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李纲与蔡京父子关系考辨(3)


    三、靖康中阴庇蔡氏的举动
    由于李纲与蔡氏的这种特殊关系,时人诟病李纲在靖康间对蔡氏出于私心,加以庇护。靖康元年(1126)正月,蔡攸随同徽宗避难逃至丹阳(今属江苏),李纲在围城中,与之通信往来,“其遣攸书,则有密语不敢忘之说”,“至为廋词云,不敢渝信,又有太师钧候甚安,此中不辍通问之语。时京在占云馆也,其披写腹心,亲密无间,一至于此”(31)。
    当时流言称徽宗将复辟于镇江,钦宗甚为担忧。会徽宗批令吴敏、李纲前来,钦宗乃遣李纲往南都(今河南商丘)奉请徽宗还朝。徽宗特别指定吴敏、李纲,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建请内禅有功,另一方面恐怕出于身边蔡攸的撺掇。时吴敏请钦宗令蔡攸劝徽宗北归以赎罪,李纲受命不久,钦宗就命蔡攸为行宫奉迎副使,则吴敏、李纲乃蔡攸腹心更加明显。李纲在南都期间与蔡攸接触频繁,从当时臣僚的奏章可窥见一二。《会编》卷五五载臣僚上奏说“其(李纲)迎上皇于南都也,与攸耳语移时,踪迹诡秘,不可具言”。两人“耳语移时”,谈论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是李纲回阙不久,钦宗就下诏,以蔡攸力劝徽宗北归,免受重责,降太中大夫,提举宫观,令前去省侍蔡京。所以此后才会有大臣弹劾“纲被诏奉迎上皇,乃请以攸为行宫副使,欲使入朝,都邑震恐。既又以攸有扈从之功,力为营救”,“力欲援攸亦居政府,中外汹汹,莫知所为”(32)。应该说,这些大臣的弹劾并非空穴来风。
    由于李纲的功绩和声望,使得史家对他与蔡氏关系多曲笔,讳而不尽言,我们只能从臣僚对李纲的弹劾中作一些推测。如李纲在靖康围城中,为亲征行营使,主管侍卫步军司,时蔡京“尽室南下,为自全计”(33),臣僚弹劾李纲“遂以守御之卒假京给使。方君父在围城中,正赖兵众以为守备,纲乃以资元恶大憝,不忠甚矣”。金人退师后,李纲又荐蔡京入对,臣僚弹劾的章疏云:“蔡京弃去君父,逃于拱州,遣人以奏牍抵纲,使之请对。纲輙敢为京敷奏,京亦恃纲在朝,遽至国门,以俟召命。”(34)由于这些弹劾出自李纲政敌之口,真假难辨。
    直到高宗南渡后,张浚在论李纲的奏疏中还说:
    (李纲)谓蔡京之罪可略,蔡攸之才可用,交通私书,深计密约,凡蔡氏之门人,虽败事误政,力加荐引。(35)张浚出于倾轧李纲的目的,旧事重提,但是李纲“阴与吴敏党庇蔡氏”(36)确有嫌疑。
    当时“吴敏、李纲指燕山之役为黼罪,请诛之,事下开封尹聂山。山遣武吏寻蹑,戕之民家,取其首以献”(37)。钦宗在东宫时,就对为郓王赵楷出谋画策、阴谋篡夺太子之位的王黼十分厌恶。如果说是王黼曾经动摇东宫,现在又不在徽宗身边,不致惊动道君”(38),所以钦宗可以无所顾忌。那么“吴敏、李纲指燕山之役为黼罪,请诛之”,但却请命蔡攸为行宫奉迎副使,则明显有包庇回护之嫌。宣和中,王黼首赞燕山之役,以童贯为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蔡攸为副,出兵与金人夹攻辽国。若要追究燕山失利之罪,蔡攸显然是难逃其咎的,为何吴敏、李纲单单请诛王黼?曾经动摇东宫,不致“惊动道君”,仅仅靠这些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张邦炜认为出于稳定徽宗情绪与分化徽宗阵营的需要,所以当时出现了“罪同罚异”的混乱现象(39):“故宰相王黼诛死,而蔡京方自拱州请觐,大臣游说,还之赐第”,“谋主宣抚使童贯、王安中、谭稹皆散官安置,而蔡攸乃以大中大夫提举宫观任使居住”(40),“其他元恶巨奸,悉已窜逐,独京父子,尚迟回近甸,未正典刑”(41)。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罪同罚异”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政治策略这么简单,一方面牵涉到之前皇位继承权之争,另一方面朝臣有意回护也是重要因素。
    在有意回护的朝臣中,也包括出于报恩私心的李纲。上文提到,李纲对由蔡氏荐引一事没有辩解,同样,对于臣僚“阴庇蔡氏”的弹劾,李纲在《传信录》、《时政记》以及绍兴年间为了“披露肝胆,控告君父,力赐辩明”(42)而特地撰写的《辩谤奏状》中,都没有加以说明。可见,李纲已经默认自己庇护蔡氏的行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