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永不言倦的出版人刘硕良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北京晚报 胡小跃 参加讨论

    

得知刘硕良前辈离世的消息,我不愿相信,或者说不愿接受,不能接受。这是一个生命力多么旺盛的老人啊!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创造出奇迹。老天应该再给他几十年,让他继续陪伴我们前行。他即使在后面看着我们,也会让我们力量倍增。有他在,那个辉煌而理想的时代仿佛就离我们不远。
    刘老不是我的领导,也不是我的老师,甚至连同事也算不上,但又什么都是。近40年来,我一直生活在他的关怀中。我的每一个小小进步,身后都站着他,而他的每次华丽转身,我几乎都是见证者。
    
    刘硕良(1932-2023)
    一、初见于美好时代
    初次见到刘老,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就读,他来开组稿会议,浙江与外国文学有关的人士基本上都到场了。作为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也受到了邀请。当时的漓江出版社,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座圣殿,现在出版社的老总来到我们面前,我们甚至有点诚惶诚恐。进入会议室,只见一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忙着给大家分发水果。有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硕良先生。
    刘老没有架子,所以我们会后就留下来跟他攀谈。我的师兄吴笛当时已小有名气,刘老热情地向他约稿,我忍不住也毛遂自荐,向他推荐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诗人普律多姆的作品。我知道漓江社正在开发这套丛书,希望自己能够加入。他听了我的介绍,当场拍板。后来我问他,这么重要的书,你怎么放心让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来译。他回答说,你的导师已经替我把关,能考上他的研究生的,我都放心。当时,我的导师飞白先生正在替漓江社编写《外国名诗鉴赏词典》和《诗海》,刘老极欣赏飞白师的学术水平和翻译质量,早就想把我们师生“一网打尽”。后来他也的确达到了目的,我的师兄师弟很多都成了他的译者。普律多姆的作品我选编翻译了近三年,取名为《孤独与沉思》,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认可,粗略统计,被百种以上的报刊和出版物转载或选发,包括《读者》。
    二、十多年一路追随
    毕业后我去了深圳。当时,深圳的印刷设备和技术在国内领先,各地出版社的重点图书或精美画册都要来深圳印刷,“漓江”也不例外。刘老每次来,都会联系我。他是找帮手,我是拜师父。他在厂里看校样往往一坐就是一天,晚上在路边小店随便吃点东西,回到旅店继续看稿。他不懂外文,但对外国文学的感觉非常好(这一点也是神了);对文字也很敏感;非外国文学专家,整体把握能力却很强。那段时间,我俨然是“漓江”的编外人员,同时也继续替“漓江”译书。这种美好的合作让我非常享受,也在业务上获益匪浅。然而有一天,刘老向我宣布,他离开“漓江”了,要去南宁创办一本杂志。很快,他就带着新出的创刊号来找我了,希望我能替这本叫做《出版广角》的杂志编译一些国外文化新闻和书讯等。我当时刚好订有法国的《读书》杂志,里面的很多内容都适合《出版广角》,尤其是该杂志评选的年度二十佳图书,我每年都编译,很受欢迎。后来我去法国,刘老要我去找选题的同时,也做些采访,说能译能写还不够,还要会收集信息,多交朋友,这些将来都是很重要的资源。在刘老的鼓励下,我在法国采访了很多出版人和作家,除了在他的杂志上发表外,也在其他报刊开了专栏。
    就在《出版广角》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刘老又华丽转身了。新千年过后不久,他又带着一本新杂志来找我。只是,这本叫做《人与自然》的杂志不再与文学有关,甚至与出版和书都无关。不对,刘老说,这本杂志其实面更广,也更灵活。他让我去找和大自然有关的外国图书和报刊,编译、介绍都可以。我在法国的《周末三日》杂志上发现了一篇关于《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介绍,图片非常惊艳。刘老看了以后,出版人的直觉就来了:怎么不把这本书引进来出版呢?他马上安排人去谈版权、翻译。开印之前,我问他准备印多少册?他说五万。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但刘老就是刘老,他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书出版之际,他请来了作者,几个月后又把书中的主人公小蒂皮也请来了,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小蒂皮”狂潮。第一次印刷五万册很快告罄,连忙安排重印。最后,该书销售了恐怕连五十万册也不止,连海峡对面的出版人也被惊动了。这事让我反思了很久,作为一个出版人,我怎么就没有这种判断力呢?这么好的选题为什么会视而不见?现在我想,我也用不着自责,有的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翻越的。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巨大成功,让他立即动手组织相关选题,很快就推出了《寻找濒危野生动物》《树顶世界》《猫鼬情怀》《荒漠天使》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型画册《迁徙的鸟》,那是法国两位摄影师花了多年时间把大雁养大,然后乘简易飞机与大雁一起飞一起拍摄的。我先在巴黎看了纪录片,那种美,那种震撼,让我终身难忘。我马上向刘老报告,并预先告诉他版权费可能会很高。刘老说,既然好,那就不惜代价。然而法国出版社却对我们不放心,要求中译本的印制达到相当高的要求,尺寸不能改,色彩不能偏。刘老气吞山河地告诉我,你对他们说,我们的印制质量一定不会比他们差,甚至有可能比他们的好。他们的很多画册就是在中国印的。果然,中文版出来后,质量完全不逊色于法文版。
    在杂志方面,他一方面替《人与自然》约请奚志农等国内一流的野生动物摄影家和环保人士撰稿,另一方面对接世界,把目光瞄准国外的同类杂志,介绍和引进新的环保理念,讲述全新的人与自然的故事。我在法国发现一本叫做《野生大地》的杂志,不但内容出彩,而且图片非常精美。刘老说,我们不要满足于小打小闹,去跟他们谈合作,不仅仅是交换稿件,还可以在资金、人员和出版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我约了很久,终于见到了主编,对方非常感兴趣,最后终因各种复杂原因没能如愿,但刘老的远见卓识到现在也不过时。
    三、“硕良文化”与文化人硕良
    2004年,刘老竟然去北京成立了硕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我不理解他都七十多了为什么还要去“北漂”,但我知道出版是他唯一的爱好,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每次转型,他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力量。他住在老国展旁边的左家庄,我每次去北京出差,他都要我住在他租的套间里,方便晚上聊天。他在北京资源多,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做了很多成功的书。有不少书,他知道市场回报不会太好,但只要有价值,他就愿意投入。看到好的选题,他就眼睛发亮。他和作者、合作的出版社都相处得很好,大家都愿意替他做事,因为他不会光替自己着想,首先会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感受。他骨子里就是个文化人,所以才会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下去做那些艰难的书。他从不气馁,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发牢骚,而是永远面对现实,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出国定居后,跟他联系少了,只知道他回广西了,直到有一天,他打了越洋电话来,欣喜地告诉我,老东家漓江社又要有大动作了,要我赶快提供选题,把能用的稿子都给他。我简直不敢相信,快八十岁的人了,热情还那么高,还那么拼。我想起了当年跟他跑印刷厂,跑书刊批发中心的情景。其实他那时就已经不年轻了。
    2014年国庆,我专程去南宁看望他。他那时身体有点不好,腿脚也不方便,我知道他肯定会留我在他家住,便谎称当晚的飞机就要回去。我在他家待了大半天,黄阿姨忙前忙后,给我做好东西吃。刘老则带我参观他的书房,到处都是资料和书稿,旁边放着剪刀和放大镜。他正在编广西文史资料,我说这方面我是彻底帮不上忙了。在客厅巨大的书架前,我又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出版的那些好书和无数奖状,不禁回想起与他相识的美好时光。眼前的这个老人,他是幸福的,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出版的辉煌和发展;他也是富有的,创造了那么多奇迹,留下了那么多遗产。那次告别,我答应他以后每年去会看他,但屡屡食言,只是不时会给他打电话。他却不断地给我惊喜,《三栖路上云和月》《春潮漫卷书香录》《与时间书》相继出版,总结了他数十年的出版经历与成就,其中还收入了我当年写给他的信和我们同学去漓江社拜访他的照片。
    2020年的一天,他突然来电话,几乎是哭着对我说,黄阿姨走了。从此,他自己的精神好像也垮了,身体每况愈下。那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给他打电话。他接受不了与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离去的事实。疫情当前,我很担心他的生活。他因糖尿病双目渐渐失明,这是他最痛苦的事情。而我又如何安慰得了他?对一个以文字为生、视书为命的人来说,看不见了,等于生命被抽空了。去年他过九十大寿,我察觉到他的情绪有点低落,便请我的导师、他的老朋友飞白先生给他打个电话。飞白先生比他还年长几岁,让两个九旬老人叙叙旧情,互相鼓励,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安慰。飞白先生听从了我的建议,给他打了电话,两人聊得很亲切。回头想想,这应该是这么多年来我做的最得意,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