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张莹: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综述(3)


    四21世纪以来
    这一时期虽然距离清宫演剧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但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有充分的时间结集文献资料,深入到曲本和演出的内部,挖掘内廷演剧的意义和价值,也由此形成了继20世纪30年代后的又一个清宫演剧研究的高峰。
    (一)大批清宫演剧文献得以整理、出版。《古本戏曲丛刊九集》(56)收录了《劝善金科》等10部清宫连台大戏,已于1964年出版。而《故宫珍本丛刊》(57)涉及南府、昇平署的档案曲本等共计59册,由故宫博物院编辑,于21世纪之初出版。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58),共108册,这些已经成为文物的资料得以结集出版,的确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出现了系统研究清宫戏曲的专著。清宫演剧专家丁汝芹在1999年出版了《清代内廷演戏史话》(59),作者查阅了很多前辈学者如朱希祖、王芷章等未能看到的史料,首次将清宫戏剧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第一部研究清宫演剧的专著。此后,朱家溍与丁汝芹合著的《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60),正如其《综述》所言:“本书主要汇集了现存有价值的清代内廷关于演剧事宜的档案,以及清人笔记中关于宫中演剧活动的记载。”“我们从各个年代演出的戏单、前后不同的剧目中可以看到清代戏曲发展的轨迹,演出曲种的嬗变以及表演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民间戏曲发展史料的不足。”
    (三)深入到宫廷戏曲演出内部的专题性研究越来越多。范丽敏的《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61)一书从声腔流变的角度考察了内廷戏曲的演出情况,材料丰富、全面。幺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62)在谈到清宫戏曲的价值和意义时称:“宫廷戏曲对整个清代戏曲的兴衰变易,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帝王的意志、喜好与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问题。”另外,丁汝芹《关于道光朝改南府为昇平署》(63)一文对清廷突然改变演剧定制没有遵循普遍看法,而是通过大量史料档案,认为乃道光朝的时局使然。宋俊华《〈穿戴提纲〉与清代宫廷演剧》(64)分析了《穿戴题纲》对我们了解清宫的演剧历史、演剧服饰、演剧习俗以及研究宫廷演剧对民间演剧乃至整个中国戏剧发展史都有着重大影响。曾凡安《礼乐文化与晚晴宫廷演剧的变革》(65)与罗燕《试析清宫承应戏中的仪式性特点》(66)二文则从文化的角度解析了清宫演剧特点。
    (四)对宫廷大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清宫戏曲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管理机构、演出情况、内外人员和舞台设备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对剧本的专门探讨还是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对清宫连台本大戏的研究。胡淳艳《清宫“西游戏”的改编与演出——以〈升平宝筏〉为核心》(67)是对《升平宝筏》的研究,而李小红《〈鼎峙春秋〉研究综述》(68)和《〈鼎峙春秋〉演出研究》(69)两篇则专门探讨三国大戏《鼎峙春秋》,这也是她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王春晓《清宫大戏〈忠义璇图〉创编时间考述》(70)和康小芬《清宫“水浒戏”的传播——以〈忠义璇图〉为核心》(71)都是对《忠义璇图》的考察。戴云的《劝善金科研究》(72)则对《劝善金科》及其改编者张照进行全面研究。其他宫廷大戏的研究则未见有,可见,有关清宫连台本大戏尚待开掘的潜在研究领域还是非常广阔的。
    综上所述,从清王朝覆灭到现在,对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一直在延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研究相比,宫廷戏曲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由于文献的缺失和阅读渠道的困难,再加上长时间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宫廷戏曲一度成为戏曲史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宫廷戏曲自身的学术史建设基本处在停滞阶段,因此,对清宫演剧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以下问题的厘清。
    (一)有助于我们完善清代戏曲史
    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们普遍在描写戏曲史的时候将目光着眼于民间的作家作品,对宫廷戏曲是基本排斥的。但是作为清代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演剧的缺失不能不说是清代戏曲史描述的一大遗憾,正如《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的《综述》所言:“戏曲艺术(包括剧本文学、表演、演唱、音乐乃至舞台美术)在清代得以高速发展,与统治者的倡导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清宫戏曲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积极将其纳入清代戏曲史的范畴,使之成为戏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对清宫承应小戏的研究还很薄弱
    承应戏作为宫廷演剧的特殊形式,在清宫演剧的早期研究中还有所涉及,但是随着文献的增加和研究思路的拓宽,对承应戏的探索反而越来越少。对连台本的承应大戏还在版本、来源、传播、改编等方面给予关注,而对诸如月令承应、九九大庆、法宫雅奏等承应小戏,则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研究方面还很薄弱。实际上,自道光以来的内廷档案中涉及承应小戏的内容相当多,其他如《清代杂剧全目》(73)等也相对完整地罗列了各种承应场合与剧目,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剧本材料,对承应小戏的声腔、文化美学意义、所反映的民俗民情内涵、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宫廷礼乐制度的变化等方面继续深入挖掘。
    (三)对清代宫廷戏曲在戏曲学术史上的作用还没有引起重视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发现对清廷演戏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演戏机构的设置上,对剧本编撰研究,宫廷与民间演出的相互影响,内廷演戏对京剧的产生、繁荣和发展的影响,宫廷演戏的文化、美学意义以及作为受众的帝后们的审美要求对宫廷演剧的影响等都涉及不多或者不够深入;从横向的角度看,历朝历代都有宫廷演出,那么清朝宫廷演出与前代的比较、清代宫廷演出在宫廷演出史上的地位等更是鲜有提及。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更全面地界定清宫演剧的形态和本质,也才能更好地健全戏曲学术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