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略论宋代世家大族的家学(4)


    四、宋代家学的时代特色
    宋代社会环境为家学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同时也造就了世家大族家学的时代特色。择其要者,至少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一)宋代世家大族在家学传承的过程中,往往具有阶段性的变化。陈傅良曾说:“盖宋兴,士大夫之学亡虑三变。起建隆至天圣、明道间,一洗五代之陋,知乡方矣。而守故蹈常之习未化。范子(范仲淹)始与其徒抗之以名节,天下靡然从之,人人耻无以自见也。欧阳子(欧阳修)出,而议论文章,粹然尔雅,轶乎魏晋之上。久而,周子(周惇颐)出,又落其华,一本于六艺,学者经术,遂庶几于三代,何其盛哉!”(73)这是说的宋学发展的一般特点,与此类似,许多世家大族的家学发展也表现出所谓“变”的情况。四川地区的许多世家大族都曾表现出家学由经术、文史向理学的转变,如成都范氏、绵竹张氏、丹棱李氏等(74)。某些大儒的家学如有大的转变,会被人认为家学失传。朱熹曾评论周惇颐的后人说:“环溪者,即濂溪之子元翁兄弟也欤?元翁与苏黄游,学佛谈禅,盖失其家学之传已久。”(75)
    (二)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宋代世家大族的家学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不同地域间则显现出较大的差异。北宋时期,京师开封聚集了大量的世家大族,它们的权势和家学逐渐得到结合,家学特长成为科考的重点。职是之故,四方游学之士皆愿向京师靠拢。“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为赋诗论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学京师者不善为赋诗论策。以此之故,使四方学者皆弃背乡里,违去二亲,老于京师,不复更归。”(76)由此可见,北宋京师地区世家大族家学的特色主要是“善为赋诗论策”。苏轼曾论其家乡眉州的世家大族和学术情况说:“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77) “通经学古”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眉州世家大族家学的地域特色。元人虞集认为“盖犹有九品中正遗风、谱牒之旧法”(78)。另一元人苏天爵则对钱塘地区世家大族的家学总结说:“昔宋南渡,树都钱唐,浙东为股肱郡,衣冠大家接武于廷,名公硕士相继而起,汪洋博洽之学,辩论宏伟之文,人自为书,家有其说。呜呼,盛矣哉!至元中,海内为一。故国遗老,尚有存者。师友讲授,渊源不绝,大抵皆以殚见洽闻为主。”(79)“汪洋博洽之学,辩论宏伟之文”是南宋京师地区世家大族家学的地域特色,而鼎革易代之后,“殚见洽闻”又成为“故国遗老”家学的地域特色。
    (三)宋代世家大族家学往往对姻亲产生一定影响,有些在姻亲家族中得以传承甚至发扬光大。理学开山人物周惇颐,自15岁跟随母亲投奔舅父郑向。郑向以其“有远器,爱之如子”(80),甚至还使其与诸子联名“惇”字。郑向曾中进士甲科,著有《开皇纪》等著作,在学问上对周惇颐当具有重要影响。成都华阳人王仲符,“从学于舅氏端明殿学士蜀郡范公”(81),可见其学问主要来自于著名的华阳范氏家族。其子王任,“克承厥家,博学多闻”(82);另一子王价也同样“克勉家学”(83)。河南府河南县人曾几,“孔毅父(平仲)之甥也,早从学于毅父”,可谓“传经外氏”。他与王明清诗云:“吾宗择婿得羲之,令子传家又绝奇。甥舅从来多酷似,弟兄如此信难为。”(84)该诗形象地透露出家学在姻亲中传承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宋代家学在姻亲间得以传承的社会状况,当与姻亲间交往的频繁特别是孤幼抚育具有密切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