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鞍钢:武昌起义之后与清帝退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27 《团结报》2014年10月9日第 戴鞍钢 参加讨论
1911年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武昌起义并没能直接导致清王朝的覆灭,其间还经历了一段各方政治势力曲折激烈的博弈过程,亦折射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难坎坷。 一 革命派内部的磋商 武昌起义后不久,各地纷纷响应,成立统一的临时政府便被提上议事日程。革命风暴很快遍及全国,清王朝摇摇欲坠,袁世凯集团和立宪派人以及其他政治势力包括旧官僚因时而动,各找应对之策。当时的形势极为复杂,革命党人却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缺乏统一的方针和明确的对策,而且内部意见分歧,孙中山又远在海外尚未归来,这样,革命派在如何组织全国政权、肩负起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以夺取胜利这一重大问题上,陷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武昌起义后,像黎元洪这样的旧军官被革命党人推出来做首义省份的都督,革命党人在组织和掌握革命政权方面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11月29日至12月3日,福建、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直隶、河南、广西、四川等11省代表23人先后到达武汉。但这时汉阳已于11月27日失守,武昌也很危急。12月7日,各省代表同船前往南京。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在得悉南京光复的消息后,也同在武汉的代表一样,于12月3日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于12月4日投票选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元洪为暂定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次日又议决由黄兴主持临时政府。 黄兴表示自己难以胜任,认为孙中山先生将回国,可当此任。各代表强调“方今军务倥偬,时间异常宝贵,孙君诚为数十年来热心革命之大伟人,然对外非常紧急,若无临时政府,一切交涉事宜俱形棘手,况大元帅为一时权宜之计,将来中华底定,自当由全国公选大总统”,坚请黄兴不必推让。至此,黄兴才勉强答应暂时担任。 二 黄兴虚位以待 按照原议,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只是一个通信机关,没有权利确定临时政府所在地和选举临时政府首脑。留沪代表的这一行动,标志着汉阳陷落南京光复后,江浙方面在筹建临时政府过程中地位的上升。这一行动的策动者,是宋教仁、陈其美和张謇、汤寿潜等人。宋教仁和陈其美本不愿黎元洪控制下的武昌成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张謇、汤寿潜等人,原拟在沪召开各省代表会议,进而控制临时政府的筹建,只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先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的方案。后来由于武汉方面的反对,连议会设沪的主张也不得不放弃,同意各省代表会议迁武汉举行。汉阳的陷落和南京的光复,改变了原来的形势。黄兴又恰好在江浙联军攻克南京的前一天由武汉抵沪,这就为上海方面采取上述举动创造了条件。 黄兴虽勉强接受了大元帅的称号,但他并未能真正着手筹组临时政府。这主要是因为遭到黎元洪和一部分江浙军人的反对。12月12日,各省代表先后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13日,全体代表开会选出汤尔和为议长,王宠惠为副议长,并议决在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此前,代表会议在汉口开会时,为了争取袁世凯反正,曾议决“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时,代表会议为了虚位以待袁世凯,又承认上海选出的大元帅和副元帅,并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增加一条:“大总统未举定以前,其职权由大元帅任之。”但是,黄兴因受到黎元洪和一部分江浙军人的反对,并未实际就任大元帅,这时他于12月17日通电力辞暂定大元帅,建议推黎元洪为暂定大元帅。 代表会议接到黄兴的来电后,在当日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驻武昌,黄兴为副元帅,并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但黄兴仍坚不就职。而代表会议的正副议长汤尔和与王宠惠,又分别因病和为南北议和而前往上海。这样,就使各省代表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代表会议于12月20日另举景耀月代理议长,并备公函请黄兴速来南京组织临时政府。这时,黄兴已获悉孙中山已启程归国即将抵沪的消息,就延缓赴南京,等待迎接孙中山的归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剑平:“现代化范式”在方法论上的误区
- 下一篇:校点本《宋会要辑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