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7月18日 (农历六月初三)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取名王敏。生父王子沅,生母林耽宜。两岁时过继生父留学时的把兄弟郑礼明,改姓郑。 1930年 插班入公立培元小学四年级读书,第二年转入贝满女子中学附小。“九一八事变”后随父迁南京,入南京女子中学读初中。 1939年9月 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1943年5月 诗作《音乐》《晚会》《变》《怅怅》《冬日下午》《无题》《无题》《无题》《云彩》刊于《明日文艺》第1期,总题为《诗九首》;《音乐》等7首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无题》第2首改题为《金黄的稻束》;《变》《无题》第1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43年7月 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在重庆的一所护士学校教语文和英语,后到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任翻译。 1945年11月 诗作《读歌德Selige Sahnsucht后》《献给悲多芬》刊于《世界文艺季刊》第1卷第2期,总题为《诗二首》;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读歌德Selige Sahnsucht后》改题为《读Seligs Sehnscht后》。 1946年3月18日 论文《对于“积极”的一个解释》刊于天津《大公报·综合》第62期。 1946年11月24日 诗作《清道夫》《鹰》《残废者》刊于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7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6年12月1日 散文《关于鸟》刊于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8期,12月8日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9期刊完。 1946年12月7日 书评《一本新诗》刊于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18期,又于同日和12月14日在上海《益世报·文学周刊》第1—2期分二次刊出;所评为杜运燮的诗集《诗四十首》,书评误为《新诗四十首》。 1946年 随中央通讯社返回南京。 1947年1月4日 诗作《小漆匠》《舞蹈》《池塘》刊于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22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7年1月11日 诗作《死》《树》刊于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23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7年1月26日 诗作《歌德》《二元论》《学生》《春天》刊于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25期,总题为《诗四首》;《学生》又刊于1947年4月14日《前进报·前进副刊》第66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7年2月1日 诗作《贫穷》《墓园》刊于《青年半月刊》第2卷第3—4期,同月9日又刊于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17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7年2月22日 诗作《无题》《岛》《寂静的渴求》刊于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29期;《岛》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7年2月23日 诗作《寂寞》刊于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19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7年3月1日 诗作《农人》刊于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30期。 1947年3月9日 诗作《傍晚的孩童》《人们》《生之美:痛苦,斗争,忍受》《荷花——观张大千氏画》《兽——一幅画》刊于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21期;《人们》《兽——一幅画》又刊于1948年2月22日《新疆日报·文艺》第1期,《人们》又刊于1949年1月11日《广西日报》;均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生之美:痛苦,斗争,忍受》题为《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 1947年3月22日 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33期刊出李瑛的诗评《读郑敏的诗》。 1948年6月20日 诗作《马》《一瞥》刊于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第86期,总题为《诗二首》;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 1948年6月 《诗创造》第12辑《严肃的星辰们》刊出默弓(陈敬容)的诗论《真诚的声音——略论郑敏、穆旦、杜运燮》。 1948年6月 诗作《最后的晚祷》《求知》《生命的旅程》《Renoir少女的画像》刊于《中国新诗》丛刊第1集《时间与旗》,总题为《最后的晚祷》外三章;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生命的旅程》改题为《生命》。 1948年7月18日 诗作《中国》刊于《平明日报·星期艺文》第65期;初收《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题为《噢,中国》。 1948年9月留学美国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 1949年4月郑敏的《诗集1942-1947》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为“文学丛刊”第十集,收诗作62首,分为3辑。其中《濯足》《秘密》《旱》《黎明的来到》《Fantasia》《时间》《盲者》《战争的希望》《来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三日的死讯》《时代与死》《死》《永久的爱》《树林》《诗人的奉献》《村落的早春》《诗人和孩童》《死难者》《雕刻者之歌》《人力车夫》《垂死的高卢人》《西南联大颂》《白苍兰》《爱的复活》《静夜》未见刊出。 1950年3月唐湜的评论集《意度集》由平原社出版,收有诗论《郑敏的静夜里的祈祷》。 1951年9月 转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读博士预科。是年冬与童诗白结婚。 1952年 硕士论文《论多恩的爱情诗》通过答辩,获布朗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5年6月 与先生童诗白从美国回国。 1956年 入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1958年7月 诗作《罢工》刊于文学研究增刊《我们和阿拉伯人民》,文学研究编辑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 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 1974年 张曼仪等编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九一七-一九四九)》由香港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出版,选入诗作《晚会》《怅怅》《读Seligs Sehnscht后》《寂寞》《树》《村落的早春》《池塘》《清道夫》《噢,中国》《静夜》10首。 1980年2月26日 诗作《让我们在树荫下行走》刊于香港《新晚报·星海》,初收《寻觅集》。 1980年3月10日 诗作《石碑的请求》《冬天里的夏天》《希望与失望》刊于《诗刊》1980年3月号,总题为《石碑的请求》外二首;《冬天里的夏天》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其他初收《寻觅集》。 1980年5月10日 诗作《祖国呵,我紧紧拥抱你!》刊于《文汇增刊》1980年第4期,初收《寻觅集》。 1980年6月10日 诗评《“……千万只布谷鸟在歌唱”——读〈新人新作小辑〉》刊于《诗刊》1980年6月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1980年7月15日 论文《莎士比亚笔下的布鲁他斯》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为《凯撒大帝——一颗多截面的钻石》第四章,题为《勃鲁托斯:一个“屠夫”?还是“祭司”?》。 1980年8月10日 诗论《诗的深浅与读诗的难易》和译诗《意象组诗》(英国:理查·阿庭顿作)刊于《诗刊》1980年8月号;译诗有《译者前记》,诗论署名“晓鸣”。 1980年9月15日 诗作《诗信——致友人N.L.》《桥——诗信之二,答N.L.一月三日信》《六十弦》刊于香港《八方文艺丛刊》第3辑《九叶专辑》,同期还刊有钟玲的诗评《灵敏的感触——评郑敏的诗》;诗作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80年12月25日 论文《意象派诗的创新、局限及对现代派诗的影响》刊于《文艺研究》1980年第6期;选入北京师大编《学术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 1981年1月10日 译诗《向阳花》《阴郁的岗楼》《嘘——轻点》(挪威:R.耶可布森作)和译文《洁白的影子——〈耶可布森诗选集〉序》(美国:罗伯特·布莱作)刊于《诗刊》1981年1月号;译诗总题为《耶可布森诗三章》,有《译者后记》,译文有《译者前言》。 1981年2月 诗作《但是你错了——写给一个高傲的人》《诗人的心愿》刊于《星星》诗刊1981年第2期,总题为《但是你错了》外一首;《诗人的心愿》初收《寻觅集》。 1981年6月10日 诗作《广场前的冥想》刊于《诗刊》1981年6月号,初收《寻觅集》。 1981年7月 与辛笛等著的诗集《九叶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金黄的稻束》《濯足》《寂寞》《来到》《时代与死》《献给贝多芬》《树》《贫穷》《春天》《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小漆匠》《村落的早春》《鹰》《池塘》《诗人和孩童》《清道夫》《荷花》《人力车夫》《马》《雷诺阿的〈少女画像〉》20首。 1981年9月10日 诗作《岩石》《雨夜遐想》《我听见了什么声音?》《骆驼的脚印——致一个不知疲倦的知识分子》刊于《诗刊》1981年9月号,总题为《诗四首》;《我听见了什么声音?》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并重收《岩石》,其他初收《寻觅集》。 1981年第3季度 论文《英美诗创作中的物我关系》刊于《诗探索》1981年第3期,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 1981年11月20日 论文《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再评价》刊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题为《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的再评价》。 1981年 诗作《寻找》刊于《海韵》第5集,初收《寻觅集》。 1981年 论文《诗的魅力的来源》刊于《中国新诗》,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编辑;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 1982年2月1日 诗辑《珍珠集》刊于《长江》文学丛刊1982年第1期,有《修墙》《消息》《母亲的心在秋天》《珍珠》《昙花又悄悄地开了》《雕玉》6首;《消息》《雕玉》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其他初收《寻觅集》,《昙花又悄悄地开了》题为《昙花又悄悄地开了(一)》。 1982年4月25日 论文《庞德,现代派诗歌的爆破手》刊于《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1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2年4月25日 论文《诗的内在结构》刊于《文艺研究》1982年第2期,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题为《诗的内在结构——兼论诗与散文的区别》。 1982年4月 散文诗《黢黑的手》《春耕的时候》刊于《榕树文学丛刊》1981年第4辑“散文诗专辑”,总题为《黢黑的手》外一章。 1982年6月 圣野、曹辛之、鲁兵编的诗选《黎明的呼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贫穷》《墓园》。 1982年7月 组诗《辩证的世界,辩证的诗——一株辩证之树》刊于《十月》1982年第4期,有《一、叶》《二、果》《三、干》《四、根》《五、种子》5首,诗后有附记;初收《寻觅集》,编入《郑敏诗集》题为《一株辩证之树》。 1982年8月10日 诗作《诗人与诗》《窗前小柏——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刊于《诗刊》1982年8月号,总题为《诗人与诗》外一首;《诗人与诗》初收《寻觅集》。 1982年11月5日 诗作《蚕》《鱼网只是给鱼儿织的》《我们的旅行刚开始》刊于《长江文艺》1982年11月号“诗歌特大号”,总题为《“蚕”及其他》三首;《鱼网只是给鱼儿织的》《我们的旅行刚开始》初收《寻觅集》。 1982年11月10日 诗作《献给舒伯特》刊于《文汇月刊》1982年第11期。 1982年12月1日 香港《诗风》双月刊第107期刊出《郑敏专辑》,刊有《郑敏小传》和诗作《不必要的挣扎》《古尸——写于参观新疆古尸展之后》《爱的成长——给小W》《白杨的眼睛》《最后的一朵昙花》及陈德锦的评论《折叶看脉纹——论〈九叶集〉里郑敏的诗》;《古尸——写于参观新疆古尸展之后》《白杨的眼睛》初收《寻觅集》。 1982年 诗作《寄情》《风筝》刊于《北方文学》增刊《诗》1982年第1期,总题为《寄情》外一首;初收《寻觅集》,《风筝》题为《风筝(之二)》。 1982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3年2月 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收论文8篇,其中《探索与寻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诗歌的一些变化》未见刊出,有序《写在前面》。 1983年3月5日 诗作《真正的故乡》刊于《星火》文学月刊1983年第3期《女作者诗页》,初收《寻觅集》。 1983年3月20日 组诗《秋的组曲》刊于《人民文学》1983年第3期,有《序曲》《颤音》《最后、起始与现在》3首;初收《心象》。 1983年3月 论文《诗的高层建筑》刊于《诗探索》1982年第3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1983年3月 论文《〈李尔王〉的象征意义》刊于《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初收《英美诗歌戏剧研究》。 1983年5月10日 译诗《时间之歌》《秋叶》《告别》《没有了丹尼的冬天》《每天的打击》(美国:M.L.罗森萨尔作)刊于《诗刊》1983年5月号,总题为《时间之歌》外四首,附《译后记》。 1983年6月1日 诗作《影子和真实》《为什么你……》刊于《新疆文学》1983年6月号《九叶新绿》,总题为《影子和真实》外一首;《影子和真实》初收《寻觅集》。 1983年6月20日 诗作《知识,请让我的孩子……》《鸽子与鲸鱼》刊于《当代》1983年第3期,总题为《知识,请让我的孩子……》外一首;初收《寻觅集》。 1983年8月 诗作《秦俑》《我渴望雨夜》《昙花又悄悄地开了》《送别冬日》刊于《星星》诗刊1983年第8期,总题为《诗四首》;《送别冬日》初收《心象》;其他初收《寻觅集》,《昙花又悄悄地开了》题为《昙花又悄悄地开了(二)》。 1983年10月10日 诗作《在死亡面前——克拉克的人工心脏》《有什么可怕?》《在口腔医院所想》刊于《诗刊》1983年10月号,总题为《诗三首》;《在口腔医院所想》初收《寻觅集》,其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83年11月5日 诗作《山与海——记青城山之游》《登山》《黄昏时的眺望》刊于《长江文艺》1983年第11期“诗歌特大号”,总题为《山与海》外二首;《山与海——记青城山之游》初收《心象》,其他初收《寻觅集》。 1983年12月 组诗《城市的画》刊于《榕树文学丛刊》1982年第4辑,有《星期日的晒台》《木工》《车厢里的两个世界》《医院里的幻景》4首。 1984年3月5日 韩金英访谈《郑敏谈诗》刊于《当代文坛》1984年第3期。 1984年3月 散文《刘妈的秘密》刊于《福建文学》1984年第3期。 1984年5月 诗作《织锦》刊于《红岩》1984年第2期。 1984年6月1日 诗作《年轻的脸》刊于香港《诗风》第116期。 1984年7月 《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辩证的世界,辩证的诗——一株辩证之树》《希望与失望》《爱的成长——给小W》。 1984年8月10日 组诗《画与音乐组诗》刊于《诗刊》1984年8月号,有《〈戴项链的女人〉》《〈云鬟照春〉》《〈忏悔的马格黛兰〉》《贝多芬的寻找》4首,初收《心象》。 1984年9月5日 诗论《诗的信息》刊于《金城》文艺双月刊1984年第5期《诗人百家言——九叶诗人谈诗特辑》。 1984年9月25日 论文《从〈荒原〉看艾略特的诗艺》刊于《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4年10月25日 译文《寻找美国的诗神》《散文诗三篇》(《疾行》《散步在犁过的田野上》《雪困》)和译诗《傍晚令人吃惊》《湖上夜钓》《圣诞驶车送双亲回家》《三章诗》《从睡梦中醒来》《数着小骨头尸体》《战争与沉寂》(美:罗·布莱作)刊于《世界文学》1984年第5期;译文前有译者短序,译诗总题为《傍晚令人吃惊》外六首。 1984年11月5日 诗作《现代的碑林》《太阳,时间的眼睛》刊于《长江文艺》1984年11月号,总题为《现代的碑林》外一首;初收《心象》。 1984年11月 与辛笛等著的诗集《八叶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秋水杂志社联合出版。收入诗作22首,其中《风筝(之一)》《古尸(之一)》《麦种》《干枝》《妈妈教我飞翔》《致瀑布》《转化》《新与旧》未见刊出;《风筝(之一)》《古尸(之一)》初收《寻觅集》,其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84年12月1日 诗作《二月与四月——给勇敢的一代:老知青》《彩石的独白》刊于《长安》青年文学月刊1984年第12期,总题为《二月与四月》外一首。 1984年 出席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 1985年1月 组诗《海的肖像——忆一次航海所见,兼献给终年生活在海上的海员和渔民兄弟》刊于《中国》文学双月刊第1期,有《海的宁静》《海的愤怒》《海的讥讽》《人们的等待》4首;初收《心象》。 1985年1月 组诗《第二个童年与海》(选段)刊于《女作家》文学季刊第1期,有《混凝土的广场》《在有水的地方》2首;初收《寻觅集》,共100多行的组诗被删成只有9行的小诗,后全诗收入《心象》。 1985年2月12日 出席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召开的诗歌座谈会。 1985年6月20日 诗作《写在毕加索的画布上的幻想:山神与小鹿》刊于《诗书画报》第12期;初收《心象》,题为《山神与小鹿——写在毕加索的画布上的幻想》。 1985年6月 诗作《彩虹门和雪山》刊于《开拓》文学双月刊1985年第3期《九叶新绿》,初收《心象》。 1985年7月2—4日 出席《诗刊》编辑部召开的在京诗歌评论家、理论家座谈,会议主要就新诗批评和研究工作的现状、批评观点和批评方法的更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985年9—12月 访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文学院。 1985年10月 诗作《章鱼》刊于《中国》文学双月刊第5期,选入《诗选刊》1986年卷2月号,初收《心象》。 1985年11月25日 论文《美国当代诗与写现实》刊于《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为《美国当代诗选》序,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6年2—6月 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阿波利斯分校,出席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中国新诗巡回朗诵。 1986年5月 《诗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为“袖珍诗丛·新诗钩沉”之一种。收有《音乐》《晚会》《金黄的稻束》等诗27首,有周良沛《集后》。 1986年5月 诗集《寻觅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为“诗人丛书”第4辑之一种;收入诗作50首(组),分为《人和土地》《沉思的时候》《为了诗》《惦念的时候》4辑;其中《水仙花已经含苞》《钢的赐予》《一个引水员的心》《冬晨所想》《锚》《晓荷》《有什么能比这……》《诗啊,我又找到了你!》《诗人与海》《诗啊,请原谅我》《诗的挖掘》《干枝梅——送C.J.返美》《冬天怀友》《当我坐在窗前——致老友Y·S》《当微风吹过时》未见刊出;《诗啊,我又找到了你!》收入《心象》题为《有你在我身边——诗呵,我又找到了你》,收入《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题为《如有你在我身边——诗呵,我又找到了你》。诗集原有前言被删去。诗集后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1986年6月 论文《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佛罗斯特的高层结构诗》刊于《西方诗苑揽胜》,王秋荣、翁长浩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1986年10月10日 组诗《心象组诗》刊于《诗刊》1986年10月号,有《“引子”》《“门”》《渴望:一只雄狮》《“它”》《“那里”》《“我们站在”》《“雷雨与夜”》《“云”》《“那个字”》《理想的完美不曾存在》《小精灵》《无声的话》《看不见的鲸鱼》13首;选入《诗选刊》1987年卷10月号,初收《心象》。 1986年12月11日 出席《文艺报》《诗刊》编辑部联合召开诗歌座谈会。 1987年1月 组诗《心象组诗之二》刊于《女作家》文学季刊1987年第1期,有《根》《逼近》《雪谷》《我的黑月季》《跪着,在树下》《海底电缆》《沟——悼念T·J老人》《两种火》《她走过长安街》《脸的书》《灯》《成长》《巧克力猎人》《地震》《秋天下午的风》15首,初收《心象》。 1987年8月20日 诗辑《我的东方灵魂》刊于《人民文学》1987年第8期,有《较量》《圣地亚哥的气候》《抗议》《雪,它不能是白色的》《纽约的黄昏》《信》《听尺八》诗7首,初收《心象》。 1987年8月 论文《诗人与矛盾——纪念穆旦逝世十周年》刊于香港《八方文艺丛刊》第6辑《穆旦逝世十周年纪念特辑》,编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杜运燮、袁可嘉、周与良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7年9月 编译的《美国当代诗选》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诗苑译林”丛书之一种。选有约翰·阿胥伯莱、罗伯特·邓肯、艾伦·金斯伯格等诗人的诗作,后附译文《寻找美国的诗神》(美:罗·布莱著),有《代序:美国当代诗与写现实》和《译后记》。 1987年10月5日 诗作《小路》刊于《黄河诗报》1987年第16期。 1987年12月13日 出席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在香港沙田大会堂演讲室主办的“诗会”。 1988年2月10日 论文《自欺的“光明”与自溺的“黑暗”》刊于《诗刊》1988年2月号,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8年3月 诗作《一次约会》刊于香港《八方文艺丛刊》第8辑,又刊《作家》1988年第4期,初收《心象》。 1988年4月1日 诗作《春茧的幽灵》《斗室》《假象》《一次约会》刊于《作家》1988年第4期“诗人自选诗专号”,总题为《郑敏诗四首》;初收《心象》。 1988年5月3-10日 出席在淮阴—扬州举办的全国当代新诗研讨会(运河笔会)。 1988年5月5日 序文《唐祈诗选序》刊于《青海湖》文学月刊1988年5月号;又刊1990年6月1日香港《诗双月刊》第1卷第6期,题为《跟着历史的脚步长跑而来》;编入《唐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8年8月10日 论文《足迹和镜子——今天新诗创作和评论的需要》刊于《诗刊》1988年8月号,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8年10月 谢冕、杨匡汉主编的《中国新诗萃(20世纪初叶—40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雷诺阿的〈少女画像〉》。 1989年1月10日 组诗《不再存在的存在》刊于《诗刊》1989年1月号,有《梵高的画船不在了》《两把空了的椅子——一幅当代荷兰画》《手和头,鹿特丹街心的无头塑像》《成熟的寂寞》4首,初收《心象》。 1989年2月20日 诗辑《裸露》刊于《人民文学》1989年第2期,有《祷词(导词)》《两座雕像》《圣桑的死之舞》《木乃伊》《夜的客人》《黑暗》《天真的梦》《天鹅的翅膀》《玻璃窗》《死的幻象——致被暴力屠杀的她们的冤魂》10首,初收《心象》。 1989年2月 论文《保罗·迪曼的解构观与影片〈红高粱〉》刊于《电影艺术》1989年第2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89年3月 组诗《沉重的抒情诗》刊于《银河系》诗刊第1期,有《一、沉重的抒情》《二、游艺室》《三、根》《四、瞧向远方》《五、死了的强者》《六、芭蕾舞》《七、黑色的母亲》7首;初收《心象》。 1989年4月5日 诗评《梁秉钧的诗》刊于《香港文学》第52期;又刊于1989年7月《中国诗人》第2卷第2辑,改题为《也斯的诗》;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仍题《梁秉钧的诗》。 1989年4月6日 出席诗刊社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和新诗革命七十周年座谈会。 1989年6月10日 诗论《女性诗歌:解放的幻梦》刊于《诗刊》1989年6月号“女性诗歌专号”,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9年6月 冬淼编,郑敏等译的《欧美现代派诗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收所译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等美国诗人诗作28首,诗后有评介。 1989年6月 臧克家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诗歌(二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选入《音乐》《怅怅》《无题》《云彩》《濯足》5首。 1989年8月25日 论文《天外的召唤和深渊的探险》刊于《世界文学》1989年第4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9年8月 论文《回顾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发展,并谈当前先锋派新诗创作》刊于《现代世界诗坛》第2辑,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89年8月 陈超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金黄的稻束》《濯足》《小漆匠》《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春天》《树》《一次约会》7首。 1989年10月1日 诗作《画像》刊于香港《诗双月刊》第1卷第2期《九叶诗人专辑》。 1989年12月1日 诗作《谜》刊于香港《诗双月刊》第1卷第3期。 1990年2月10日 诗作《你已经走完秋天的林径——悼念敬容》刊于《诗刊》1990年2月号,又刊于1998年12月香港《诗双月刊》第43期;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90年5月15日 论文《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刊于《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0年5月 评传《威廉斯》刊于《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第4卷,吴富恒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题为《威廉斯与诗歌后现代主义》。 1990年6月1日 论文《跟着历史的脚步长跑而来》和组诗《诗人与死》刊于香港《诗双月刊》第1卷第6期《唐祈逝世纪念小辑》,所刊《诗人与死》为第五、六、八、九、十八首,初收《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又刊于《人民文学》1994年第1期,诗题误为《诗人之死》。 1990年7月 论文《约翰·阿胥伯莱,今天的艾略特?》刊于《外国文学》1990年第4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0年10月1日 诗作《晒》刊于香港《诗双月刊》第2卷第2期。 1990年10—12月 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讲授中国新诗史。 1990年12月 诗作《渴望:一只雄狮》及鉴赏文字刊于《中国新诗名篇鉴赏辞典》,唐祈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题为《关于〈渴望:一只雄狮〉》。 1990年12月 孙党伯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树》《春天》《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人力车夫》。 1991年1月5日 论文《诗和生命》刊于《香港文学》第73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1年2月 论文《两种文学史观:玄学的和解构的》刊于香港《二十一世纪》第3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1年2月 诗集《心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有诗作105首(组),分为《心象》《短诗(1980—1988)》《选自寻觅集及其他》《选自诗集(1942—1947)》4辑。其中组诗《蓝色的诗》未见刊出;组诗《我的东方灵魂》有《他的琴弓在白浪里折断了》《穿过波斯顿雪郊》《在一个追悼会上》3首未见刊出;组诗《秋的组曲》有《二、深秋的林地》《三、落叶》《五、有声和无声》《六、秋天的水潭》《七、我的爱人》《八、告别》6首未见刊出;短诗有《雪仗》《冬天的节奏》《森林的母亲》《爱的寓言》《一九八○年的早秋》《秋天水潭边的遐想》《卡拉斯的歌声》《卡拉斯的不朽》《在我的血管里》《这已经都是去年的事》《只有一种》《愉快的会见》《春天的祈祷》《水不总是温柔的》《三月的一天》《柔软的四肢》《用阿丽丝的天真》《四月的槐树》《昨夜》《窗》《神秘的小屋》《圆的窒息》《你是一朵野花》《当我打开门时》《深冬致田鼠》《落叶》《圣诞歌声中的湾景》《夏季的死亡》《灵魂的低语》《充满谎言的春天》《对春阴的愤怒》《飞去的海鸥》《闭锁》《走在深冬的垂柳下》《新婚》《破壳》《关于床的沉思》《今年的第一次西风》《多云的秋日下午所想》《和海的幽会》《早春的冬树》《钉》《秋天在发狂之前》《我不会颤抖,死亡!》《月季,一幅立体画》《第一线光》未见刊出。 1991年4月 论文《自由与深渊:德里达的两难》刊于香港《二十一世纪》第4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1年5月2日 出席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主持的“1991:中国现代诗的命运和前途”学术座谈会,发表的论文《诗歌与文化》刊于1991年6月25日《诗人报》“1991:中国现代诗的命运和前途”学术讨论会专号增刊;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1991年7月 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由突破出版社(香港)出版,为“各方文集”第1种;收诗作55首(组),分为《金黄的稻束(1942—1947)》《心中的声音(未刊稿)》《诗呵,我又找到了你(1979—1989)》《幽香的话(1989—1991)》《诗人与死(1990)》5卷,有也斯(梁秉钧)《序:沉重的抒情诗——谈郑敏诗的艺术》。其中《每当我走过这条小径》《你是幸运儿,荷花》《流血的令箭荷花》《愤怒的马匹》《开在五月的白蔷薇》《莅临》《遗忘》《海底的石像》《有什么能隔开》《黎明》《幽香的话》《片刻》《雨后的马鞍山》《对自己的悼词》《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发生在四月昏暗的黄昏》《给M.L.罗森萨(Rosenthal)的复信》未见刊出。 1991年9—10月 应邀到瑞典、挪威、丹麦等国讲学与访问。 1992年2月 蓝棣之编的《九叶派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金黄的稻束》《寂寞》《雷诺阿的〈少女画像〉》《画与音乐组诗》《海的肖像》《章鱼》《心象组诗》《我的东方灵魂》《不再存在的存在(组诗)》《裸露》《沉重的抒情诗》。 1992年7月15日 论文《汉字与解构阅读》刊于《文艺争鸣》1992年第4期,《汉字文化》1997年第1期转载;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2年7月25日 论文《20世纪大陆文学评论与西方解构思维的撞击》刊于《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题为《20世纪祖国大陆文学评论与西方解构思维的撞击》,编入《郑敏文集·文论卷》题为《20世纪中国文学评论与西方解构思维的撞击》。 1992年7月 组诗《当世纪烧尽它自己》刊于《天涯》总第85—86期“诗专号”,有《“进入最后的十年”》《“阿波罗的面具”》《“停止贬低自己”》《“水潭和影子”》《“爱的绝望,爱的必需”》5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92年9月25日 《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刊出《郑敏评论小辑》,有孙玉石《郑敏:攀登不息的诗人》、蓝棣之《郑敏:从现代到后现代》、切·迈耶《出路——读郑敏在新时期诗创作的笔记》、吴俊《诗神,青春伴你同行——郑敏诗歌读后》4篇。 1993年1月15日 论文《评论之评论:谈朱大可的“迷津”》刊于《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又刊于1993年6月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7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3年2月18日 论文《诗歌与科学:世纪末重读雪莱〈诗辩〉的震动与困惑》刊于《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题为《诗歌与科学:20世纪末重读雪莱〈诗辩〉的震动与困惑》。 1993年2月25日 书评《又听到布谷声——谈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刊于《世界文学》1993年第1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3年4月1日 自述《闷葫芦之旅》刊于《作家》1993年4月号,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3年4月 论文《中西小说观念比较》刊于《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1993年5月15日 论文《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刊于《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3年5月15日 论文《诗与后现代》刊于《文艺争鸣》1993年第3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3年9月10日 诗作《心中的声音》《当你看到和想到》《我从来没有见过你》《童年》刊于《诗刊》1993年9月号,总题为《心中的声音》外三首;初收《早晨,我在雨里采花》。 1993年9月 创作谈《我的爱丽丝》刊于台湾《联合文学》第9卷第11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3年11月18日 论文《从对抗到多元——谈弗·杰姆逊学术思想的新变化》刊于《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3年12月 译诗《圣母哀悼基督》(奥地利:里尔克作)和短文《不可竭尽的魅力》刊于《诗季》秋之卷,韩作荣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可竭尽的魅力》又刊于《人民文学》1998年第7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3年 论文《论“黑色幽默”的美国特质》刊于《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1994年1月 论文《我们的新诗遇到了什么》和书信《致牛汉》刊于《诗探索》1994年第1辑;论文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书信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1994年3月15日 论文《关于〈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商榷之商榷》刊于《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题为《关于〈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商榷》。 1994年5月 译文《反风气论——对艺术家所做的研究》(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著,李玉所译,郑敏审编)刊于《诗探索》1994年第2辑,前有郑敏序文;序文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题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反风气论〉》。 1994年6月20日 论文《漫谈中华文化传统的革新与继承》刊于《学术月刊》1994年6月号《“五四”与20世纪中国文化——纪念“五四”75周年笔谈》,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4年7月15日 论文《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一个老问题的新状况》刊于《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1994年8月8日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秋吉久纪夫为编译《郑敏诗集》由刘福春陪同到郑敏家中访问,下午到福禄巷寻访郑敏出生地。 1994年10月31日 出席《诗探索》编辑部召开的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研讨会,发言题为《诗歌与文化》刊于《诗探索》1995年第1—2辑;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4年10月 王圣思编的《九叶之树长青——“九叶诗人”作品选》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怅怅》《金黄的稻束》《濯足——一幅画》《Fantasia》《寂寞》《人们》《来到》《时代与死》《树》《春天》《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村落的早晨》《墓园》《池塘》《清道夫》《残废者》《兽——一幅画》《人力车夫》《马》《最后的晚祷》《求知》《生命的旅程》《Reneir少女的画像》《噢,中国》。 1994年11月15日 论文《语言符号的滑动与民族无意识》刊于《文艺争鸣》1994年第6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4年 出席在荷兰举行的国际诗歌节。 1995年1月10日 组诗《魔术师掌上的鸽子》刊于《诗神》月刊1995年第1期,有《当你看到和想到》《狭长的西窗》《童年》《冬眠的树》《魔术师掌上的鸽子》《我从来没有见过你》6首,《当你看到和想到》《童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你》曾刊于《诗刊》1993年9月号;初收《早晨,我在雨里采花》。 1995年3月3日 组诗《生命之赐》刊于《人民文学》1995年第3期,诗13首,均无题,前有《序言:我说》;初收《郑敏诗集》。 1995年4月 诗作《鸟语》《迟醒的马榕树》刊于《诗双月刊·中国现代诗粹》,总题为《诗二首》。 1995年5月20日 出席《诗探索》编辑部主办的“当代女性诗歌:态势与展望座谈会”。 1995年6月10日 组诗《如果咒骂没有带来沉思》刊于《诗刊》1995年6月号,有《无题》《秋之恋》《如果咒骂没有带来沉思》《假如……然而……》《开花》《谁征服谁?飞鱼与云团对话》《天鹅》《世纪的等待》《被遗忘的昨天——一首古文化哀歌》9首,初收《郑敏诗集》。 1995年6月17日 《诗探索》主办读诗会,与郑敏同读《诗人与死》,刘福春主持,林莽、沈奇、臧棣、林祁、王家新等参加。录音由徐丽松整理题为《读郑敏的组诗〈诗人与死〉》刊于《诗探索》1996年第3辑;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5年6月 论文《文化、政治、语言三者关系之我见》刊于香港《二十一世纪》第29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5年9月15日论文《何谓“大陆新保守主义”?》刊于《文艺争鸣》1995年第5期,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编入《郑敏文集·文论卷》编者改为《何谓“中国新保守主义”》。 1995年9月韩毓海访谈录《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刊于《上海文学》1995年第9期;收入《从“红玫瑰”到“红旗”》,韩毓海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题为《清华问学录——与郑敏对话》。 1995年9月论文《女性诗歌研讨会后想到的问题》刊于《诗探索》1995年第3辑,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1995年9月散文《致友人书》刊于《山花》1995年第9期。 1995年11月15日论文《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刊于《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5年12月6日 出席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等主办的“罗门、蓉子创作世界学术研讨会暨《罗门、蓉子文学创作系列》推介礼”。 1995年12月 回忆录《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课》刊于《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冯钟璞、蔡仲德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又收《解读冯友兰·学人纪念卷》,单纯、旷昕主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1995年 论文《逻辑和宗教之融合——试论〈九三年〉主题的文本思路》刊于《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996年2月10日 论文《诗人必须自救》刊于《诗刊》1996年2月号,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6年2月 论文《20世纪围绕语言之争:结构与解构》刊于《诗探索》1996年第1辑,《汉字文化》1997年第2期转载;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6年5月3日 组诗《郑敏近作——母亲没有说出的话》刊于《人民文学》1996年第5期,有《外面秋雨下湿了黑夜》《生命的距离》《后悔》《一个雨急云飞的下午——给蔚》《不是〈哀悼耶稣〉》《给失去哭泣权力的孩子们》《没有尽头的路》7首,初收《郑敏诗集》。 1996年5月论文《学术讨论与政治文化情结》刊于《上海文学》1996年5月号,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6年6月10日诗作《你的小手——想念九个月的闻森》《留给豆豆的诗(之二)》《留给豆豆的诗(之一)》刊于《诗刊》1996年6月号,总题为《你的小手》外二首;初收《郑敏诗集》,为组诗《留给孩子们的诗:天真之歌》第五、六首。 1996年6月论文《探索当代诗风——我心目中的好诗》刊于《诗探索》1996年第2辑,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6年7月15日 论文《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与诗意价值》刊于《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汉字文化》1997年第4期转载;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题为《语言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 1996年7月16—21日到四川出席四川作家协会、《星星》诗刊等单位主办的“中国·西岭雪山诗会”。 1996年11月1日诗作《白果树》《不知什么时候》《嘱咐》《十月的槐树林》《背向窗外的秋色》《秋天与神户大地震》《这感觉》刊于《鸭绿江》1996年第11期“诗专号”,题为《郑敏的诗》;《白果树》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其他诗作初收《郑敏诗集》。 1996年11月3日组诗《试验的诗》刊于《人民文学》1996年第11期,有《流血的圣树》《春天能给我的》《舞》《95.9.16朗33岁诞辰赠诗》《秋天时的别离》《秋天的街景》《孙闻森在美半岁,寄诗》《赠友》《候鹿》9首;初收《郑敏诗集》,题为《诗与形组诗(试验的诗)》。 1996年12月论文《一场关系到21世纪中华文化发展的讨论:如何评价汉语及汉字的价值》 刊于《诗探索》1996年第4辑,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7年1月1日论文《读蓉子诗所想到的》刊于香港《诗双月刊》第32期,收入蓉子的诗集《黑海上的晨曦》,九歌出版社1997年9月10日出版;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7年3月1日 访谈《遮蔽与差异——答伟明先生十二问》刊于香港《诗双月刊》总第33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7年3月15日 论文《解构思维与文化传统》刊于《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汉字文化》1997年第3期转载;初收《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 1997年3月 论文《余波粼粼——“‘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研讨会”的追思》刊于《诗探索》1997年第1辑。 1997年10月 杜运燮、张同道编的《西南联大现代诗钞》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62首诗作全部选入。 1998年2月 诗作《告别——当一位敬爱的诗人离开尘世时》刊于香港《诗双月刊》第38期《冯至逝世五周年纪念特辑》,又刊于《人民文学》1998年第3期;初收《郑敏诗集》。 1998年3月3日 诗辑《郑敏近作》刊于《人民文学》1998年第3期,有《君子兰,火之球》《我不知道》《永远的谜》《一幅后现代画前的祈祷》《告别》《叶落花落在深夜》《留下》《夏树与我》《孤寂的城堡》《追逐阳光》《春之祭》《诗的话语在创伤中》《黑马》13首;诗辑选入《北京文学》1998年第11期“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1998年上半年)上榜作品专号”;初收《郑敏诗集》。 1998年3月20—22日 出席北京作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清华大学中文系和《诗探索》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后新诗潮研讨会”。 1998年3月 论文《从蔡天新的诗观谈起》刊于《山花》1998年第3期;由于电脑故障致错漏甚多,1998年第4期重刊此文。 1998年4月 诗作《给运燮》刊于香港《诗双月刊》总第39期《杜运燮八十寿辰特辑》。 1998年5月26日 出席在三联书店出版之家主办的《艺术之子曹辛之》出版座谈会。 1998年5月 论文《辛之与〈九叶集〉》刊于《艺术之子曹辛之——曹辛之(杭约赫)纪念文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8年7月15日 论文《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刊于《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8年7月21日 论文《试论汉诗的传统艺术特点——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刊于《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题为《试论汉诗的某些传统艺术特点——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 1998年7月 访谈录《认识和热爱中国文化》刊于《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 1998年9月25日 出席《诗探索》编辑部与北京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饭店主办的“北京之秋·现代诗歌朗诵会”。 1998年9月 诗作《永远的损伤》《捕鲸》《跑者》《五台山的佛像》《我的君子兰》《时间没有现在》《一天的阴晴》《致诗神》《蝉声禅语》刊于《十月》1998年第5期,总题为《诗九首》;《蝉声禅语》题为《夏日蝉声与禅语》选入《诗刊》1999年2月号;初收《郑敏诗集》。 1998年10月10日 林莽《郑敏先生访谈录》刊于《诗神》月刊1998年第10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1998年11月 论文集《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新清华文丛之五”;收论文20篇,分为《走进解构思维》《解构语言观》《解构评论》三部分,有《前言:从结构观走向解构观的必然性》;其中《知其不可而为之:德里达寻找自由》未见刊出。 1998年12月30日 论文《传统流失与外国文学影响》刊于《中华读书报》,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1999年1月3日 诗作《诗的交响》和论文《诗歌审美经验》刊于《人民文学》1999年第1期;《诗歌审美经验》又选刊于《诗刊》1999年7月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诗的交响》初收《郑敏诗集》。 1999年1月21日 论文《重建传统意识与新诗走向成熟》刊于《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传统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笔谈)》,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1999年2月 论文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之一种;收论文46篇,分为《结构与诗》《走进庞德、艾略特时代》《后现代诗歌的到来》《关于当代汉语诗》《诗歌与我》5编,有《前言》;其中《读者想象力的流动——谈几种美国当代诗的阅读问题》《罗伯特·布莱三首诗的赏析》《约翰·阿胥伯莱三首诗的赏析》《写在诗歌转折点之前——一次祝愿与呼吁》《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关于我自己》未见刊出。 1999年3月19日 秋吉久纪夫编译的《郑敏诗集》由土曜美术社在日本出版,为“现代中国诗人”丛书第十卷。 1999年3月28日 出席《诗探索》编辑部在朝阳区文化馆举办的祝贺日本学者秋吉久纪夫翻译的“现代中国诗人丛书”10卷出版座谈会。 1999年3月 《诗探索》1999年第1辑刊出《郑敏研究》专栏,刊有张桃洲《试论郑敏诗思与诗学言路的共通性》、朱红玲《郑敏诗世界的艺术评说》、蒋登科《论郑敏早期诗歌中关于生命状态的思考》和郑敏文章《胡“涂”篇》;《胡“涂”篇》初收《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1999年5月21日 论文《对21世纪中华文化建设的期待》刊于《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1999年7月10日 组诗《留给孩子们的诗:天真之歌》《忙碌与疯狂:失去天真之后》刊于《诗潮》1999年7—8月号;前一组有《孙儿闻森和妈妈在希腊的相片》《闻斐孙女的诞生》《从童年伸出的小手——看闻森的相片》《两棵松树的故事》《儿童群的塑像》5首,初收《郑敏诗集》,前四首为组诗《留给孩子们的诗:天真之歌》第一至四首,《闻斐孙女的诞生》题为《闻斐的诞生》;后一组有《忙碌的街景》《疯狂的裁判》2首。 1999年7月26日 《太原日报·双塔文学周刊》第35期刊出《世纪之交的诗歌论争——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研讨会纪要》和唐晋的文章《“盘峰会议”的危险倾向》,并以《关注者的声音》为题刊出牛汉、郑敏、孙绍振对争论的看法。 1999年8月 金海曙、王中忱《西南联大与中国新诗——郑敏、杜运燮访谈》刊于《滇池》1999年第8期。 1999年9月 谢冕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诗歌卷》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你是幸运儿,荷花》《流血的令箭荷花》《开在五月的白蔷薇》《你已经走完秋天的林径》《诗人与死》(十九首选三)。 1999年10月3日 诗作《世纪的晚餐》刊于《人民文学》1999年第10期,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1999年10月 邵燕祥编的《旧信重温》由武汉出版社出版,收入1980年7月27日,1982年1月23日,198□年2月5日,1983年下半年致邵燕祥信4件。 1999年11月19日 出席《人民文学》创刊50周年暨“天洲杯”诗歌奖颁奖大会,获“天洲杯”诗歌奖。 2000年1月10日 诗作《世纪的脚步》《入秋》刊于《诗刊》2000年1月号《新世纪诗坛》,总题为《郑敏的诗》;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0年2月3日 组诗《依萨卡日记》刊于《人民文学》2000年第2期,有《灰色的罗西纳路》《中国城的悲哀》《那遗失的并未消失——给朗》《梵·高的“星夜”》《金色的麦田》《悄悄的,我的月亮》《老树》《告别》8首,诗前有序;《中国城的悲哀》《梵·高的“星夜”》选入《诗刊》2000年5月号;组诗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0年2月 诗作《笼中的老虎》《缘》刊于《福建文学》2000年第2期,总题为《笼中的老虎》外一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0年3月10日 组诗《距离与别离套曲》刊于《诗潮》2000年3—4月号“女诗人专辑”,共有诗辑3组,《(一)距离》有《国与国间》《亲情之间》《两个Sylvia之间》3首,《(二)依萨卡的秋景》有《秋天杂感》《赠秋树》2首,《(三)告别》有《九月十六那天——给朗的生日礼物》1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0年4月3日 出席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与刘福春讲座四十年代诗歌。 2000年4月12日 论文《解构主义是否已过时》刊于《中华读书报》,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0年5月30日 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新诗:现代与古代的对话”学术活动,与董乃斌、刘福春座谈。 2000年5月 牛汉主编,林莽、刘福春副主编的诗选《风中站立》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流血的令箭荷花》《外面秋雨下湿了黑夜——秋夜临别赠朗》2首。该书原选诗作5首,出版社删去3首。 2000年7月15日 论文《解构主义在今天》刊于《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0年10月 徐秀《郑敏教授访谈》刊于《中国女性文化》第1辑,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0年12月24—28日到辽宁大连出席“大连·2000年中国当代诗歌研讨会”,提交诗论《我对新诗的几点意见》,其中第七部分曾题为《我的几点看法》刊于2000年12月28日《大连日报》,《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转载;《我对新诗的几点意见》刊于2001年1月7日《北京日报》,又刊《诗潮》2001年11—12月号;又刊于《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题为《我的几点意见》;初收《思维·文化·诗学》,题为《今天新诗应当追求什么?》。 2000年12月 《郑敏诗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诗世界丛书”之一种;收诗作178首(组),分为《诗的交响:历史·人》《心象》《心中的声音》《幽香的话》《母亲没有说出来的话》《不再存在的存在》《和自然对话》《醒来的时候:沉思和回忆》《诗·音乐·画》《〈诗人与死〉等十四行诗》《天真集:梦中的困惑与爱》11卷,后附录《郑敏文学、教育小传》《郑敏主要著作、作品概况》,有《序》;其中《人们·历史·诗人之间》未见刊出。 2001年1月3日 组诗《给沉默者之歌》刊于《人民文学》2001年第1期,有《一》《二》《三、被饥饿剥夺的生命》《四、一个记忆》《五、儿童的沉默》《六、致野心家》6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1年1月15日 吴思敬访谈《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刊于《粤海风》2001年第1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题为《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与吴思敬先生谈诗》。 2001年3月10日 组诗《思与无》刊于《诗潮》2001年3—4月号“女诗人专辑”,有《埋在金字塔中的期望》《未知》《窗内窗外》《痕迹》《离去》《问题》《不允许占有的梦》《赠诗友D君》《十四行诗——给LT》9首;《埋在金字塔中的期望》《痕迹》选入《诗刊》2002年1月号下半月刊;组诗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1年5月 诗作《偶感》《永远与未来》刊于《新诗界》,李青松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总题为《诗二首》。 2001年11月15日 论文《企图冲击新诗的几股思潮》刊于《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2月3日 诗辑《距离》刊于《人民文学》2000年第2期,有《但丁和我——梦:一幅达理式的画》《〈致爱丽丝〉》《也许——生日前夕运燮、可嘉送花,有感》《足迹》《黑洞》《距离》《赞礼玛丽亚——献给盲人歌手包切利ANDREA BOCELLI》7首;《足迹》《黑洞》《也许——生日前夕运燮、可嘉送花,有感》选入《诗刊》2002年4月号下半月;诗辑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2年3月1日 《九叶出版二十周年讲话》和诗作《一尊雕像》《花篮》《天堂与地狱同在》《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刊于《诗歌月刊》2002年第3期,诗作总题为《郑敏诗抄》(四首);《一尊雕像》又刊于《人民文学》2003年第1期;《九叶出版二十周年讲话》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诗作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2年3月10日 诗辑《诗五首》和诗论《诗与朦胧》刊于《诗潮》2002年3—4月号;《诗五首》包括诗辑《生活的画面》和诗作《这永远的弧线》《又一次》《发电子邮件》《圣诞之夜》;《生活的画面》有《玉米》《影子》《踪迹》《母亲和女儿》《面包渣的声音》《眼睛》《镜子》7首;《又一次》又刊于《诗潮》2004年7—8月号;诗辑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诗与朦胧》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3月15日 诗论《诗与悟性》刊于《诗刊》2002年3月号下半月刊,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5月25日 论文《忆冯至吾师——重读〈十四行集〉》刊于《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2年6月 论文《中国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刊于《诗探索》2002年第1—2辑,初收《思维·文化·诗学》,题为《关于中国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 2002年6月 论文《教育与跨学科思维》刊于《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6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7月15日 论文《创作与艺术转换——关于我的创作历程》刊于《诗刊》2002年7月号下半月刊,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8月 长诗《诗人与死》选刊于《飞天》2002年第8期《名家自选诗》,后附诗论《我看中国新诗》;诗论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8月 回忆录《我在这里找回了文学第二生命》刊于北师大百年校庆征文《我与北师大》,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2年9月15日 论文《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刊于《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2年10月31日 诗作《悼念运燮》刊于香港《诗网络》第5期;又刊于2003年3月《新诗界》第3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13日 丁春凌访谈《我诗情的源流始于西南联大》刊于《辽宁日报》。 2003年1月1日 《诗刊》2003年1月号上半月刊刊出《中国诗人·郑敏卷》,刊有张大为《郑敏访谈录》和郑敏诗论《诗人到死诗方尽》及《郑敏新作选》,《郑敏新作选》有《最后的诞生》《画永远悬挂在画室的墙壁》《美神之颂》《爱神之颂》《历史与我:如梦如幻》5首;《画永远悬挂在画室的墙壁》又刊于《人民文学》2008年第2期和《诗探索》2009年第1辑作品卷;《爱神之颂》又刊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访谈录与诗论初收《思维·文化·诗学》,诗作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3年1月3日 诗辑《神交》刊于《人民文学》2003年第1期,有《再一次——怀念1942年西南联大的岁月》《窗外的洋槐和鸽群》《神交》《秋天的欢喜》《当那神圣的时刻到来时》《等待——读AR安蒙斯的〈激光〉后》《一尊雕像》7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3年1月10日 论文《全球化时代的诗人》刊于《诗潮》2003年1—2月号,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3年3月21日 论文《中国文学应当关注世界文化与文学理论的发展》刊于《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题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应否关注世界文化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003年3月 论文《时代与诗歌创作》刊于《新诗界》第3卷,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3年5月10日 诗作《当我看到》《飘泊的云片》《四月二十九日的冥思》《复活》《告别三峡》刊于《诗潮》2003年5—6月号,总题为《诗五首》;《告别三峡》又刊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诗作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3年6月30日 诗评《关于〈活〉》刊于香港《诗网络》第9期。 2003年7月 论文《“迪菲昂斯”(Differance)——解构理论冰山之一角》刊于《国际理论空间》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3年8月31日 诗作《黑夜,哀巴比伦》刊于香港《诗网络》第10期。 2003年8月 论文《诗与历史》刊于《香港文学》第224期,又刊于《新诗界》第4卷,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4年1月1日 组诗《记忆的云片——自传》刊于《诗刊》2004年1月号上半月刊,有《一、儿童的智慧》《二、矮墙与矿山》《三、上学》《四、南迁》《五、历史的转折点》《六、告别》《七、年龄》7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4年1月1日 吴思敬等的访谈《关于新诗音乐性的对话》刊于《诗选刊》2004年第1期。 2004年1月10日 吴思敬、谢向红、霍俊明的访谈《关于新诗传统的对话》刊于《诗潮》2004年1—2月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4年1月 诗作《丧钟为谁敲响》刊于《香港文学》第229期,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4年1月 诗论《关于汉语新诗与其诗学传统10问》刊于《山花》2004年第1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 2004年2月 诗作《迁居日告别林中的朋友——在远处战火中的沉思》《我的心遗落在……》《神秘的你》刊于《山花》2004年第2期,总题为《诗三首》;《神秘的你》又刊于《诗潮》2004年7—8月号。 2004年4月 诗赏析《〈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刊于《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4年5月3日 诗辑《看云及其他》刊于《人民文学》2004年第5期,有《看云》《祈祷》《死亡第二次浪漫地歌唱着》3首;《死亡第二次浪漫地歌唱着》选入《诗探索》2005年第2辑作品卷;诗辑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4年5月15日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谢冕《长青树的祝福——在郑敏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刊于《诗刊》2004年11月号上半月刊;《诗探索》2004年秋冬卷刊出《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选辑》,刊有张玉玲《论郑敏40年代的诗歌创作》等文和霍俊明《朝圣者的灵魂:诗歌与诗论涉险的双重光辉——“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综述》。 2004年5月15日 论文《关于诗歌传统》刊于《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4年5月28日 论文《面对全球化:给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以当代的解读》刊于《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4年7月10日 组诗《最后的和弦》刊于《诗潮》2004年7—8月号,有《又一次》《最后的和弦》《如果》《神秘的你》《危机》《风筝》6首;《风筝》又刊于《人民文学》2007年第3期;组诗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4年8月 论文集《思维·文化·诗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中国学术讲坛”之一种;收论文和访谈36篇,分为《思维与文化》《诗学》2编,《诗学》编分《新诗的反思》《诗论》《访谈》3辑,后附录《文化的问题——走近郑敏先生》《作者简历》,前有《诗、哲理和我》代序言;其中《历史时刻:中华文化传统的复兴与教育改革》《从汉字思维到汉语文化的复兴》《是时候了:汉语必须找回它自己》《在物质丰富与精神境界间的平衡——论当前人文学科改革的迫切方向》《对21世纪文学阐释理论的希望:“心的回归”》《新诗与传统》《一种新诗:世纪末迷人的疯狂》《探求新诗内在的语言规律——与李青松先生谈诗》《文化的问题——走近郑敏先生》未见刊出。 2004年9月15日 诗作《无题——致理想》手迹刊于《诗刊》2004年9月号下半月刊,后刊于《诗探索》2007年第1辑作品卷,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4年11月1日 论文《诗与诗的形式美》刊于《诗刊》2004年11月号上半月刊,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4年12月31日 诗手稿《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黑夜与黎明之间》和论文《必然中的偶然——辛笛与“九叶”的诞生及命名》刊于香港《诗网络》第18期;诗作《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黑夜与黎明之间》刊于《诗潮》2005年3—4月号。 2005年1月 论文《在传统中写新诗》刊于《河北学刊》第25卷第1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题为《传统中写新诗》。 2005年3月1日 诗作《最后的里程》《历史:真正的诗人》《并不太迟》《斗室诗·床》《普罗米修斯的遗嘱》刊于《诗刊》2005年3月号上半月刊,总题为《新作五首》;《历史:真正的诗人》《普罗米修斯的遗嘱》又刊于2006年2月28日香港《诗网络》第25期,题为《历史:真正的诗人》外一首;《斗室诗·床》又刊于《诗探索》2006年第2辑作品卷;《最后的里程》《历史:真正的诗人》选入《诗刊》2008年5月号上半月刊《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诗歌特大号·1978年—2008年〈诗刊〉优秀作品回顾展》,题为《最后的里程》外一首;诗作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5年3月10日 组诗《在黑夜与黎明之间》刊于《诗潮》2005年3—4月号,有《等待》《已经是一串深秋的葡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黑夜与黎明之间》4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5年3月 诗作《我不停地更换驿马》《我时刻在阅读我的窗户》《历史在等待》刊于《星星》诗刊2005年第3期,总题为《我不停地更换驿马》(三首)。 2005年4月3日 诗辑《心灵的低语》刊于《人民文学》2005年第4期,有《呼唤》《只有音乐》《门槛(一)》《门槛(二)——致SB》《乌托邦与动物园》5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5年4月 李润霞《诗与哲学的起点——郑敏访谈》刊于《新诗评论》2005年第1辑。 2005年5月1日 译诗《战争与沉寂》(美国:罗伯特·布莱作,周所同解读)刊于《诗刊》2005年5月号上半月刊。 2005年7月15日 论文《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复兴》刊于《粤海风》2005年第4期,初收《思维·文化·诗学》,题为《全球化与文化传统的复兴》。 2005年7月24日 先生童诗白病逝。 2005年9月 《郑敏短诗选》由银河出版社(香港)出版,为“夕照诗丛系列”之一种;收有《诗人与死》19首和《流血的令箭荷花》《心中的声音》《黎明》等诗10首,为英汉对照本。 2006年1月1日 组诗《春天的沉思》刊于《诗刊》2006年1月号上半月刊,有《寻找共同的阳光》《历史不总走人们期待的路》《黑夜你是灵魂之茧》3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6年1月3日 组诗《生命,多么神奇》刊于《人民文学》2006年第1期,有《哀歌:轻轻飘去……——致SBT,新逝去的最爱的亲人》《生命,多么神奇》《归去》《悟》《宇宙的冷漠》5首;《哀歌:轻轻飘去……》有《后记》;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6年1月15日 创作谈《我与诗》刊于《诗刊》2006年1月号下半月刊。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6年2月1日 译诗《圣诞驶车送双亲回家》(美国:罗伯特·勃莱作,陈超解读)刊于《诗刊》2006年2月号上半月刊。 2006年3月10日 论文《20世纪40年代的一代诗人与中国新诗——为穆旦诗歌纪念会而写》刊于《诗潮》2006年3—4月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6年3月15日 论文《新世纪回顾结构与解构型思维的发展》刊于《粤海风》2006年第2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6年4月8—9日 出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穆旦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 2006年9月 访谈录《诗哲是近邻——答郑秀才、陆楠楠、徐翔、刘超、陈凯同学问》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006年10月14—15日 出席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语言 文化 政体》刊于《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年12月 论文《再读穆旦》刊于《诗探索》2006年第3辑理论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7年2月 吴虹飞访谈录《郑敏:战争中的诗与思》刊于《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吴虹飞名人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3月3日 诗辑《人生二题》刊于《人民文学》2007年第3期,有《我的春天的到来》《无题》2题,《无题》有《危机》《垂杨》《城市一景》《风筝》《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夕阳》5首;《我的春天的到来》又刊于《诗探索》2008年第1辑作品卷;诗辑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7年10月19—20日 出席“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新诗面对的问题》初刊于《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又刊于2009年3月10日《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8月2月3日 诗作《近作两章》刊于《人民文学》2008年第2期,有《画永远悬挂在画室的墙壁》和《短诗一束——未来无限 昨日永存 宇宙生生不来》共8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8年6月 论文《中国新诗与汉语》刊于《诗探索》2008年第1辑理论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8年12月26日 周礼红《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郑敏先生访谈录》刊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2009年1月10日 诗作《最后的诞生》《4月29日的冥思》刊于《诗潮》2009年1月号,总题为《最后的诞生》外一首。 2009年1月 萧莎《哲学是诗歌的近邻——郑敏访谈》刊于《中国文艺家》2009年1期,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09年3月 谢冕主编,刘福春副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诗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你已经走完秋天的林径》《诗人与死》《外面秋雨下湿了黑夜》。 2009月5月3日 诗辑《设想》刊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5期,有《设想》《告别三峡》《读李商隐〈锦瑟〉有感——致已离去的SP》《爱神之颂》4首;初收《郑敏文集·诗歌卷·集外诗》。 2009年8月 林岚、刘彩虹《口述诗歌史:关于九叶派——郑敏访谈录》刊于《青海湖》2009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特刊。 2010年9月10日 桤木、项健整理的口述史《郑敏:跨越世纪的诗哲人生》刊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48期,至2011年1月10日第259期刊毕;后编入《讲述:北京师范大学名家口述史》,刘川生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整理者改为祁雪晶、项健。 2010年9月 谢冕总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3卷(1937—1949) (吴晓东主编)选入诗作《墓园》《寂寞》《求知》《舞蹈》《二元论》《濯足——一幅画》《树》《金黄的稻束》《荷花——观张大千氏画》《小漆匠》《音乐》11首;第7卷(1979—1989)(王光明主编)选入诗作《有你在我身边——诗呵,我又找到了你》《假象》《渴望:一只雄狮》《深秋的林地》《成熟的寂寞》《戴项链的女人》6首;第8卷(1989—2000)(张桃洲主编)选入组诗《诗人与死》;第9卷(理论卷)(吴思敬主编)选入诗论《我们的新诗遇到了什么问题?》。 2010年11月1日 译诗《向阳花》(挪威:罗夫·耶可布森作,陈超解读)刊于《诗刊》2010年11月号上半月刊。 2010年11月 诗作《山里意象:松针上的绿》《读一位素昧平生的女诗人》刊于《中国诗歌》2010年第11卷,总题为《山里意象:松针上的绿》外一首。 2010年11月 诗作《写于春天的热爱》《这样的时辰》《我看见了》《中午》《致——》《秋天、枣树》《行走》《比起……》《源头上》《暮色中的旷野》刊于《星河》第4辑,总题为《郑敏的诗》。 2011年1月 吴思敬、宋晓冬编的《郑敏诗歌研究论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收有李瑛《读郑敏的诗》、张东《论郑敏前期的现代主义诗作》、张桃洲《从里尔克到德里达——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等文,有编者《代序:郑敏——诗坛的世纪之树》和《后记》。 2011年4月 组诗《女人及其他》刊于《山东文学》2011年第4期,有《每一天》《另一种情态》《女人及其他》《停电的日子》4首。 2011年4月 论文《屠岸的十四行诗》刊于《诗探索》2011第1辑理论卷,初收《郑敏文集·文论卷·集外篇》。 2012年4月 《郑敏文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章燕主编;有诗歌卷2卷,理论卷3卷,译诗卷1卷,收入已出版的诗集5种、论文集4种和译诗集1种,按出版年代顺序编排,集外诗作与论文辑为《集外诗》和《集外篇》,集外译诗辑为《补遗》;后附录刘燕辑录的《郑敏年表》,有吴思敬《总序》和章燕《后记》。 2012年6月28日 《郑敏文集》首发式暨郑敏诗歌创作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牛汉、屠岸、灰娃、谢冕、邵燕祥等诗人、研究者参加。 2012年9月1日 安琪的访谈录《诗人的诗不只是来自一己的情思》刊于《诗江南》2012年第5期。 2013 年4 月16 日 深圳特区报记者陆云红访谈《唯一在世“九叶诗人”郑敏回眸新诗之路:“哲学是诗歌的近邻”》刊于《深圳特区报》。 2014年2月22日 《致牛汉信》刊于《新文学史料》2014年第1期,总题为《名家致牛汉信一束》。 2014年8月10日 张洁宇《诗学为叶,哲学为根——郑敏教授访谈录》刊于《文艺研究》2014年第8期。 2014年12月 何言宏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诗歌卷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作《悟》《归去》。 2015年7月 洪子诚、奚密主编的《百年新诗选(上)·时间和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选入诗作《雕刻者之歌》《荷花》《树》《金黄的稻束》。 2015年10月 谢冕主编,与冰心、林徽因、舒婷合著的诗集《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由海峡书局出版,选有诗作《音乐》《心中的声音》《你是幸运儿,荷花》等46首,有谢冕序《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我所认识的冰心、林徽因、郑敏和舒婷》和张延文跋《福建女诗人传统》。 2016年1月 南鸥的《哲与诗的幽光——百年新诗纪念专题〈世纪访谈〉郑敏篇》刊于《星星》诗刊2016年1月号中旬刊·诗歌理论。 2016年6月 《郑敏的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清华选编,为“北师大诗群书系”之一种。收有《金黄的稻束》《影子和真实》《心象组诗(之一)》《心中的声音》等诗,分为《诗集 一九四二-一九四七》《寻觅集》等6辑,后附《作品年表》,有《闷葫芦之旅》代序。 2017年3月 《文化·语言·诗学——郑敏文论选》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为“闽籍学者文丛”之一种。收有《意象派诗的创新、局限及对现代派诗的影响》《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等文26篇,均选自已出版的论文集,分为《中外诗歌研究和批评》《解构主义·思维·文化和语言观》上下编;后附《学术简表》,有《郑敏:金黄的稻束——答安琪问》代序。 2017年6月14日 获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该奖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是日出席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颁奖典礼并发表获奖感言。 2020年7月18日 百岁华诞,诗探索公众号推出贺诗人郑敏先生百岁华诞专辑。 2020年10月 诗论集《新诗与传统》由文津出版社出版,为“大家小书”之一种。收有《我与诗》《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新诗与传统》等文23篇,均选自已出版的文集;有袁行霈《总序》和姜涛《大处着眼,寄怀深远——读郑敏先生的〈新诗与传统〉》。 2022年1月3日 在北京病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