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从这样的历史态势中走进历史学(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05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蔡震 参加讨论
入史学之门前传 “历史癖”与“爱科学” 郭沫若没有学院派的教育背景,他走进历史学研究领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让我们从另一角度看到他学术生涯富有特色的一面。 青少年时代,郭沫若从读家塾开始,到就学高等小学堂、中学堂,系统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高等小学堂帅平均先生和嘉定府中学堂黄经华先生所讲授的经学,是郭沫若最有兴趣的课程。郭沫若自谓其文化个性中的“历史癖”,即是从这样的学习阅读中培养而成。 帅、黄两位先生恰好都是清末经学家廖平的弟子,在他们的课堂授业中自然给学生传授廖平的学问之道。廖平尊崇今文经学,贬抑古文经学,讲“信古”同时讲“疑古”,开启学术界厚今疑古之风。他的经学思想凡六变,还力倡“托古改制”,很有些离经叛道的意味。郭沫若在一次听帅平均按廖平观点课堂讲授《礼记》中《王制》一篇后大受启发,曾作诗三首,其中一首写道:“博士非无述,传经夹注疏。先生真有力,大作继程朱。”他称廖平“在新旧过渡的时代,可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一位学者”。郭沫若后来好作翻案文章,不迷信成说,他在五四时期用现代启蒙思想的观点阐释传统文化精神的思路,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时因对文献典籍流传之中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转向地下考古发掘的史料去寻找古代的真实,进而开始对甲骨金文的研究,凡此种种,都与廖平治学理念和学术思想对其影响不无关系。 负笈东瀛,郭沫若开始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留学,并选择了医学专业。这是他在“科学救国”时潮中所做的选择,文史之学那时被看作无用之学。整整十年,郭沫若经历了与在国内求学完全不同的学习过程,概言之:“读的是西洋书”。郭沫若系统学习了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并接触了前沿科学理论。譬如,他听过爱因斯坦讲“相对论”,观摩学习巴甫洛夫的生物学试验。与此同时,他还大量阅读了西方近代以来文学、美学、哲学等人文与社会科学著作,这让他在弃医从文之时能够从容不迫地转身。 郭沫若曾用一个短语,概括其留学十年的收获:“爱科学”。那是他在1955年率领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重返母校作讲演时说到的。他感谢母校的教育给予他两样东西:爱祖国、爱科学。所谓“爱科学”,其实就是赋予他以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医学、自然科学的学习,或许并不能直接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但是科学精神的涵养、科学思维的训练,是任何一种学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 两段不同的学习经历,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使郭沫若的知识系统具有跨越学科和时代的丰富性、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使他具有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融通的能力,将科学思维与形象思维统合在一起的能力。这正是他所推崇的像歌德那样的文化巨人所具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识与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反思两次世界大战:中国新安全观是远见卓识
- 下一篇: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