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杨祥银:“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5)


    对于历史解释和重建来说,“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
    燕舞:您曾两度专题谈及“口述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这次创刊号也专辟了“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单元,“记忆转向”会淡化口述史学的实践性,抑或会提升其思辨性和学理性吗?
    杨祥银:记忆(回忆)是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它的研究(尤其是随着神经科学对于记忆问题研究的深入)会同时提升口述历史实践的有效性和口述史学研究的学理性。
    当然,由于口述历史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而回忆难以确保准确,既包含着事实,也可能包含着想象。从1970年代初开始,部分历史学家就将矛头指向记忆的“不可靠性”,认为提供口述证词的受访者在回顾过去时,无论他们的记忆如何鲜明和生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个人偏见、怀旧情绪、童年的不幸遭遇、对亲人的感情以及健康的妨碍等都会导致记忆被不同程度地扭曲。
    不过,从1970年代末开始,口述史学界开始逐步形成共识,即对于历史解释和重建来说,“记忆的不可靠性”可能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个问题。
    以迈克尔·弗里斯科(MichaelFrisch)、 阿 利 桑 乔·波 特 利(AlessandroPortelli)、路易莎·帕萨里尼(LuisaPasserini)和约翰·博德纳(JohnBodnar)为代表的口述历史学家,在他们的具体个案研究中都强调口述历史对于理解具体环境中的社会记忆的观点具有巨大的贡献。他们认为记忆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与现实的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它远不是一种消极的容器或储藏系统,而是一种积极的塑造力量——它是动态的,它试图象征性地遗忘的东西同它所回忆的东西是同样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当代口述历史学家都认为口述历史不仅要尽量客观地描述历史,更要发挥记忆的主观性特质,即从历史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口中得出对过去更深层次的认识,即在历史的背后:人们是怎么想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过去的?人们想从他们的过去经历中得到些什么?人们又怎样用过去解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进入21世纪后,口述历史学界对于记忆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在多本有关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读本和指南的权威著作中,都将口述历史中的记忆问题作为专题来探讨,甚至出现了直接以《口述历史与公共记忆》为题的专著。显然,在整个史学界“记忆转向”的大背景下,记忆问题在口述史学研究中的复兴与变革显得更具意义。正如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先生所言,“口述史研究为史家从事记忆研究提供了前提。如果史家仍然像19世纪的兰克那样,坚持认为史学研究必须基于‘硬邦邦’的一手史料(最好是政府档案),那么口述史就无从兴起,当今的记忆研究也无法进入史学的殿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