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左鹏军: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4)


    三艺术探索与诗风新变
    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在艺术技巧、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自觉求新、着意创变,形成了众体兼备、风格多样的创作格局,成为近代诗歌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叙事性和批判性的自觉增强,诗史意识的强化彰显。
    抒情性是中国诗歌最深厚、最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但清代以降,诗歌出现了叙事性增强的趋势,这也体现在近代诗歌之中。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反侵略爱国诗歌潮流,就涌现出大量的系列诗歌,其在主题设计的自觉性、集中性和叙事周详程度方面均表现出远绍前人、着意创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甲午战争诗歌上也有鲜明反映。
    黄遵宪《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台湾行》等诗作,和丘逢甲《海军衙门歌同温慕柳同年作》、《闻胶州事书感》、《老番行》、《苗粟县》、《述哀答伯瑶》等诗篇,都是在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驱动下创作的甲午战争的形象诗史。而倪在田以十八首“望”字为题的诗作,全景式地描绘了十八个战略要地的危急局势。从诗歌体式上看,这十八首诗运用了七律、七古、五噫歌、汉乐府体、三言、四言、五言、杂言歌行等体式,表现出主题明晰与形式灵活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自由创造、灵活多变的创作观念和诗歌文体的创新变化。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充分发挥叙述与议论结合的特点,一些诗人还比较多地运用歌行体,特别在对甲午战争中逃跑投降、愚昧卑劣的腐败官员进行的辛辣嘲讽中,着意运用滑稽诙谐、夸张讽刺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黄遵宪《度辽将军歌》写吴大澂大言欺世,极尽滑稽讽刺之能,被钱仲联誉为“悲愤之思,出以突梯滑稽之笔,集中七古压卷之作也”(63)。周锡恩《感事》云:“战守不谋谋出狩,徒闻英杰满中朝。”(64)吴重熙《感事》云:“三军奉命唱刀环,一见群酋匹马还。……此辈本宜高阁束,有何才略救时艰?”(65)也都是对清政府和军队中毫无才略、尸位素餐者的奚落。
    毛乃庸《赤嵌城》题下标明“哀台民也”(66),《莲花漏》题下标明“讽枢臣也”,即“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67)的结构方式,显然是继承唐代元稹、白居易“新乐府”的怨刺讽喻传统,着意营造伤时讽世的艺术风格。《莲花漏》云:“天子筹边夜不眠,诸臣赐对容犹倦。但言奏捷在须臾,小丑何容劳圣念。明日金銮再召见。明朝再见将何如?怀中幸有和戎书。”(68)对只懂得谎报胜利的文官武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深刻的思想与讽刺批判手法得到充分展现,丰富了甲午战争诗歌的风格构成。
    (二)悲愤苍凉、沉雄刚健诗风的弘扬。
    甲午战争时期的诗人们将战败后的感慨义愤和仇情怨怒在诗歌中集中迸发,产生了大量悲愤苍凉、沉雄刚健的诗篇,成为甲午战争诗风的代表。
    黄遵宪诗歌雄直率真、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在表现甲午战争的诗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书愤》云:“一自珠崖弃(胶州),纷纷各效尤(旅顺、大连湾、威海卫、广南湾)。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69)将处处遭人侵占、受人控制的国家局势与历史教训结合在一起,以深沉愤激的笔触抒发内心感慨。又云:“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70)将中国与已被占领、遭遇亡国惨祸的波兰和印度相比较,指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后患无穷,格调苍劲凄怆,动人心魄。《上黄鹤楼》云:“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乙未五月客鄂,方与客登楼,忽闻台湾溃弃之报,遂兴尽而返)。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有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概督州。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71)将每况愈下的国家局势与登临感怀结合于一,寄托诗人的无限忧愤,通过国家屡遭不幸、个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传达出壮志难酬的愤怨,这更是时代精神的诗性表达。
    这种感怀国事、不甘屈辱、壮怀激烈的遒劲诗风反映了当时许多诗人的共同情感状态和自觉艺术追求,更是那个非凡时代中国人民自强奋斗心声的诗性表白,最能代表甲午战争时期诗歌风格的变化。张景祁《感事》云:“嫖姚将略今谁继,东望神州涕泪倾。”又云:“无边风鹤警沙场,又见招魂礼国殇。……此日敷天同义愤,会看一鼓扫贪狼。”(72)将亘古的苍凉空旷与浸透心脾的忧伤一并写出,又不失刚健勃发的内在气韵。宋育仁《感事五首》云:“江海隔中原,论都又枉论。艅艎先失水,猿鹤尚乘轩。东海惭高蹈,西邻畏责言。呕余心血在,夜夜似潮翻。”(73)于慷慨愤激中寄寓对战争失败的冷峻分析和深刻思考,豪迈沉雄。张同《感事有作》云:“莽荡乾坤万事非,世情多与愿相违。金瓯已缺谁能补?铁锁都沉不可归。亘古瀛寰成创局,孤臣海峤怅斜晖。狂澜未倒犹堪挽,拔剑高歌赋《采薇》。”又云:“割地输金事等常,其如泄沓势方张。兵曹我自惭无地,武库谁能肃若霜?人世白云幻苍狗,海天紫岛尚红羊。九州聚铁何堪铸?几次挥戈望夕阳。”(74)以慷爽明快之笔,传伤时忧国之情,终不失挽狂澜于既倒、挥鲁阳之戈的英雄气概。
    以慷慨激愤、郁勃悲壮为风格特征的大量诗作,在中国传统阳刚之美、浩然之气理论观念基础上,传达出甲午战争诗歌中蕴蓄的内在风骨和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喷发,是反对侵略、追求正义的坚定信念在民族危难之时的呐喊,不仅是耳闻目睹甲午战争及其后果的众多诗人的心声,而且是近代中国人民的刚健品格与不屈意志的诗性传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