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清代人痘接种术的发展与传播(2021年第45期 总第730期)

http://www.newdu.com 2023-08-15 中华文史网 李岚 参加讨论

    天花,中国古代又称“痘疮”“痘疹”等,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继黑死病之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据记载,18世纪的一百年中,全世界约有1.5亿人死于天花;在19世纪之前,天花的病死率居传染病之首。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人痘”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天花疫苗。从此,通过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成为控制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960年3月,中国最后一名天花患者出现在云南。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球消灭天花。目前,全世界仅存的天花病毒样本被存放在美国和俄罗斯的两个实验室里。天花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被人类彻底消灭的传染病。
    人们了解牛痘术对防治并最终消灭天花居功至伟,却对中国人痘术的贡献了解不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人痘术的国家,中国医家发明以接种人痘疱浆预防天花的方法,是现代免疫学发展史上的创举,人痘术也被称为现代医学免疫学的先导。可以说,没有人痘术,就没有牛痘术。
    一、 中医对天花防治的长期探索
    据研究,天花可能首发于一万年前的亚非大陆。考古发现,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的脸部、脖子和肩膀都有天花留下的瘢痕。之后由于战争、移民、殖民开发和全球贸易,天花逐渐扩散到全世界。
    为应对天花危害,中国古代医家进行了长期探索,路径有二:一是不断研究治疗天花的方药,提高治愈率;二是探索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减少发病率。
    中医文献中有关天花最早的记载是东晋时期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他认为此病为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诸医参详作治,用之有效”,这也是世界上对天花疾病最早的文献记录。《肘后备急方》将天花发疹的顺序、形态、预防及患后表现作了详细描述,还首次开出了治疗天花的方药。
    晋代陶弘景的《补厥肘后一百方》;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文中的《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以及官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上述诸书不但开列了大量天花治疗方药,还对其临床症状、病因以及预防方法展开探讨,丰富了天花治疗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北宋著名医家钱乙、董汲的《小儿药证直诀》与《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首次提出天花病因是胎毒所致,并对天花、麻疹、水痘等小儿常见病进行鉴别诊断。
    明代医家对天花的认知进一步深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用水牛虱预防天花的方法。人们已经认识到,只要得过一次天花,就可获得终身免疫,这成为采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重要理论之一。
    清代是天花治疗和预防理论与实践技术进步集大成的时代,有关天花的医学著作大量涌现。如冯兆张《痘疹全集》、喻昌《痘疹生民切要》、汪昂《痘科宝镜全书》、何梦瑶《痘疹良方》、叶大椿《痘学真传》、朱奕梁《种痘心法》、张琰《种痘新书》、曾鼎《痘疹会通》、程文囿《痘疹精华》、王文选《痘科切要》、曹禾《痘疹索隐》、朱凤樨《时痘论》、张璐《张氏医通》、叶向春《痘科红炉点雪》、董维岳《痘疹专门秘授》、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而天花这一病名也首见于清中叶袁句的《天花精言》(又名《痘症精言》),他在此书中仍用传统的“痘”“痘疹”称呼这一疾病,“天花”只在书名与序言中出现。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探索,人痘术在清代发展成熟,并通过政府力量传播开来,人痘术的发明是天花预防史上的重大进步,人痘术也成为中医药学对世界医学免疫学的杰出贡献。
    二、 清代人痘术的发展
    人痘术是通过接种天花患者的痘浆、痘痂,用人工方法使健康者轻度感染一次天花,从而产生对天花的免疫抵抗力,以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这种方法是中医“以毒攻毒”免疫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理论的集中体现。
    清人武荣纶、董玉山合撰的《牛痘新书》认为唐代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朱纯嘏《痘疹定论》(又名《种痘全书》)记载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请峨眉山道士为其幼子王素种痘之事;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接种人痘),宁国人居多”。这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人痘术最晚发明于明代中晚期以及安徽地区的依据。
    由于居住环境、体质及生活条件等原因,满人对天花的抵抗力较低,因而畏惧天花如避虎狼。据档案记载,顺治帝、同治帝死于天花,康熙帝与咸丰帝均因天花而成麻脸。康熙帝得以登上帝位,与他出过天花康复有直接关系。之后,清廷规定皇子未出痘者不得继承帝位。清代死于天花的皇室与上层人物还有:努尔哈齐第十五子多铎、代善的三个儿子(岳讬、巴喇玛、和尔本)、六世班禅、阿睦尔撒纳、林丹汗等。雍正帝曾感叹:“看来满洲、蒙古等艰于子息者,大都为出痘所殇。”据统计,清代约有四分之一儿童死于天花。
    清代天花防治甚至影响到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权斗争,为了做到既防范躲避天花,又能使皇帝如常接见内、外藩蒙古,清廷在“年班”制度之外,创设了“围班”制度,以便皇帝能在秋天于热河接见未出过天花的蒙古王公贵族。避暑山庄建造的初衷也与隔离天花有关。嘉庆帝惩治和珅,列二十大罪状,其中第十条,篡改“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吊唁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全不顾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
    由于天花为害巨大,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均高度重视天花防治。顺治时期,痘疹科是太医院十一科之一,同时设立查痘专官。康熙帝大力提倡人痘术,使其发展日益成熟。康熙时,傅为格、胡纯嘏、陈添祥等曾进宫为皇子皇孙种痘。之后,清宫种痘成为制度行之多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尚不足三岁的颙琰(后来的嘉庆帝)即在圆明园五福堂种痘。康熙帝还将人痘术推广至宗室王公、旗人贵族官员子弟以及塞北蒙古诸部,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子,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哉?”
    雍正、乾隆两帝也非常重视应用与推广人痘术。雍正时期,每年例派太医院痘医赴蒙古地区种痘。同时,由政府组织为旗人官员子弟种痘。成书于雍正时期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云:“近年种花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各处盛行。”乾隆时期组织编写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编入吴谦《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卷,标志着人痘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吴书全面系统介绍了种痘方法及主要理论、操作流程等18个专题,该书介绍人痘术主要有两类四种:一是痘衣法(穿出过痘小儿的衣服);二是鼻苗法,又可细分为三种:(1)痘浆法(蘸取出痘者的痘疮浆液,种入鼻腔);(2)旱苗法(将出痘者的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鼻腔);(3)水苗法(将出痘者的痘痂研细调湿后,蘸沾种入鼻腔)。同时,该书对这四种接种方法的优缺点,如何选取痘苗,种痘的适宜节气,适宜种痘的小儿,不适宜种痘的人群,接种之前的预防措施,接种时以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等均作了详细说明,人痘术逐渐在全国普及。以西藏地区为例,乾隆五十七年至乾隆五十九年,和琳任驻藏大臣时,藏地天花流行,他要求组织藏人接种人痘,并将劝人种痘文字刻碑以示重要,至今此碑还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
    三、 人痘术的世界传播
    人痘术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改进,至清初已逐步形成一套选育和保存更安全的弱毒株(即熟苗)方法,大大提高了人痘术的安全性。由于接种人痘后天花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人痘术不仅在国内快速传播,也很快流传海外。研究表明,人痘术发明约一百年后开始传往国外。
    康熙时期,俄国曾派遣专人至中国学习人痘接种。康熙二十八年(1689),俄国派遣留学生来华,回国时将人痘术带回俄国。1768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率先接种了人痘。18世纪,人痘术传到土耳其,当时有中国痘医在土耳其开业。
    关于人痘术如何传入英国,学界一般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人痘术从中国传入中东,再通过当时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玛丽?蒙塔古女士于1721年传入英国;二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旅行者,或者传教士传入英国,并在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交流。人痘术在英国传播的过程中,英国医生在接种方法上有了改进,如用针刺法替代鼻苗法。
    之后,人痘术又通过英国传入法国。伏尔泰在1733年出版的《哲学通信》第11封信《谈种痘》一文中指出: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中国人种痘的方法的确是不大相同的,他们并不割破皮肤,他们从鼻孔把痘苗吸进去,就好像闻鼻烟一样。这种方式比较好受,但是结果一样。倘若我们在法国实行种痘,或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177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死于天花,震惊法国。1805年,拿破仑命令军队接种人痘,人痘术逐渐在法国推广。
    之后,人痘术传到美国,华盛顿要求他的家庭和军队接种人痘。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因儿子死于天花而大声疾呼推广种痘术。十八世纪中后期,人痘术先后传播到日本、朝鲜。通过各种途径和各国医家的共同努力,人痘术在世界广泛传播。
    四、 牛痘术的发明
    英国医生詹纳5岁时接种过人痘,行医后兼做人痘师。他认识到人痘术依然有局限,如:人为造成的轻度天花感染存在转成重症的风险;接种前所采取的放血、泄泻、减食等一系列准备措施使接种者处于衰弱状态,接种后有可能成为天花传染源。有鉴于此,詹纳希望改良出更优的方法,经过持续二十多年的试验,于1796年牛痘试种成功,世界上第一支天花疫苗在对抗天花的探索中诞生。詹纳将接种牛痘命名为vaccination(源自拉丁语“vacca”一词,意为母牛)。
    牛痘术以副作用小、产生抗体快、抗天花感染力强、复发率低,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很快风靡全世界。
    从十六世纪中叶中医发明人痘术,到受人痘术启迪,英国医生发明牛痘术,直至天花最终被消灭,人类与天花的斗争持续了近400年,如果上溯至有文字记载的天花防治历史,则这一时间近2000年。这场横跨东西方的抗疫斗争昭示我们:一是疫情无国界,只要人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即使是凶险的烈性传染病也是可以战胜的;二是对抗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中医作出了无与伦比、彪炳史册的贡献;三是中西医理论与技术交流互动和促进提高,为人类战胜共同的疾病威胁树立了成功典范。
    作者简介
    李岚,女,1972年生于安徽庐江。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现为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编纂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史、思想史,发表过各类学术论文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