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乐府民歌:“旧瓶”可以酿出“新酒”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儿歌。
    一个人,一个族群,都需要有一个叫作“诗”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抒写情志、传递心声。从《诗经》开始的歌唱,是华夏大地觉醒的摇篮曲,是中华民族的儿歌。
    唐诗专家闻一多指出,世界上有四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印度、以色列和希腊。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差不多同时抬头唱起歌来。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而且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它是比汉民族的“围墙”——长城伟大得多的民族根基和至尊灵魂,不用砖就可以垒得起来。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的“乐府民歌”,主要是指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它们和古老的北方《诗经》、南方楚辞一样,都是中国诗歌的原典,蕴藏着中国最早的诗歌母题、感情模式、诗学意象和音乐性元素。
    一代一代传唱劳动恋爱和生命之歌
    抒写情志、传递心声的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就形成乐府诗的原典。乐府原是一个音乐机构,从秦代开始就有设立。汉继承秦的做法,也设立汉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文字加工、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
    民歌采集以后,乐官把它们分类:第一类叫“鼓吹曲辞”,又名“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补写歌词而成;第二类叫“相和歌辞”,是各地采来的俗乐,配上“街陌谣讴”的创作,是汉乐府五光十色的精华。第三类叫“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已经失传,无可归档,自成杂类。
    响在汉乐府里的背景音乐,一是来自秦国的音乐,二是来自楚国的音乐。汉乐府之所以绕梁三日、感人至深,就是因为这些音乐曾经经过秦娥、楚女纤手的拨弄和樱口微启的歌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制上的乐府机构已然消亡。但当时采集来的田野、巷陌民歌仍然清新纯朴,像原野上的花一样新鲜活泼,具有生命力。它们采来时还说着方言,还带着泥土的新鲜,在中国诗歌史上春意盎然。例如,吟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
    但可惜的是,这些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基本上没有作者——他们都“失名”了。其实,每首诗的作者都是有名字的。也许采集时,个人服从了郡县长官的意志;也许有人不愿署上自己的名字,或是乐府部门有所规定,因此在历史长河中集体消逝了。
    我们只能想象,当年在江南莲塘的合唱里、在冀北秋风的马背上、在落魄失意的下层文人中间、在前往洛阳令人疲惫的黄土路上,这些无名氏一代一代地传唱他们劳动的歌、恋爱的歌、生命的歌。隔着琥珀般透明的语言,纤毫毕现地让我们看见其中蕴含的社会精神和人之情思。
    现代理念说,阅读文学作品有三要素:一是作者,二是文本,三是读者。三者缺一,就会有问题。缺了文本,无诗可读;缺了读者,就像没了观众;缺了作者,“知人论世”就无法进行。但是,历史保留下来的这些乐府民歌是那么美丽、那么有生命力。2000年以来,仍然音韵悠扬,传到我们的心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