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孙凯:中国近现代的“创造哲学”思想研究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创造概念在中国近现代开始升华为一个哲学概念。梁启超、梁漱溟、张岱年等诸多哲学家提出了创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创造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创造的文化观和社会观等“创造哲学”思想,对创造哲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反思其得失,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创造的时代必然需要并孕育创造哲学,创造实践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要认清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创造哲学”;梁启超;梁漱溟;张岱年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4)05-0032-03
    作者简介:孙凯(1969—),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创造哲学”思想,是指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思想家们从哲学角度对创造问题进行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过程,也是创造哲学体系的逐步建构过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在对中国的出路、人生的意义的苦苦追寻之中,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共同的概念:创造。创造概念及其蕴含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显然继承并超越了从古代到近代的生生、日新、变易、变革、维新等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起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创造哲学由此开始孕育。本文仅以梁启超、梁漱溟、张岱年为例,回顾中国近现代思想家对创造哲学的探索。
    1.创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在中国近代的主观唯心论的大潮声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心力造世界论者们,离明确的创造世界观只有一步之遥。这最后一步是近代一大批思想家共同迈出的,梁漱溟、张岱年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梁启超深受心学和佛学影响,在心物问题上他一直主张心创造物。早年在《唯心》一文中就主张“境由心造” ,认为世间只有心境而无物境,外界事物并没有自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这一切都以人心的感受为转移,所以事物的属性只不过是心的主观创造的结果。晚年虽又发表《非“唯”》号称“非唯物”“非唯心”且“唯什么”的他都反对,但本质上仍是认为历史是人类心力的创造,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他解释说,人类和其他动物之所以不同,在于其他动物至多能顺应环境,人类则能改良或创造环境,这种改良或创造就靠人类的心力。若不承认这一点心力的神秘,全部人类进化史就都说不通了。他认为创造永不会圆满,所以在永无休止的渐进的创造过程之中,创造者也只能以不圆满自甘。
    梁漱溟提出了生命创造主义的宇宙观。他尝试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印证传统儒学和佛学,从而形成其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宇宙这个大生命,从古到今不断创造,才创造出这个五光十色的大世界。生命、意欲才是创造整个宇宙的本体,宇宙大生命中,每个不同的生命以其意欲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小宇宙。宇宙之中,自然界、社会和精神自身都是创造的、向上的、奋斗的;人类的创造则是在物质生活上、社会关系上、精神生活上都不断的创造、全面的创造。每个创造都可分为内里的和外面的,内里的创造(道德的、思想的、精神的、观念的创造)是外面的创造(物质的和社会的创造)的根本。
    张岱年创造哲学思想深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综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逻辑解析法。一方面按照唯物论,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创造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物质演化的过程;这个创造过程持续进行,所以世界并非已完成的,世界在创造之中。他认为,宇宙是物质之生生不已的创造历程,生命与意识是宇宙的物质创造的产物,都是物质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起源。另一方面按照辩证法,他强调创造是质变与飞跃,突变就是创造,是新性质的创成。创造是否定之否定,是否定之中有肯定的扬弃,在创造过程中,世界以往的成就并非毁灭,而是容纳于新的成就之中。每一次新的否定之否定,都增加了世界丰满的程度。
    可见,在创造的本原问题上,梁启超、梁漱溟代表的是近现代的主观唯心论的创造观;张岱年代表了唯物论的创造观,各自强调了创造的一个侧面。在创造的性质上,梁启超、梁漱溟等偏重创造的量变一面,凸显的侧面是:任何创造、尤其是人类的创造,只不过是整个宇宙和全部历史中的渐进的微小变化;张岱年指出创造恰恰是飞跃,凸显的侧面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创造意味着量变达到质变,意味着新性质、新成就、新阶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