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李华瑞:关于西夏儒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儒学四个层面的含义,认为西夏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和西夏儒学教育在中后期达到较高水平,主张今后在讲西夏文化、学术思想时,不宜笼统使用“西夏儒学”这一概念。至于儒家教育在西夏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西夏统治者在建立政权的汉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政治文化而不是其它。
    【关 键 词】西夏;儒学;儒家政治;儒学教育
    笔者在2006年曾发表《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① 对西夏儒学研究中的不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再认识,故撰成此文,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一、概念的定义与讨论问题的范围
    准确地界定概念的定义和讨论问题的范围应当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或起点。讨论西夏儒学问题自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儒学从孔子创立之日起到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已有了四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② 在子学时代,儒学实际上是指称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显学学派。
    二是作为统治思想所倡导儒家学说,如班固赞誉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③“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④
    三是后人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和发展,由此形成的带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学说。譬如清代有所谓“汉学”“宋学”之争。“汉学”和“宋学”即是汉儒和宋儒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宋史》道学传序云:
    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寔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其于世代之污隆,气化之荣悴,有所关系也甚大。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
    这里所言的“儒学”或“道学”,并不是指孔子的思想或学说,而是指对孔子即儒家的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说和研究儒家的思想而产生的学说。换言之,后世的儒学虽然“宗师仲尼”,但已不能将其视同为“儒家的学说”,因为后世的儒者所面对的历史条件不尽相同,时代的认知也总有偏差,他们对儒家的学说的阐释不可能承袭不变,而必然要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出新的解释和发挥。汉学、宋学或者道学即是这种新的解释和发挥的结果。⑤
    四是泛指兴办儒学教育或饱学儒家经典的学人。从《汉书》以降,《二十四史》大都设有“儒林传”和“儒学传”,记述历朝历代兴办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学校教育制度的情况以及博学鸿儒的事迹。譬如《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上》序云:
    高祖始受命,鉏类夷荒,天下略定,即诏有司,立周公、孔子庙于国学,四时祠。求其后,议加爵土。国学始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弟若孙为之。太学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四门学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为差。又诏宗室、功臣子孙就秘书外省,别为小学。
    又如《元史》卷一八九《儒学一》序云:
    前代史传,皆以儒学之士,分而为二,以经艺颛门者为儒林,以文章名家者为文苑。然儒之为学一也,六经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故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也,明矣。元兴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经能文显著当世者,彬彬焉,众矣。今皆不复为之分别而采,取其尤卓然成名,可以辅教传后者,合而录之。为儒学传。
    杜佑《通典》的《选举门》、郑樵《通志》的《选举略》、马端临《文献通考》的《选举考》、《学校考》大致都要叙述选举取士、学校教育与儒学的密切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