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唐长安大明宫建筑丛考(5)


    关于待制院的用途,徐松曰:“唐初,仿汉立待诏。后以武后讳,改诏为制。每御正衙日,令诸司长官二人奏本司事,谓之待制。贞元间,又令未为长官而预常参者亦每日引见,谓之巡对,亦谓之次对。”(20)只是徐松说得并不全面,所以有必要略加论述。 
    关于唐朝待制官的制度,据《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载: 
    初,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十三人。崔祐甫为相,建议文官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 
    先天时的所谓“随仗待制”,就是指在宣政殿待制,因为在这时只有宣政殿举行的朝会才有仗。上面引文的最后一句是指德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的一道敕令,即“举先天故事,非供奉侍卫之官,自文武六品己上清望官,每日二人更直待制,以备顾问”。(21)所谓正衙,即指宣政殿。这种在宣政殿朝会后召见待制官的制度后来又有了变化,元和元年(806年)三月,武元衡奏:“‘正衙待制官,本置此官以备问。比来正衙多不奏事。自今后请以尚书省六品以上职事官、东宫师傅宾詹、王傅等,每坐日令两人待,退朝,诏于延英候对。’从之。”(22)即皇帝在宣政殿退朝后,再在延英殿召见待制官员。 
    其实皇帝在延英殿召见待制官并不限于正衙朝会后,其在延英召对日,与宰相议政结束后,亦召见待制官。如唐德宗“贞元七年诏,每御延英,引见常参官二人,访以政道,谓之次对官,所以广视听也。”(23)之所以叫次对官,是因为其在召对宰相之后,故谓之次对官。次对官也叫巡对官。“(贞元)七年十月诏:‘自今已后,每御延英殿,令诸司官长二人,奏本司事。’俄又令常参官每日二人引见,访以政事,谓之巡对”(24)。关于次对官也叫巡对官的史料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唐朝还规定其他官员如有事需要上奏,可于前一日进状请对,然后再在延英殿外等待皇帝召见。当时面奏的必然是大事,非大事则不须面对,之所以规定前一日进状请对,就是要在状上说明请对缘由,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大小事务都一窝蜂地去找皇帝。这一种制度当时叫做延英转对。关于待制官的起源及演变情况,《唐会要》卷二六《待制官》有详细记载,可以参看,就不多说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