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综述(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06 中国世界史研究网 徐建新 刘健 郭子 参加讨论
9. 小结 本年度我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在各个专业领域,基础史料研究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西亚北非专业的研究者继续释读、翻译、解读古代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和埃及语文献,并根据原始史料展开相关领域的研究。古代希腊罗马史专业的学者除继续深入解读古典作家作品外,还开始涉猎罗马帝国和拜占庭法律文献及早期基督教文献。中世纪早期历史研究者对于中世纪早期法兰克人文献的研究是本年度文献研究的亮点,体现出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学术界研究日益接轨的趋势。 其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中的传统问题仍然是本年度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比如文明起源、希腊民主制、希腊罗马史学史、希腊罗马思想史、封建制度、欧洲中世纪起源、中西对比研究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社会等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努力将新史料、新方法运用到传统问题的研究中。近年来法制史研究日益兴起,每年都有多篇成果发表,本年度法制史研究表现出更加重视基础史料,重视个案问题研究的特征。妇女史研究也是近年的热点问题,本年度研究的内容较之以往更加丰富。除妇女地位、妇女形象等传统的研究题目外,女性服饰、特殊妇女职责等问题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了有关古代社会妇女史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学界妇女史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另外,中西对比研究也逐渐脱离那种简单的、泛泛类比的研究模式,在比较中注重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特征,探索中西比较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论问题。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年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比如本年度发表了多篇有关宗教仪式的研究成果。学者们研究了古代埃及的塞德节、奥西里斯崇拜、亡灵崇拜、高丽圜丘祀、朝鲜祀孔制度、欧洲中世纪愚人节仪式等,并对宗教仪式中体现的王权统治、民族和族群认同、文化交流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古代社会教育问题也是本年度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依据文献,从教育观念、大学、儿童教育等多个角度研究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艺术史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视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舞蹈音乐等主题丰富了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内容。在东南亚古代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研究者们不仅关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关系,也重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史料,分析其历史发展特征;除传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的研究,还涉及了宗教、文化、艺术等研究领域。 (徐建新担任本文总校稿人) 注 释: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2012年出版。 [2]王光胜、吴宇虹:《乌尔第三王朝贡牲中心档案中的“酒宴用牲”研究》,载《古代文明》2013年第1期。 [3]蒋家瑜、吴宇虹:《乌尔帝国阿玛尔辛前期的饲养场第二系牛羊吏舒勒吉阿亚牟研究》,载《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 [4]吴宇虹、王俊娜“THE IDENTIFICATIONS OF ?ULGI-SIMTI, WIFE OF ?ULGI, WITH ABI-SIMTI, MOTHER OF AMAR-SIN AND SU-SIN, AND OF UR-SIN, THE CROWN PRINCE, WITH AMAR-SIN”IN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27, 2012, pp 99-130. [5]陈艳丽、吴宇虹:《古代苏美尔奴隶制社会的婚姻制度:以苏美尔吉尔苏城民法判决文书和同时期及稍后的法典为根据》,载《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陈艳丽、吴宇虹:《金瑞林统治时期马瑞宫廷厨房机构及王室饮食供应研究》,《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 [6] 霍文勇、吴宇虹:《古巴比伦时期外国奴隶买卖契约研究》,载《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 [7] 拱玉书:《“努帝穆德咒”刍议》,载《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 [8] 刘健:《苏美尔王权的演进和特征》,载《东方论坛》2013年第5期。 [9] 李政:《年代记与传记——论赫梯国王穆尔什里二世年代记的传记特征》,载《东方文学研究集刊》(7):《东方文学:文化阐释与比较文学》,王邦维、林丰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10] 李政:《何谓“赫梯学”?——论赫梯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载《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 [11] 尹蔚婷:《论赫梯王国附属国的独立性》,《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 [12] 吴宇虹等:《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3] 于殿利:《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14] 马一舟、郭丹彤:《<塔努塔蒙梦碑铭文>译著》,《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 [15] 王欢:《古埃及文献中的赫梯国王形象》,《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 [16] 葛会鹏:《古埃及文献中的努比亚人》,《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 [17] 周启迪:《文物中的古埃及文明》,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版。 [18] 王海利:《本土埃及学发展探析》,《西亚非洲》,2013年第4期。 [19] 李模:《论古埃及的奥西里斯崇拜》,《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0] 赵克仁:《古埃及亡灵崇拜的原因及其文化蕴涵》,《西亚非洲》,2012年第5期。 [21] 张赫名:《古王国时代埃及的神王观念与来世信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22] 郭子林:《古埃及的塞德节与王权》,《世界历史》,2013年第1期。 [23] 靳玲:《古埃及人的“义”与“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4] 徐海晴:《古埃及妇女的婚姻和经济状况:以婚约为考察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2期。 [25] 吴晓群:《论希罗多德的“探究”是何以成为“历史”的》,《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 [26] 阮芬:《神谕与希罗多德式叙事——以吕底亚故事为例》,《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 [27] 阮芬:《试析希罗多德的叙事理念——从“去除神话”说起》,《理论界》2013年第1期。 [28] 褚新国:《波利比乌斯论撰史中的“失真”问题》,《唐都学刊》2013年第1期;《波利比乌斯历史思想初探——兼与早期希腊史家比较》,《史学月刊》2013年第3期。 [29] 卢昕、张强:《<雅典谷物税法>译注》,《古代文明》2013年第1期。 [30] 师学良:《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 [31] 王绍辉:《德尔维尼草纸文献中的厄莉努丝形象》,《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 [32] 蒋保:《试析雅典城邦演说繁荣的原因》,《安徽史学》2012年第6期。 [33] 张春梅:《国外雅典的陪审法庭研究综述》,《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4] 王志超:《试析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同》,《安徽史学》2013年第5期。 [35] 汪兵、汪国风:《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原因》,《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36] 祝宏俊:《军事教育与斯巴达的阿高盖制度》,《世界历史》2013年第4期;《关于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的反思》,《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37] 李渊:《希罗多德与埃斯库罗斯的蛮族观念之比较》,《史学月刊》2013年第6期;《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主义”与民族认同观念》,《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希腊化时代希腊人的“蛮族”观念》,《求是学刊》2013年第1期。 [38] 吴晓群:《论希腊城邦时代与中国先秦时期葬礼比较研究之可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39] 魏孝稷:《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以古典时期中国与希腊为中心的比较》,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0] 李学智:《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境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比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1] 邹艳萍:《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2] 陈佳寒:《古典时期雅典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3] 郭超英:《浅谈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妇女》,《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4] 蒋保:《论<奥德赛>的和平结局》,《古代文明》2013年第1期。 [45] 靳艳:《论希波战争后希腊城邦衰落的地缘政治因素》,《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46] 杨仁忠:《希腊文明的形成机制与公共理性的历史源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47] 厉以宁:《古希腊经济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 [48] 马克垚:《重新认识古希腊——读厉以宁<希腊古代经济史>》,《中华读书报》,2013年10月9日。 [49] 色诺芬:《希腊史》,徐松岩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5月。芬利:《古代世界的政治》,晏绍祥、黄洋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威廉?雷姆塞:《希腊文明中的亚洲因素》,孙晶晶译,大象出版社,2013年5月。路德维希:《爱欲与城邦:希腊政治理论中的欲望和共同体》,陈恒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库经辛:《古希腊史》,甄修钰、张克勤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50] 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51] 徐国栋:《行省制度的确立对罗马法的影响——以西西里行省的设立为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2] 徐国栋:《元首制时代的罗马宪法文本研究——以<韦斯巴芗谕令权法>为依据》,《现代法学》2013年第2期;《<阿提卡之夜>与罗马法》,《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53] 朱少龙:《罗马共和时期非战时复境权适用的形态——以人法的考察为中心》,《东方法学》2013年第3期。 [54] 耿佳宁:《优士丁尼时期罗马刑法的基本特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55] 裔昭印、冯芳:《论古罗马维斯塔贞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6] 宋立宏:《捉贼的众神:英国发现的罗马时期的咒符》,《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57] 宋立宏:《罗马帝国乡间别墅反映的权力结构和城乡关系——从不列颠考古证据的视野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58] 黄美玲:《论古罗马时期的“神誓”(votum)》,《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59] 单珊:《论罗马帝国前期的娱乐消费》,《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5 期。 [60] 施文华:《保罗书信研究的动态与趋势》,《圣经文学研究》第7辑。 [61] 杨砚:《路加对罗马社会朋友关系与管家职分的重新诠释——“不义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16:1-13)与对罗马社会有钱人的劝导》,《圣经文学研究》第7辑。 [62] 刘钊:《君士坦丁与“米兰敕令”的政治动因》,《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3] 杨共乐:《追求真实是罗马史学的根本》,《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1期。 [64] 晏绍祥:《摩西?芬利与古代罗马史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65] 黄洋:《摩西?芬利与古代经济史研究》,《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66] 姚正平:《弗格森与<罗马共和国兴衰史>》,《南方论丛》2013年第3期。 [67] 杨俊明、尹宁:《共和前期古罗马国家的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究》2013年第8期。 [68] 姬庆红:《父亲即教师——古罗马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5期。 [69] 张义茹:《古代犹太家庭教育与古罗马家庭教育的相似性》,《文化教育》2012年第11期。 [70] 杨共乐:《罗马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 [71] 杨共乐:《论罗马崛起的两个关键因素》,《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72] 杨俊明:《论共和国时期古罗马军队的军纪》,《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 [73] 王桂玲:《罗马帝国早期的官制研究》,《历史教学》2013年第16期。 [74] 王桂玲:《罗马帝国早期元老院成员的选任模式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13年第7期。 [75] 徐国栋:《论罗马平民争取权利的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清华法学》2013年第3期。 [76] 汪受宽:《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案的终结》,《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77] 路运洪:《论罗马共和国同盟战略》,《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2期。 [78] 陈晓阳:《古希腊罗马奴隶生存境遇探析》,《阴山学刊》2012年第6期。 [79] 陈晓阳:《试论古罗马被释奴阶层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处境》,《阴山学刊》2013年第1期。 [80] 贾长宝:《文明史视角下的古罗马葡萄和葡萄酒研究》,《农业考古》2013年第3期。 [81] 鲍红信:《论共和至帝国早期罗马城的住房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都市文化研究》2012年期。 [82] 隋竹丽:《古罗马行省矿山开采权的历史考察:400BC-200AD》,《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83] 朱文涛:《古罗马晚期与汉末魏晋造物艺术之比较——3至5世纪造物风格变迁脉络探析》,《装饰》2013年第8期。 [84] 冯天瑜等:《吴于廑先生封建论及其史学贡献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5] 陈志强:《论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 [86] 孟广林:《世界历史研究的“通观”——吴于廑先生的学术境界》,《史学集刊》2013年第4期。 [87] 侯建新:《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抵抗权——欧洲封建主义的历史遗产》,《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 [88] 李新宽:《“新中世纪”观的三重视野》,《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89] 陈文海:《“另类”与“正统”——〈法兰克人史〉的“教会史”写作路径释论》,《史学集刊》2013年第4期。 [90] 李强、徐家玲:《拜占庭<士兵法>译注》,《古代文明》2013年第2期;张书理:《查士丁尼<国事诏书>译注》,《古代文明》2013年第4期。 [91] 马骊:《关于古罗斯编年史中“邀请瓦良格王公传说”的探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2] 赵敦华:《中世纪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93] 李筠:《论西方中世纪王权观:现代国家权力观念的中世纪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94] 尚洁:《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威尼斯贵族政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95] 姚历:《简论中世纪法国的城市权贵》,《法国研究》2012年第4期。 [96] 詹娜:《16-17世纪法国奥弗涅地区乡村贵族命运重探》,《世界历史》2013年第4期。 [97]刘耀春:《意大利城市政治体制与权力空间的演变(1000—1600)》,《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98] 王加丰:《中世纪热那亚的扩张体制》,《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99] 梁远、刘金源:《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政治恩赐制的演化》,《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2期。 [100] 陆连超、侯建新:《议会在英国最高权力的确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 [101]徐浩:《技术、资本与利润——中世纪西欧工业生产新探》,《世界历史》2013年第1期;《成就与局限——中世纪英格兰工业机械化探微》,《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法律身份、人口比例和收入水平——论中世纪西欧工匠的几个问题》,《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中世纪西欧工业生产中的妇女群体——纺纱女、酿酒女及其他》,《史学月刊》2013年第3期。 [102] 郭华、刘伟:《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村经济状况考察》,《历史教学》2013年第2期。 [103] 孙立田:《英国富裕农民兴起的历史轨迹》,《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04] 赵文君、李斌:《英国法律与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兴起》,《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05] 谷延方、侯建新在《17世纪英国城市化与非农化——危机下的转型》,《世界历史》2013年第1期。 [106] 李士珍:《英国近代早期物价与农村生活水平探析》,《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 [107] 石强:《英国人口因素与圈地进程的关系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08] 陈志坚:《中世纪英格兰女嗣财产继承权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09] 沈琦:《中世纪英格兰的“交通革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6日A5版。 [110] 朱孝远:《论盖斯迈尔及其经济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111] 谢丰斋:《农业、人口与市场——再论波士坦的“新人口论”》,《世界历史》2013年第1期;《欧洲城市兴起的双向根源》,《光明日报》2013年1月17日第11版“理论?世界史”。 [112] 彭小瑜:《“你的名如同倒出来的香膏”——圣贝尔纳的爱情观与世界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13] 李化成:《黑死病期间西欧的鞭笞者运动(1348-1349)》,《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 [114] 刘城:《马丁?路德“唯信称义”思想:灵魂救赎的单一路径》,《世界历史》2012年第6期。 [115]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16] 孙义飞:《16世纪英格兰炼狱信条消亡原因刍议》,《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17] 赵立坤:《宗教文化与17世纪科学革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18] 李永毅、 李永刚:《“野蛮人”概念在欧洲的演变——从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19] 沈坚、 唐运冠:《节庆游戏与“共同体”生活——法国中世纪的愚人节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20] 唐运冠:《16世纪中期法国诺曼底一个庄园主的游戏世界——兼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史学月刊》,2013年第9期。 [121] 张弢:《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之关系探微》,《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欧洲中世纪执教资格的产生与演进》,《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 [122] 刘贵华:《从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看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结构变迁》,《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23] 钱露、贺国庆:《中世纪博洛尼亚大学学生自治模式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 第5期。 [124] 高铁军:《近代早期印刷术的出现及西欧印刷文化的兴起》,《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25] 徐家玲、王向鹏:《略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在东方战场的军事调整——以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为中心》,《世界历史》2012年第6期。 [126] 顾方哲:《欧洲中世纪城堡的功能及其转换》,《史学集刊》2013年第1期。 [127] 许二斌:《转型时期欧洲的海外从军现象——以詹姆斯六世和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苏格兰为例》,《世界历史》2013年第3期。 [128] 郭建淮:《再看圣殿骑士团审判》,《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129] 龚缨晏:《欧洲人东亚地理观的演变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世界历史》2012年第6期;《导航技术的发展与欧洲海外扩张》,《光明日报》2月21日第11版“理论?世界史”。 [130] 王加丰:《500年前西欧人的海洋意识和实践》,《光明日报》2月21日第11版“理论?世界史”。 [131] 姬庆红:《中世纪西方对东方认知的历史演变——以基督教长老约翰传说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32] 它们主要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的一批西方中世纪史著作,包括:约瑟夫?P.伯恩著《黑死病》、海伦?尼克尔森著《十字军》、黛博拉?A.弗雷奥利著《圣女贞德与百年战争》、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著《中世纪的城堡》。此外还有欧文?潘诺夫斯基著,吴家琦译:《哥特建筑与经院哲学--关于中世纪艺术哲学宗教之间对应关系的探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33] 王金林著《日本中世史》(上下册)昆仑出版社,2013年3月。 [134] 李卓:《“儒教国家”日木的实像—社会史视野的文化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李卓:《从社会史视野看日本文化的特色》,《东北亚学刊》2013年3月第2期(总第7期)。 [135] 侯巧红:《奈良时代中日两国律令制度比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第5期。 [136] 章林:《古代日本的“东国”》,《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古代日本“家人”的历史考察》,《唐都学刊》2013年第2期;《日本奈良时代东大寺奴婢》,《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 年第2期。 [137] 林娜:《日本律令时期国司职能的演变》,《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7期。 [138] 崔晓:《日本古代律令国家卫府制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全文登载。 [139] 倪佑密:《略论古代日本货币的历史意义一一以皇朝十二钱为中心》,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全文登载。 [140] 王坤:《大宰府的成立与古代日本对外意识之嬗变》《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141] 刘琳琳:《日本古代到中世的天皇世系话语》《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142] 王凯:《日本古代大陆移民的“文学性”政治斗争——基于《万叶集》的考察》,《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2期。 [143] 王慧荣《中国女训在日本古代的传播与影响——以《唐物语》中的女训故事为中心》,《东北亚学刊》2013年第3期。 [144] 胡镇、洪晨晖:《“倭”字音、义再考》,《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207期。 [145] 王海燕《日本平安时代检非违使与律令制国家》,《历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46] 韩钊《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墓志述考》,《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 [147] 张晓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日本的五山禅僧》,《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1期。 [148] 朱莉丽:《日本室町时代禅僧日记中的中国情报——僧侣、商人与东亚的信息传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49] 范金民《明代嘉靖年间日本贡使的经营活动—以策彦周良<初渡集>、<再渡集>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2012第4期。 [150] 王来特:《朝贡贸易体系的脱出与日本型区域秩序的构建——江户前期日本的对外交涉政策与贸易调控》,《日本学刊》2012年第6期;《日本信牌事件与康熙的对日交涉策略》,《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5期。 [151] 荆晓燕《清康熙开海后中国对日贸易重心北移原因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2期。 [152] 刘芳亮:《江户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搜集活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53] 陈秀武:《日本幕末期的“万国公法”受容》,《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54] 唐利国:《日本近世汉学与幕末变革思想——以吉田松阴的<东坡策批评>为中心》,《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 [155] 王玉强、陈景彦:《日本朱子学的官学化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156] 王明兵:《日本江户初期的“异端”论说与“道统”诉求》,《史学集刊》2012年11月第6期。 [157] 瞿亮:《日本传统史学中的兴亡盛衰论》,《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158] 杨柳:《日本传统礼仪的中国渊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159] 张谷:《道家哲学对口木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一一以贺茂真渊、本居宣长为中心》,《日本问题研究》2013第2期。 [160] 赵建民:《一幅近世近代中日交流的文化地图——从<日本外史>、<日本教育>中窥探跨文化传释》,《东北亚学刊》2013年第1期。 [161] 李亚:《论大盐平八郎的举兵动机——以大盐的谏净观与武士身份为视角》,《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 4期。 [162] 杨军:《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编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163] 苗威:《关于金富轼历史观德尔探讨》,《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164] 王存刚、刘涵:《朝贡体系下古代东亚秩序形成与维系的内在逻辑——批判地借鉴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国际安全研究》2013 年第 4 期。 [165] 曹中屏:《驾洛国史研究与其意义》,《韩国研究论丛》第二十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 [166] 苗威:《百济前期疆域述考》,《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167] 张士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语言异同的判定》,《湖南农机》2013 年1 期。 [168] 金禹彤:《高丽朝圜丘祭天礼考述》,《东岳论丛》 2013 年6期;《“成宗制礼”与高丽儒礼祀典建设—— 兼论高丽初期治国观念的变迁》,《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金禹彤:《<高丽史?礼记?凶礼>内容分析》,《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169] 韩贤杰:《论朝鲜民族舞蹈艺术形态的祭仪精神》,《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 年第4 期。 [170] 拜根兴:《入唐高丽移民墓志及其史料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2 期。 [171] 孙泓:《慕容鲜卑迁入朝鲜半岛及其影响》,《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172] 刘后滨:《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入唐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1 期。 [173] 董健:《崔致远对三韩、新罗及渤海的历史认识》,《东北史地》2013年2期。 [174] 敖英:《新罗高僧元晓生平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75] 姜清波:《百济国末代王室及后裔在唐朝的汉化过程考述》,《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11 期。 [176] 刘海霞:《七世纪中期唐与新罗关系的转向:新罗王金春秋庙号考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177] 范明三、金成熺:《从“癸酉铭全氏阿弥陀佛三尊石像”谈及中韩文化交流》,《音乐艺术》2012 年第4 期。 [178] 栾国琴:《试析百济金铜大香炉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年第3 期。 [179] 王永生:《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外影响系列研究之一》,《中国钱币》2013年4期。 [180] 芦敏:《宋人移民高丽述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 年4 期;《高丽社会中的华人移民(公元10 至13 世纪)》,《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4 期。 [181] 白承镐:《高丽海商与宋丽民间贸易》,《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三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182] 花兴、魏崇武:《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考论》,《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年2期。 [183] 李海涛:《高丽谛观与吴越佛教天台宗》,《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 [184] 金哲洙:《高丽中期儒学的心性论倾向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期。 [185] 李甦平:《朱子学在高丽时代的传播与发展》,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年1 期。 [186] 陈伟庆、包国滔:《试析宋与高丽的音乐交流》,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1 期;陈伟庆:《宋代音乐传入高丽的途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年1 期。 [187] 朴延华、张雪芳:《析高丽王朝时期女子服饰的演变》,《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188] 叶少飞、田志勇:《越南古史起源略》,《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2期。 [189] 李育民:《中越制度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晋阳学刊》2013年02期。 [190] 石少颖:《论南朝时期东南亚国家对“华夷秩序”的认同问题——以中国正史资料为视角》,《东南亚研究》 2013年第1期 [191] 孙亦平:《从跨文化视域看道教在越南传播的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期。 [192] 黄丽英:《越南青铜文化研究初探》,《黑龙江史志》2013年11期。 [193] 周琳:《汉文化圈内的越南古代园林艺术初探——公元1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越南园林》,《广东园林》2013年1期。 [194] 何新华:《唐代缅甸献乐研究》,《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克服过去”:联邦德国如何重塑历史政治意识
- 下一篇:巴西后威权时期的文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