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张莹: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张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开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之路以来,学界对宋元明戏曲的研究一直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代戏曲文献的不断发掘,清代戏曲渐受学者关注,目前有关资料已远远超过前代,对于清代一些曲家,如南洪北孔的研究和价值认可,丝毫不逊色于前代大家,而对清代其他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与民间戏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相比,对清代宫廷戏曲的考察和研究则要落后很多。本文试图对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清宫演剧研究起到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清代宫廷演戏是历代宫廷演戏的高潮,清代历代皇帝,大都嗜好戏曲,尤以乾隆和光绪为最盛。虽然清宫演戏频繁,但是直到清廷覆灭,大批内廷档案文献流出宫外,清代的内廷演戏情况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上半叶以来,对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
    1911年清朝宣统帝被迫退位,封建王朝走向了彻底的结束。随着清廷的覆灭,大量内廷戏曲档案文献流入民间,最先接触到此类文献的是朱希祖,他在叙述此过程时曾说:“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十日,余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汇记书局,购得《昇平署档案》及钞本《戏曲》,共一千数百册。时清废帝初退出宫,一切宫殿即附属衙署,均收归民国政府,委员管理。各宫殿衙署太监,皆纷纷散去,出宫城者,搜检极严,故未有失物;惟昇平署在宫城外,故其太监得私以档案及戏曲稿件,售于小书铺。”①从此开始,清代宫廷戏曲开始进入戏曲史研究的视野,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清宫演剧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清宫戏曲的研究文章主要见诸当时的报纸杂志,涉及清宫演剧的各个方面。大致为:1.介绍清宫演戏情况。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是1923年署名“铁鹮客”的《清宫传戏始末记》②,记述了清逊帝大婚,内廷仍按旧例传内廷供奉入宫承值的情形;还有《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③,根据曾任内廷供奉的曹心泉口述,详细描述了慈禧太后当政时期清宫传戏的规制、开团场戏目、外学承值人员以及为太后表演时的一些具体情形,是难得的由亲历者讲述的第一手资料。傅惜华在《南府轶闻》④中对昇平署内外学演出承应戏时的规制流程介绍颇为详细,如为帝后表演前的“报请”到帝后出观时的“迎请”再到演毕时的“送驾”以及正式演出前舞台上的“跳灵官”,还有帝后对内外学太监和伶人们的奖惩等,为我们揭开了内廷演出的神秘面纱。岫云在《昇平署之闻见》⑤系列文章中,通过自己的收藏以及对已故内廷承值人员、笛手方星樵的访问,介绍了内廷自乾隆至光绪以来的演剧情况。2.介绍清宫戏台。戏台是演戏留下的物质遗产,对于研究演戏意义重大。这一时期对清宫戏台的介绍不少,如齐如山《风雅存小戏台志》⑥、《南府戏台志》⑦,还有傅惜华的《清宫内廷戏台考略》⑧等,分别介绍了内廷的普通戏台,如颐和园里的听鹂馆戏台、南海中央的纯一斋戏台等;规模宏大、体现皇家气派的三层大戏台,如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台等;还有一些可随传随演的小戏台,如重华宫漱芳斋室内小戏台、宁寿宫倦勤斋室内小戏台等。3.介绍清宫演剧的具体戏目。这其中既包括对连台大戏的介绍,如《升平宝筏——清代伟大之神话剧》⑨、《记〈封神天榜〉——清廷承应传奇之一种》⑩、《昭代箫韶之三种脚本》(11)、《〈混元盒〉剧本嬗变考》(12)等,也包括对各种宫廷承应小戏的说明,如《内廷普通之承应开场剧》(13)、《内廷承应传奇之开场》(14)、《内廷除夕之承应戏——如愿迎新》(15)、《〈鱼篮记〉与〈戏鱼篮〉——中元节之应节戏》(16)、《迓福迎祥》(17)、《清宫承应与梨园所演之——〈天香庆节〉》(18)、《清廷之月令承应戏》(19)。4.介绍清宫演剧管理机构。如《南府之沿革》(20),作者清逸居士作为曾任管理内务府大臣的庄恪亲王的后代,认为南府改为昇平署是乾隆年间事,而据周明泰《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21),改称昇平署为道光七年,一般后世沿用了周明泰的说法。5.介绍承值内廷的外班梨园。这其中包括《谈昇平署外学角色》(22)、《清末内廷梨园供奉表》(23)、《清末戏班承值内廷史料之一斑》(24)以及《清末戏班承值内廷之小统计》(25)。这些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清代后期内廷与民间的演剧交流情况,也为我们考察京剧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参考。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介绍清宫演剧的专著,除了上面提到的《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外,还有1931年朱希祖的《整理昇平署档案记》、1934年王芷章的《昇平署志略》(26)和四卷本的《清代伶官传》(27),几部著作将清宫演剧的管理机构——昇平署的沿革、制度、档案、运作机制等详细做了介绍,还记载了当时宫中的各种演剧活动及署中伶人的起居、职责,并收录供演剧目、戏单及剧本等,从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宫廷演剧的情况。
    综上,这一时期因为距离研究对象的时间很近,还有机会访问到当事人,虽然相关资料档案等还在不断挖掘过程中,但是毕竟还是保留在研究者手中,其存在有共享性,因此30年代的清宫戏曲研究呈现出自身的特征,大体如下:
    (一)涉及面广,资料性强,为今后的清宫戏曲研究打下了基础。直到现在,这些文章专著依旧是我们研究清代宫廷戏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在很多资料已经收归博物院、档案馆保存,外界已极为稀见的情况下。
    (二)很多信息的披露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线索,因此愈显珍贵。如在《内廷普通之承应开场剧》中,傅惜华指出,内廷搬演的承应开场剧“其性质类皆为歌功颂德之作。体制则为南北曲,由一折以至四折不等,或搬昆曲,或演弋腔,惟尚未见有皮黄承应开场剧之编制也”。这一论述解决了承应开场剧的声腔问题,也为民间与宫廷的昆弋到皮黄的过渡与发展的比较提供了参考。再如,在《昇平署之闻见》中,通过对老伶人的访问,详细介绍了三层大戏台的机关使用方法,这是后来的研究者在物质遗产不能再现使用的情况下得到的最可靠的资料,该文还指出由底到上三层戏台的名字原本是“福寿禄”,是慈禧太后将其改为寿字当先,这对研究宫廷戏曲的受众心理也是珍贵的材料。
    (三)侧重于清宫演剧情况的介绍,而非学术性的研究。这一时期因为是清廷覆灭不久,对清宫演剧的认识还处在初始阶段,出现的文章也以介绍基本情况、理清基本脉络为主,很多资料和档案还没有被发现,因此研究性、学术性的文章专著还不多见,这也为今后的清宫演剧研究留下了空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