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畿辅关钥之所


    明代容城(今属雄安新区)名人杨继盛用生命弹劾权奸,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联,彰显了中华士人的铮铮铁骨。
     
    2017年4月1日,一项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就此展开,从此河北雄县、容城、安新及周边部分区域,有了一张新的名片——雄安新区,并且展开了新的画卷。雄安新区的成立,看似“横空出世”,背后却是一段千百年来畿辅重地的文化变迁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畿辅重地”,保定府的统治与北京紧密相连,是京师的政治辅助区域,也是承接中央与直隶地方的重要纽带
    清军入主中原后,将明朝时的北直隶改为直隶。康熙八年(1669年),又设直隶省会于保定,此后240多年,保定一直是直隶省的军政首府机关。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是代表中央统管直隶全省军政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另设其办事机构“总督衙门”,又称“总督部院”,是直隶全省最高行政机关,驻保定府。《保定府志》开篇就谈道:“畿辅之志,不同于诸行省,以其有京师也;首郡之志,不同于外郡,以其为通省之极辖也。”直隶总督因此名列全国九督之首。“畿辅重地”,保定的军事功能被政治、文化功能取代,保定府的统治与北京紧密相连,是京师的政治辅助区域,也是承接中央与直隶地方的重要纽带,其政治职能涵盖拱卫京师、稳定京畿等内容。而雄安地区,则成为拱卫京畿的最佳腹地。
    今雄安地区在清代有着潴龙河、唐河、府河等9条河流,是历史上著名的九河汇聚之地。在清王朝建立之初,雄安地区连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滥”、“大水决堤”,水涝成灾。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雄安地区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其灾害对皇权统治也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从康熙年间,屡派大员在安州、雄县等地修筑堤防。雍正三年(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滥”,大堤决口,危害地方。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第二年,遂大力进行水利整修。这类史事,在有关地方志中常有记载。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要官吏为正四品的道员,是清代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主管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的河务管理和官员调遣,后经吏部议准,掌管直隶京畿地区的河务管理。
    雄安地区在昔日因为拥有维系着京师水利安危的白洋淀,其作为缓冲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直隶地方制度文化建设中的突出地位。清代,直隶保定集督、省、道、府、州、县于一身,在各地府县中具有特殊性,对其治理和建设,具有国家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而雄安地区位居保定下梢,沟通淀河上下,又处在南北官道必经之地,上赴京师,下达江南,西连省城,东通津港,为畿辅关钥之所,这里的社会安定,民心导向,直接关系京师稳定和全国局势,尤其以淀河治理为核心,白洋淀水域治理牵涉治吏与治民、秩序与规则、信仰与教化、习俗与风尚等众多问题,成为畿辅地方社会秩序调整的关键抓手和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