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的价值意义,指引我们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方位,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重要任务,以“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为出发点,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特聘院长,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全国首位人类学/民族学学科长江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