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畿辅关钥之所(3)


    雄安水域诠释着直隶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清朝吏治建设与地方治理政策的一部分
    作为华北平原地区内最大的淡水湖,雄安地区和白洋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实,白洋淀的地位自古不凡。历代皇帝重视雄安白洋淀,尤以康熙、乾隆为代表。清朝康雍乾时期,对白洋淀进行了大力治理,但效果有得有失。康熙治水似鲧,一次曾筑堤120余里,却导致以后大水没新安(今安新县)城,“跌遭水患”。雍正吸取前车之鉴,效法大禹,“既堵亦疏”,却切断了北水来源,使大殷淀(今大王淀)干涸而变为耕地。
    在关注、治理雄安地区的过程中,康熙、乾隆祖孙相继在白洋淀周边建起端村、郭里口、圈头、赵北口数座水围行宫,“行宫”即是“皇帝出京城的临时住所”,至于水围行宫,“围”即是围猎的意思,“水围”即是水上围猎,俗称打水围。一是为了皇帝阅视白洋淀河工驻跸之用,二是为了皇帝在这里举行水上围猎活动。据清史记载,水围行宫的修建,从康熙十六年至康熙六十一年,四十五年间康熙来白洋淀36次,几乎每年一次,每次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四座行宫散布在不同的淀区,为康熙近距离接触百姓访问民情提供了方便,或许这正是康熙的良苦用心。康熙朝一反过去“跑马圈地”摧残农耕的做法,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因而发展了农业。农业发展影响了其他行业,迎来了康乾盛世,这一切多少与康熙帝通过打水围体察民情有关。
    在清代,省、道、府、州、县水利乃是地方第一要务,对淀区与水相关事务的处置尤其精心。晚清李鸿章担任直督伊始,便遇上了连年水灾,他把辖区境内的河道治理作为中心政务来看待,在保定及其它灾区审察灾情,蠲免赋税,请求赈济,修治河道,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患对百姓的损害。因直督李鸿章治理保定白洋淀河道,造福百姓,高阳、安州、任邱、雄县四县士绅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送给他一块功德碑,此碑至今仍竖立于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院内。
    关于雄安地区及上下淀河的治理规划和措施,正是在皇帝出巡、总督护驾期间加以思考整理,做出决断和推行下去的。雄安水域诠释着直隶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清朝吏治建设与地方治理政策的一部分,传递政治信息,统筹畿辅乃至国家规划的重要路径,成为统治者对地方有效施政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直接来源。雄安地区水文化,第一次将有关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教、文学等诸多方面,与直隶地方事务一起,蜂集于此,使之事实上成为京师之外朝廷决策机务的又一重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