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01 经济观察报 燕舞 参加讨论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祥银博士刚过而立之年,但早在1995年即与“口述历史(OralHistory)”研究结缘——“口述历史”是指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或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 2004年8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的半年之前,杨祥银即已在北京和台北分别出版两部专著:《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和《口述史学》。2009年,杨祥银申报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其主持的《温州人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温州归侨口述历史》等项目随后也获得各种资助。 今年10月,由杨祥银博士主编的集刊《口述史研究》(TheOralHistoryStudies),在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唐纳德·里奇(DonaldA.Ritchie)、保罗·汤普逊(PaulThompson)和定宜庄等海内外口述史学大家纷纷受邀出任该刊学术委员。 《口述史研究》的创刊堪称国内口述史学界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曾创立《口述历史》,可惜出版四辑后于2006年因故陷入停顿,与之配套的“口述自传丛书”也只出版过舒芜、文强、黄药眠等几位的口述自传。 10月上旬,《口述史研究》在京首发,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于沛、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以及中国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员雷颐等出席,于沛寄望该刊“成为推动中国口述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雷颐、杨祥银与一些口述历史实践者则研讨了“口述历史与民间历史写作”。首发式后,笔者专访了杨祥银。 受访人:杨祥银 采访人:燕舞 现代口述史学在当代的发展轨迹 燕舞:现代口述史学在中国大陆被广为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他当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整理的《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甚至不完整的《张学良口述历史》,1980年代以来被陆续引进大陆。但是,正如您在发刊词中所考察的——国际口述史学界一般将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AlanNevins)于1948年创建的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UniversityOralHistoryResearchOffice)视为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标志,“口述史学的现代应用也不过是新近的事”——“现代口述史学”的“现代性”,究竟是指口述资料作为史料乃至历史学分支的合法性的上升,还是也包括它的“现代应用”? 杨祥银:的确,中文学界和读者对于口述历史(史学)的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唐德刚先生,他当年参与的与胡适、顾维钧、李宗仁和沈亦云四人的访谈工作正好是哥大东亚研究所(EastAsianInstitute)于1958—1980年间开展的“中国口述历史计划(ChineseOralHistoryPro-ject)”的一部分,该计划由哥大历史学教授韦慕廷(C.MartinWilbur)和经济学教授何廉(FranklinLienHo)共同发起。该计划在哥大、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EndowmentfortheHumanities)等机构的资助下,根据当时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规范程序,共采访了16位中国名人政要,经过转录、整理和编辑之后,最终形成了16部口述自传。 哥大所做的另外一项有关中国主题的影响深远的口述历史计划,则是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在1991年至1993年间,由张之丙和张之宇两位学者对张学良进行了60次访谈,共获得录音资料约7000多分钟。这些资料经过整理之后一直保存在哥大图书馆专门设立的“毅荻书斋”(Pe-terH.L.andEdithC.ChangRead-ingRoom),可喜的是,这批资料经过国内一些学者的重新整理和修订之后,已于今年9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7卷本,含1卷注释/索引)。 需要补充的是,唐德刚先生早在1991年就在纽约倡议成立了“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SocietyofOralHisto-ryonModernChina)”,该会以提倡、鼓励、推动和从事中国近代口述史研究、资料保存、编辑及出版为宗旨。 当然,之所以将1948年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创建视为现代口述史学诞生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国际口述历史学界的一种习惯性共识。不过,这也反映了哥大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在它的影响与推动下,其他口述历史计划和机构也相继应运而生。1952年,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ofTexas)和森林历史学会(ForestHistorySociety)分别开展了有关美国石油工业和森林木材行业先驱的口述历史计划。两年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口述历史专业机构——地区口述历史办公室(RegionalOralHistoryOf-fice);195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创建了口述历史项目(OralHistoryProgram)。至此,到1960年之前,美国第一批以大学为基础的口述历史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基于哥大开创的口述历史模式,从1948年到1960年代中期,口述史学在美国的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到1965年,全美共有89个口述历史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口述史学发展开始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 综观现代口述史学在当代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辐射走向,它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1960—1970年代开始兴起于加拿大和英国,1980—1990年代以来逐步流行于世界各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历史学研究的深化与革新,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妇女(性别)研究、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传记研究、移民研究、灾难研究、文化研究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在推动跨学科研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多国都拥有全国性的口述历史组织,它们不仅频繁地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刊物,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际口述历史协会(InternationalOralHistoryAssoci-ation)的活动重心从北美洲和欧洲向亚洲、非洲、澳洲和南美洲延伸。作为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激进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过去的60多年间,尽管遭遇来自各方的挑战与质疑,但在几代口述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口述史学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考古证实秦人来自东方
- 下一篇:晚清士大夫与传教士对进化论的不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