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9.18后的蒋介石:我不怕死 不能为名誉断送国家(2)

随着时光的推移,日本对中国日益加剧的压迫和一次次重大的事件的发生,蒋介石抗日御侮的决心和意志不断加强。
     张作霖死后,日本对东北觊觎之心更甚于前,张学良毅然决然宣布东北易帜,改隶青天白日国旗之下,希望杜绝日本侵夺之心。而日本军阀终于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闻变,在日记中写道:“日寇野心既已爆发,必难再收,东亚从此将无宁日矣!”但蒋介石的态度是“先行提出国际联盟与签约非战公约诸国,此时唯有诉诸公理。”国民政府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政府现时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我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须维持严肃镇静态度。至于在华日侨,政府亦严令地方官吏,妥慎保护,此为文明国家应有之责任。吾人应以文明对野蛮,以合理态度显露无理暴行之罪恶,以期公理之必伸。然为维持国家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后之决心,为自卫之准备,决不辜负国民之期望”[(4)]。
     蒋介石决定采取诉诸国联,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他当时正坐镇南昌,指挥30万大军对江西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蒋介石认为:日军在关外的动作与红军在江西腹地的割据相比,前者为肢体之患,而后者则为心腹大患。当前最主要的敌人是共产党及其武装。他说:“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御外侮,而且是诱致外侮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想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法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即主和亦非先求国内之统一,决不能言和。是以不能战,固不能言和,而不统一更不能言和与言战也”[(5)]。换句话说即:如果不消灭红军,国内不统一,是无法与日本进行抵抗或谈和的。这时,蒋介石的抗日思想即表现在要抗日,必先消灭共产党,即灭共即等于抗日,这就是他多次阐述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当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军在上海发动进攻,离南京咫尺之遥,已经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生存之时,第十九路军当即奋勇还击,全国人民抗日决心又一次掀起高潮,与红军的存在相比,一则尚在湘赣鄂边区,一则就在眼前,蒋介石立即通电:“‘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之人,宁能再忍!我十九路军将士,既起而为忠勇之自卫,我全体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时,皆应为国家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6)]!
     “一·二八”事件是蒋介石抗日思想化为行动的一次实践。他除了紧急调派精锐的第五军增援淞沪外,又制订了《全国防御计划》,将全国划为五个防卫区:第一防卫区为黄河以北;第二防卫区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第三防卫区为江苏南部及浙闽;第四防卫区为广东广西;第五防卫区即四川。很明显,防卫区的划分是针对抵抗日本的进攻而制定的,已有日后抗战战区划分之雏型。此外,他还将国民政府立即迁往洛阳,他认为:“政府倘不迁移随时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7)]。然而,他只是拉出了一个“拼命三郎”的架式,雷声大而雨点却小。
     与此同时,蒋介石仍将调停的希望放在国际联盟处。3月17日,国联大会决定:1、凡违反国际盟约及非战公约所取得之地位、条约及协定,国联会员国均不承认;2、任何一方使用武力压迫,觅取中日争执之解决,均与国联精神相违背;3、设置十九国委员会,代表大会处理本案,并向大会报告。
     在国联积极斡旋下,5月5日,中日签定《淞沪停战协定》。蒋介石在外交上又作了一次屈辱的让步。他随即施行对江西苏区的红军的第四次围剿计划,并重申:“我们这次剿匪戡乱,是抗日御侮的初步。如果剿匪不能成功,抗日就没有基础”[(8)]。他反复告诫部下:“希望大家共同一致,如果赤匪的祸乱能够消灭,我们国内就可以安定。如果国内安定,我们一致对外,那么,日本就没有问题了”[(9)]。
     从“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对中日最终不免一战的前景,已确信无疑。他说:“倭寇攻热(指进攻热河),必不能免。恐不出此三个月之内,甚或进占河北,捧溥仪入关,或觅汉奸,作为傀儡,以伪造华北之独立,使我中国分块独立,得陇望蜀,不征服我全中国,必不休也”[(10)]。从国民政府迁都的教训,亦使他清楚认识到,如果抗战开始,南京是无法保得住的,但抗日的基地将建在何方,他未有明确的目标。他设想或巩固中原,或退到边区,但必须有根据地,“以为将来恢复之基。”
     果然,1932年7月,日关东军从锦州向热河进攻。至次年3月,热河全境失陷。国民政府虽然制定了《确保冀热并巩固平津为目的》的军事部署与作战计划,调兵遣将,但蒋介石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对红军的围剿上面,动用的兵力越来越大,间隔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5月17日,日军前锋抵北平市郊,向中国提出停战条件:中国军队撤退到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以南以西,今后不得有一切挑战行为。5月31日,中国代表屈辱地在《塘沽协定》上签了字。日军兵临华北,一边是耀武扬威,剑拔弩张;一边是忍气吞声,处处退让;在此背后,便是蒋介石的咬牙切齿,他说:“于此停战蒙耻之时,使吾人卧薪尝胆,而不自馁自逸,则将建设计划,确定步骤,切实推行,以期十年之内,可雪此耻乎[(1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