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略论宋代世家大族的家学(5)


    结 语
    在世家大族尤其是诗书类世家大族内部,“家有师儒是学林”(85),学术事业薪火相传,累世不绝。有不少家族,甚至可以“家学相传几百年”(86)。可以说,世家大族的家学,成为宋代学术文化纵向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宋代世家大族的治学内容,已完全突破自汉代以来以解释经义为主的世传一经的限制,而呈现出包涵各类知识和伦理教化的相当宽泛的气象。这为家学适应社会、获得新的生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宋代专制主义制度加强,科举选官制度发达以及巩固自身社会地位的作用下,世家大族通过家教、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成员自我注重学习内容以及家族学校教育等方式,推动了家学的传承和发展。世家大族家学的发展,不但使其成员取得引人注目的文化成就,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声望,而且家学与仕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宦学相长的互动机制,从而达到其维护政治地位的目的。时人吟出的“乔木端由有世臣,传家事业饱经纶”(87)的诗句,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可见,世家大族家学的传承和发展,对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家学”一词,尚有家族学校之义。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二章清贫》记某乡校与“沈丞相该之家学相连”;《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记“访闻虔、吉等州专有家学,教习词诉”,均应指家族学校。关于宋代家族学校问题,可参阅王善军《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及其社会作用》(《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一文。本文所论家学,不包括此种涵义。在现有关于宋代家学的学术成果中,李希运与马斗成《略论宋代眉山苏氏家学》(《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马纳与马斗成《宋代澶州晁氏家学试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王德毅《宋代的新喻刘氏家族世系和家学》(《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等文,均将家族成员的主要治学内容视为家学。邹重华《家学传承与学术发展——以宋代四川士人家族为例》(《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线装书局2005年版)一文则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考察。不过,作者认为“宋人所谓家学,固然是指一家(或家族)之教育学术传统”。可以说,该文是迄今考察宋代家学最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局限于家庭教育。董建和与卢香霄《南宋浙东学派的“家学”源与流》(《浙江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视家学为不同辈分成员间相互继承的教育现象,邢铁《唐宋科举制度下的家学传承——以史学和技艺为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谓“家学即家传的学问”,《家学传承与唐宋时期士族的更新》(《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2期)又在家传经学基础上“适当放宽一些,把家传的文学、史学和技艺也归入家学的范畴”。这些成果,多为就家学中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进行的探讨,虽然在使用家学范畴时,其外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仍嫌未足。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19页。
    ③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二《朝散大夫给事中知同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柱国陇西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公行状》,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册,第7页。
    ④吴泳:《鹤林集》卷三四《王立言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6册,第338页。
    ⑤米芾:《画史》,《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2编,第4册,第278页。
    ⑥王毓贤:《绘事备考》卷五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6册,第242页。
    ⑦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4册,第742页。
    ⑧奚■:《秋崖津言》,转引自丁丙《山中白云词跋》,载张炎《山中白云词》,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176页。
    ⑨邓牧:《伯牙琴·张叔夏词集序》,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31页。
    ⑩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三一一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册,第37210页。
    (11)《朱子语类》卷一○一《程子门人·胡康侯》,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第2585—2586页。
    (12)《宋史》卷三一九《刘敞传附子奉世传》,第10390页。
    (13)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卷二二《答会稽钱知县》,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1册,第11页。
    (14)汪藻:《浮溪集》卷七《李纲封赠制·祖赓赠少傅》,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0—81页。
    (15)方大琮:《铁庵集》卷三二《方氏仕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8册,第307页。
    (16)《宋史》卷四三九《文苑传》,第12997页。
    (17)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9页。
    (18)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一九《范吕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第789页。
    (19)《朱熹集》卷七二《吕氏大学解》,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3790页。
    (20)《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第10776页。
    (21)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第902页。
    (22)《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吕祖谦传》,第12872、12874页。
    (23)《陆九渊集》卷三六附录《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第524页。
    (24)(26)(28)《宋史》卷三一九“论曰”,第10396页。
    (25)刘攽:《彭城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6册,第339、352页。
    (27)《宋史》卷三一九《曾巩传附肇传》,第10395页。
    (29)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卷三《家学、家训、行己》,《苏魏公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第1135页。
    (30)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代家训》,第51页。
    (31)苏辙:《栾城集》卷四七《辞尚书右丞劄子四首》,载《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校点本,第831页。
    (32)李石:《方舟集》卷一五《范叔源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9册,第700页。
    (33)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四《赵华文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1册,第12页。
    (34)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八之一《崇政殿说书荥阳吕公》,四部丛刊初编本,第5册,第49页。
    (35)张镃:《南湖集》卷五《次韵叔祖阁学秋兴》,中华书局影印知不足斋丛书本,1999年,第3册,第430页。
    (36)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六《故两浙转运使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护军赐紫金鱼袋韩公墓志铭并序》,第3册,第10页。
    (37)《宋史》卷三九五《李大性传》,第12050页。
    (38)周煇:《清波杂志》张贵谟序,中华书局1994年校点本,第1页。
    (39)《陆九渊集》卷三六附录《年谱》,第524页。
    (40)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六《隆山牟先生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本,第5册,第6页。
    (41)《宋史》卷四三八《儒林·王柏传》,第12980页。
    (42)舒岳样:《阆风集》卷一○《王任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7册,第426页。
    (43)芮煇:《归愚集序》,载《全宋文》卷四八七六,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册,第84页。
    (44)陆游:《剑南诗稿》卷五七《小雨》诗之二,载《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标点本,第1384页。
    (45)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姜尧章自叙》,第211页。
    (46)宋代世家大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诗书类、军伍类、特权类。参见王善军《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年5月,第117—122页。
    (47)叶梦得:《石林家训》,丛书集成续编本,第78册,第439页。
    (48)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八《颍州万寿县张君墓志铭》,第887页。
    (49)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附录《南北宋时期的晁氏家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第359—370页。
    (50)慕容彦逢:《摘文堂集》卷一五《朝奉大夫致仕骁骑尉赐绯鱼袋石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3册,第473页。
    (51)胡昭曦:《宋代“世显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载《胡昭曦宋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52)《巴蜀丛书》第一辑,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47页。
    (53)王曾瑜:《河南程氏家族研究》,《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1998年版。
    (54)蔡东洲:《宋代阆州陈氏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7—2257页。
    (55)楼钥:《攻媿集》卷六八《上蒋参政书》,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10页。
    (56)楼钥:《攻媿集》卷三五《吕大麟知常德府》,第477页。
    (57)楼钥:《攻媿集》卷一四《陆宣城挽词》,第232页。
    (58)楼钥:《攻媿集》卷三一《除给事中举高似孙自代状》,第416页。
    (59)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三《启·抚州陈知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点校本,第233页。
    (60)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卷三《送朱丞》,四部丛刊初编本,第7册,第7页。
    (61)《宋史》卷三三○《孙瑜传》,第10626页。
    (62)《朱子语类》卷一○一《程子门人·胡康侯》,第2587页。
    (63)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载《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第206页。
    (64)张栻:《南轩集》卷四○《教授刘君墓志铭》,载《张栻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第1093页。
    (65)《朱熹集》卷九八《刘子和传》,第5049页。
    (65)胡寅:《斐然集》卷二五《先公行状》,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第556页。
    (67)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一六《同谷三先生书院记》,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0册,第10页。
    (68)《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69)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一四《钱起居二首》,第183页。
    (70)《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卷一五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653册,第595页下。
    (71)楼钥:《攻媿集》卷七九《咏归会讲说》,第1069页。
    (72)赵长卿:《好事近·贺德远》,载《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册,第2352页。
    (73)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九《温州淹补学田记》,四部丛刊初编本,第6册,第9页。
    (74)邹重华:《土族与学术——宋代四川学术文化发达原因探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博士论文,1997年11月,第93~108页。
    (75)《朱熹集》卷四○《答何叔京》,第1883页。
    (76)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贡院乞逐路取人状》,四部丛刊初编本,第8册,第4页。
    (77)《苏轼文集》卷一一《眉州远景楼记》,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第352页。
    (78)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题晋阳罗氏族谱图》,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207册,第162页。
    (79)柳贯:《柳待制文集》,苏天爵叙,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册,第1页。
    (80)周惇颐:《周元公集》卷四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1册,第457页。
    (81)吕陶:《净德集》卷二三《承事王府君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58页。
    (82)吕陶:《净德集》卷二三《知渝州王叔重墓志铭》,第258页。
    (83)吕陶:《净德集》卷二三《承事王府君墓志铭》,第258页。
    (84)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一一《曾吉父答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点校本,第173页。
    (85)张镃:《南湖集》卷六《叔祖国(应为“阁”)学座间请观诗篇因赋》,第3册,第441页。
    (86)徐鹿卿:《清正存稿》卷六《酬曾教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8册,第935页。
    (87)刘子寰:《寿张仓》,载《诗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6册,第4581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