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仇鹿鸣谈中古士族社会(2)


    从魏晋到隋唐,士族有哪些变化?学界对唐代士族的关注较少,是因为这时士族走向衰落了吗?
    仇鹿鸣:尽管学界的主流看法仍认为唐代是一个贵族社会,但一般将唐代视为士族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或许学界对于衰朽的东西就意兴阑珊了,唐代士族的研究较之魏晋南北朝显得寥落很多。
    从魏晋到隋唐,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改变了:一是魏晋时代皇权衰落、政局动荡的局面不复存在,士族面对着一个稳定而有力的国家;二是九品官人法的废除,尽管门荫在唐代特别是前期仍起很大作用,但也需仰赖祖上的官位,所以士族官僚性的一面不可避免地强化了。士族不能完全脱离政治权力,一代两代不做官,或许还能维持门第,但如果长期不做官,也会慢慢衰落。比如南朝最显赫的士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唐朝就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几无所闻。刘禹锡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此。
    唐代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南北朝士族有很强的甄别士流的意愿,通过谱牒的编纂来辨别哪些房支是攀附、伪冒的,但这种行为到唐代就消失了。因而唐代伪冒或滥用郡望的现象很普遍。目前出土的唐代墓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使用郡望,自称士族,其中大多数世系不可靠。这一现象唐初刘知几观察到了:“称袁则饰之陈郡,言杜则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巨鹿。”
    但另一方面,尽管甄别士流的事情不再发生,在相对世系可靠的士族群体中却依然保持着一个稳定的世代通婚的网络,甚至维持到晚唐。虽然唐代姓王的都自称是太原王、琅琊王,但真正的士族仍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自己的身份与家族网络。在我看来,伪冒是对士族门第价值最好的肯定,我在研究中曾将冒姓的出现作为判断一个士族郡望形成的标志之一。打个比方,现在的地铁里充满提着或真或假的LV的人,这就是品牌价值最好的体现,一个所谓的名牌如果在义乌都没有仿冒的话,那么恐怕离破产亦不太远,对士族而言也是如此。
    另外对于科举在促进唐代社会流动、士族门第瓦解方面的作用,似乎亦不能评价太高。首先唐代科举取士数量很有限,大量官员仍是通过门荫入仕;其次士族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优势,某种程度上还是圈内的竞争。一个原因是唐代科举重视诗赋,诗赋是贵族化的学问;后世诟病良多的八股文,则因其出题及形式固定,易于揣摩,反倒有利于贫寒之士出头。好比现在名校所推行的自主招生,当然有利于出身较好、见闻丰富的城市学生,而高考制度尽管有诸多弊端,但依据统一教材出题的标准化考试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另外,唐代科举由于没有严格的糊名、誊卷等防止作弊的措施,颇有功夫在场外的味道;因而考前“行卷”是唐人流行的风气,有时候名次在考前便已确定,这个当然也是有利于士族阶层的。
    总体而言,说唐代士族是一个逐步走向衰朽的线性下落过程恐怕有些失之简单,很多细节还期待细致的研究来揭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