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中英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5)


    
    1994年9月22日,秋阳和煦,剑桥的上空蓝天白云。父母一行抵达李约瑟研究所时,专程从加拿大赶回来的黄兴宗副所长已在门厅等候。下午3时,年已94岁的李约瑟在几位研究所人员的簇拥下,坐轮椅来到会客厅。只见他身穿中式玄色缎子马褂,佩戴着英国女王两年前亲授的“御前顾问”勋章绶带,神态安详。但与四年前相比,他显得苍老消瘦许多。
    父亲快步迎上前去,握住李约瑟的双手向他问好,说:“您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对您怀有深深的敬意。我是李琦,给您送画来了。”在一旁的《人民日报》驻英首席记者李文政用英语大声翻译了一遍。看到李约瑟点了点头,父亲很高兴,又继续说道:“您不但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倾注了几十年心血,把古代的中国科技展示给全世界的文化伟人,我是满怀激情为您画像的。”在黄先生协助下,父母亲将等人大小的肖像画展现在李约瑟面前。只见画面中的李约瑟博士手拿眼镜坐在沙发上,像是刚工作完在小憩;双眼炯炯有神,目视着前方,仿佛透出他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深邃洞察力,以及对世界光明前景的信心与期望;背景是放满书籍的书架,喻示着他著作等身的业绩。
    望着画像,李约瑟频频点头,苍白清瘦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只见他慢慢地抬起左手,指着画像左下角父亲的签名,大声念道:“李——琦!”在场的人都高兴地鼓起掌来。母亲冯真这时也走到李约瑟身旁说:“您在浩瀚巨著《中国古代科技史》中,阐述了纸的发明,这幅肖像画就是画在中国的宣纸上的。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与传统工具和材料来为您这位热情宣扬中国文明的伟人画像,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望着眼前这动人的一幕,令人不禁想起曾为这幅作品的诞生给予过关怀和帮助的鲁桂珍博士。记得她曾在电话里向我们讲述她对画像的想法,即请父亲画一幅与真人大小的李约瑟半身像。如今,作品完成了,而她却于1991年底离开了人世,令人不胜唏嘘。
    在近一个多小时的赠画仪式中,李约瑟话语不多,但情绪始终高涨。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我们依依不舍目送他回到工作室。随后,我们在黄兴宗副所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李约瑟研究所的图书馆和会议厅。我们有幸欣赏到齐白石、徐悲鸿、吴作人等大师的赠画,以及郭沫若、华罗庚等人赠送的书法。当我们沿着中式环廊漫步时,透过窗户看到年迈的李约瑟正在在助手李蕾馨女士(苏格兰人)的协助下工作。黄兴宗告诉我们,李老虽年事已高,但他每天仍坚持工作五个小时。望着老人勤奋工作的身影,在场的人无不感慨于他老而弥坚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
    在回程的路上,大家为李约瑟的身体担忧,似乎预感到他来日无多。李文政说:这次赠画活动真是太及时了,你们大概是代表中国人民向李约瑟博士作最后的告别。果然,半年之后,我们便得到李老仙逝的消息。不久,刚在剑桥出席了葬礼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正副所长席泽宗和王渝生到我们家,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关于李约瑟的故事,使我们对这位可敬的老人有了更多了解。
    后来我们知道,李约瑟在临终前,曾通过其继任者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转达了这样一段话:他通过多年来对中国及中国人的了解,“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今天中国的崛起已部分验证了他的预言。
    如今,李约瑟博士与两位夫人的骨灰埋在李约瑟研究所院中,婆娑的菩提树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去年李丹阳陪同北大段教授再访李约瑟研究所时,曾特意向逝者致敬。虽然李约瑟已形消神灭,但他写下的《中国科学与文明》犹如一块硕大的丰碑,耸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而也已于2009年去世的父亲李琦创作的中国水墨画《李约瑟博士像》也长留在李约瑟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李约瑟的巨大存在和身后影响犹如以他名字命名的太空中的那颗小行星,依然闪烁着光芒。
    2015年3月写于伦敦
    作者简介:
    刘建一,男,1953年生于济南。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1978-198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以后赴英国,在剑桥大学东方学院究所当访问学者,2001年获约克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中英文化交流学会会长。
    李丹阳,女,1953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79-198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以后赴英国,先后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国际史系、剑桥大学东方学院、约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访问学者,2011年获卡迪夫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共党史研究会工运史分会特聘研究员、英国中英文化交流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admin)