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左鹏军: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3)


    (三)台湾诗歌崛起,民族意识强化。
    甲午战争爆发和《马关条约》签订,使台湾第一次承受着如此巨大的政治军事压力,经受着如此严峻的命运考验。因此,描绘台湾局势和变化,歌颂在台湾坚持抗日、反抗侵略的仁人志士,将台湾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地融为一体,就成为甲午战争诗歌的重要内容。张景祁《台疆杂感十首》(39),描绘台湾局势的变化及各战备要地的失守情况。他又在《后感事》中写道:“全局难争一着棋,竟将险塞弃华离。田横誓众存孤岛,仓葛呼天树义旗。久隶皇图思禹奠,复沦戎索泣周遗。空拼万井涂膏血,卉服终看变岛夷。”(40)毛乃庸《赤嵌城》题下注明“哀台民也”,情感寄托已清晰可见,末数句云:“横行淫掠复何堪!轻乃拘囚重诛戮。城中碧血化青磷,城外狐狸饱残肉。天寒日暮哀遗民,北望神州泪盈掬。泪盈掬,鬼夜哭。不恨虾夷不诉苦,但恨生不得为中国民,死不得葬中国土。”(41)长歌当哭,凄楚动人。杜德舆《沪上感咏十首》云:“竟割商於地,遗黎尚爱君。……中流谁砥柱?独立看孤云!”(42)陈季同《吊台湾四律》云:“金钱卅兆买辽回,一岛如何付劫灰?……聚铁可怜真铸错,天时人事两难猜。”又云:“河山触目囚同泣,桑梓伤心鬼与邻。寄语赤嵌诸故老,桑田沧海亦前因。”(43)这些长歌当哭之作,均具有台湾诗史与诗人心史的双重价值。
    对于在日本野蛮侵略、军事占领面前不甘屈服、奋起抗战的清朝官员与台湾民众,诗人们则予以热情歌颂。陈寅《感刘渊亭军门(永福)》颂扬奋起抵抗、保卫台湾的刘永福:“十倍才原高将帅,千秋气竟短英雄。茫茫五百田横岛,今古谁同烈士风!”(44)杨毓秀《刘将军(永福)歌》首句即为:“刘将军忠义天下无!”结句又说:“呜呼主和之相古诚有,将军忠义今则无!”(45)其《闻刘渊亭军门台南内渡》也用“誓死睢阳志,将军百战酣”这样的诗句高度赞誉刘永福的英雄气概,又以“难鸣孤掌奋,风雨吊台南”(46)表现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在台湾已被割让给日本、清朝官员纷纷内渡之际仍然奋起抗日的台湾人简大狮,也成为诗人歌咏赞誉的对象。钱振锽《简大狮》云:“痛绝英雄洒血时,海朝山涌泣蛟螭。他年国史传忠义,莫忘台湾简大狮。”(47)将其视为可以进入国史的忠义之士,寄托了强烈的反侵略、反殖民、爱台湾、爱祖国的感情。
    在众多表现甲午战争中台湾局势的诗人中,生长于台湾、日本占领台湾时率军民奋起抗日、失利后内渡回到原籍广东镇平(今蕉岭)的丘逢甲,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位。丘逢甲内渡后,以至死不移的思台念台深情,写下了大量诗歌,奏响了清除日本侵略者、回归祖国的时代强音。台湾情结贯穿于他内渡后的整个生命之中,无论是唱和还是独思,景物还是人物,也无论是读史还是察今,几乎都能勾起丘逢甲思念台湾、志图恢复的强烈愿望,都不能不使他产生强烈的思想动荡和反侵略激情。《海军衙门歌同温慕柳同年作》云:“大东沟中炮声死,旅顺口外逃舟驶。刘公岛上降幡起,中人痛哭东人喜。旁有西人竞嗷訾,中国海军竟如此!……噫吁乎!书生结舌慎勿言,衙门主者方市权。”(48)《答台中友人》云:“月明海上劳相忆,凄绝天涯共此时。……冷守平生心迹在,朝衫零落泣孤臣。”(49)将包括台湾在内的残破中国局势与诗人的深切忧患联系起来倾情而出。其《离台诗》更是这种情感的集中表现:“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50)又其《春愁》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51)《元夕无月》云:“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流鲲洋。”(52)都是在反复吟唱无法割舍的恋故土、思故家之情。《送颂臣之台湾》云:“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53)其志图恢复、卷土重来的信念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情怀益发真挚动人。
    台湾割让之变,使台湾第一次如此深切地受到两岸诗人的共同关注,大量诗歌使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处境与变化、奋斗与抗争如此清晰、全面地呈现在中国人民眼前。这不仅促进了近代诗歌题材的丰富,凸显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宏阔格局,而且使台湾诗歌真正汇入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总体血脉。
    (四)战争与和平观念的调适重建,中国与世界意识的深化拓展。
    中国历来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度,战争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总是带有某些迫不得已、无可奈何的色彩。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而引发的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却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鼓舞斗志,重拾信心,也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主题。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造成了空前严重的主权伤害和政治危机,而且给中国人的情感和心理造成了深重创伤。如此彻底地败给传统视野中的东夷日本,是许多中国人毫无预料也根本不能接受的。因此,讽刺和批判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诗作大量涌现,成为甲午战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陈玉树《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云:“合肥韦虎不须歌,龙节星轺又议和。……高阁格天资敌国,千秋青史竟如何?”(54)又云:“斫石有刀飞羽檄,补天无策拂心旌。宋民耻作金臣仆,寄语王云好缓行。”(55)邹增祜《闻和议定约感赋三首》云:“圣主终神武,其如国贼何?元戎甘割地,上将竟投戈。漏瓮焦难沃,台债愈多。向来无一策,富贵只求和。”(56)一些诗作还发出了鼓舞民气、志图恢复的呐喊,表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的正义果敢。赵濬《边外杂咏》云:“将军若好武,寇盗岂能狂?……中原根本地,谁为扫欃枪?”又云:“倘使张天讨,无难镇海夷。书生空有恨,磊落向何之!”(57)蒋兰畲《感事八首》云:“小朝无地容孤立,中夏何时见大同?”(58)
    日本的野蛮侵略和军事占领,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传统的世界观念和中国观念中走出,重新认识真实的近代国际关系与世界局势。这种思想认识在甲午战争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的崛起,亚洲及世界空间意识的强化,成为近代诗歌具有新思想质素和新文化视野的显著变化。陈玉树《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云:“大圜中裹地如球,海外今知有九州。”(59)已经在广阔的世界格局视野下思考中国的处境。又其《感事悲歌》结句云:“吁嗟乎!世道日降江河东,东夷未靖忧西戎,戎夷将相多勇忠。我祝天生良辅陟台阁,国贼首斩秦长脚,臣心一变白蛮却。人言天醉天实醒,鹑首安能赐秦嬴,会看寰海镜清方隅平!”(60)也是将当时中国面临的多重外患一并考察,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来自日本的威胁。曹允源《书事》云:“东南群盗揃刈尽,互市乃有东西洋。……庚申一误甲申再,战无必胜和非恇。”(61)不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面临世界列强的威胁,而且将庚申(1860)、甲申(1884)和甲午(1894)列强的多次入侵联系起来,揭示战和两难的处境。王树楠《书愤》云:“大言邹衍说神州,万水浮沉绕地球。……造物已开恢恑局,宰臣须用识时流。”(62)在新的世界观念和国际局势下再次提出人才问题,强调当重用识时务、识大局之人。此类作品已经从更加真实的世界局势、国际关系中思考中日关系,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进行深刻反省,做出冷峻清醒的判断,反映了思维广度和认识深度的显著进展,也表明甲午战争诗歌时代性、思想性的加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