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从政治观念史到政治语言史(9)


    ●表述5政治语言史的前提是,必须辨识出决定政治语言内在历史性的临界点:即为语言提供内在不可逆时性(temporal irreversibility)原则的例证,从而杜绝预见和回溯式的主观解读。
    (6)为了保证政治语言的历史性,避免强加之以决定论式的必然性,以便将其进一步区分于形式各异的“观念系统”,我们有必要遵循所谓现代政治语言的缺构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stitutive incompleteness)。与韦伯式的理想类型不同,政治语言从不是前后一致、逻辑自洽的整体:其意义内核上仍横亘着实已破产的古代宇宙论所留下的空隙。这就是现代政治范畴总难达成公认定义的原因(参见Blumenberg 1999)。实际上,语义变化(即对既有概念的重新定义)自身并不足以动摇既有的政治话语,除非其能够揭示此类话语的固有盲点:其空虚的意义内核。这就彻底改变了思想史学家的工作目标,将其转为对政治语言的重建,以便在追查概念内涵的变化系谱的同时,调查其语义完成的障碍所在。藉此,我们得到了区分政治语言史和政治观念史的第六个表述:
    ●表述6编纂政治语言史对史学家提出了如下要求:需要在观察政治思考过程所体现的时间性变化的同时,找寻能阐明特定言说的固有矛盾的特定历史情境,以便对其进行解构。
    将上述六条表述予以综合,就得到了政治观念史与政治语言史的简要分野:为了书写政治语言史,必须超越言说的文本表层,切入各类政治语言背后的生成机制,通过考察保留在言说之内的语境痕迹,重构争议发生的语境。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争议主体的思想观念,还可以重构特定政治实践所赖以发生的潜在前提。藉此,我们可以辨明佐证语言之时间不可逆原则的实例,从而明定其内在历史性的疆界所在。然而,要将政治语言理解为完全的历史实体,就必须辨识出其潜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预设,描摹其演变过程,厘清其固有盲点,指出将特定言说所包含的概念政治化的逻辑僵局(aporias),以便说明它们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现并动摇话语的。
    这种界定,意在捕捉这场深刻但少有人瞩目的理论变革的目标。正如波考克所论,尽管它并不起眼,但在过去数十年间,这场理论变革已然深刻影响了历史学,并将促成我们研究目标及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变化。
    *本文原稿基于作者在《历史与理论》2014年十月号所发文章,有一定程度的修改。原文为"The 'Theoretical Revolution' in Intellectual History:From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to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Lamguages," History and Theory,vol.53,October 2014,pp.387-405。文中特别区分了"history of ideas"和"intellectual history",故将前者译为“观念史”,后者译为“思想史”。而"idea"本身则根据上下文译为“思想”或“观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