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考古现场】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点浅识

http://www.newdu.com 2022-08-28 未知 高江涛 参加讨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简称“探源工程”)开始于2002年,当时我在探源工程办公室做秘书工作,得以在探源工程起初阶段就接触了很多具体的事项。博士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多接触了探源工程,又多年从事与之相关的具体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理解认知有所加深。我主要想谈谈以下几点简单的认识。
    第一,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含起源、形成以及早期发展的进程,而不仅仅是“形成”这个结果。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史前时期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就是文明因素的不断积累,是长时间的积累;质变就是在长期文明因素积累的基础上,在某一个时期发生质变,即文明出现或形成。一般认为,距今6000多年,中国一些地区已开启文明化的进程,而至距今5000多年一些区域进入了文明社会或者说形成了文明。也有学者认为,距今8000多年已经开始了文明的进程,或者文明因素的积累过程。无论如何,量变的过程就经历了千年或数千年。
    第二,对于中华文明形态的整体认知,无论是“多元一体”,还是“一元多支”,在内涵或者在实质上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大家均认识到了中华文明在其早期形成过程中存在多元或者多源的特点。尽管有学者认为“多元”不同于“多源”,可以肯定的是,史前不同区域内存在不同的多样的考古学文化是考古的事实。从发展演进的角度看,由“无中心”的多元逐渐走向“有中心”(一体)多元,即“多元一体”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第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未来我们应该加强文化基因、文明机制、文明动因等上层建筑方面内涵的探讨,或者说属于精神、理念和思想层次的研究。集中探索“中华之源、中华之根、中华之魂”,尤其是“中华之魂”,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回答“为什么中华文明5000多年延绵不断”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中华文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标识”等重大问题。
    第四,科学正确地对待“古史传说”。古史传说应该是考古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既不能盲信,也不能视而不见。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的“空穴来风”,应该在有大量的考古实证的情况下,科学梳理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内在关系。举例来说,“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至于这个时代给它加上一个什么样的“符号”?贴上什么标签?是结合我们古代文献而赋予的“标签”,还是不结合文献的“新命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讨论。但是,这个时代存在的真实性是确定的。我们不能因为文献里有了尧舜禹的相关记载,就在考古研究中刻意回避“尧舜禹时代”,认为那样避而不提的做法是很严谨的,但实际上是对于文献材料的忽视,反倒是很大的缺憾。古史传说不能用于细化对应,或者就细节内容一一对应,这显然是不对的,但有关记载反映的大背景和反映出来的社会状态应该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对于“古史传说”关键是有鉴别地除去“水分”“多余枝叶”“讹传比附”等。我们应该在大量考古学、文献学证据链的基础上科学对待古史传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